筆街

一條貫通東西的大道。筆街長約330米,寬4。8米,用青磚、鵝卵石、條石鋪砌,因為筆直,站在這裡往東面看,就可以看到它的盡頭,形狀恰像一隻“毛筆”。毛筆的西頭正好連著一座“山”形的山頭——這是筆架山

蒼坡村最早建於宋代,即公元955年。現存的建築是1178年所建。據說李氏家族因為躲避戰亂,從福建長溪遷來,村名沿用始祖名號,始祖號蒼墩,因避諱宋光宗趙,改為蒼坡。村子的布局,是請當時的國師李時日,按照五行相生相剋和“文房四寶”的形狀構思規劃而成。
楠溪江流域有不少古村落,形成了獨有的古村落文化。他們的祖先大都曾經在朝廷為官,出身名門望族。為了躲避戰亂,選擇了楠溪江這片相對封閉的世外桃源。憑藉他們的文化優勢,建村寨,立村規,延續了一代又一代。其後代又多成為這裡的望族。比如芙蓉村,在南宋理宗年間就有18人同朝為官。走在這裡的胡同里、院落間,封建社會“耕讀傳家”文化的影子時時閃現。而且這些普通民居對於今天的史學、建築學、民俗學、生態學,甚至環境學等,都有著一定的啟迪作用。
跟隨導遊,大家去尋找蒼坡村的“文房四寶”。進溪門後往右側看,在仁濟廟前是幾棵參天古柏,虬枝盤鏇,聽人說都有800年以上的樹齡了。望著不會說話的老樹,想想它已經在這裡佇立了800年,不由生出幾許驚嘆:800年,它該見證了多少人間的是是非非,歷經了多少次朝代更替?它比人偉大得多!再望前走,是一座石拱橋,橋的左側是方形的荷花池,據說是貯水用的,村子的東側也有同樣的池子,二者稱為雙池,村民又稱它們“硯池”;橋右側是公共場所太陰宮、仁濟廟、李氏宗祠。
繼續前行,就來到村子的主街道——筆街,一條貫通東西的大道。筆街長約330米,寬4。8米,用青磚、鵝卵石、條石鋪砌,因為筆直,站在這裡往東面看,就可以看到它的盡頭,形狀恰像一隻“毛筆”。毛筆的西頭正好連著一座“山”形的山頭——這是筆架山,是蒼坡村的筆架,筆桿兒恰好接在筆架山上,而筆頭則正對著東面的青尖峰,寓意是:“文筆清秀”。剛才見到的兩個硯池,邊上都有一塊長條形的黑色石頭,一塊有10多米長,這,便是“墨”。奇怪的是,石條上鑿有許多坑,這些坑排成一列。導遊讓大家數一數,總共有61個大坑,一個小坑,導遊說是61個半,她讓大家猜猜這“61個半”的含義。結果誰也猜不著。導遊笑了:“看來你們不屬於這裡的李氏家族。”原來這是蒼坡村的“戶籍簿”,意思是說村里共有61戶人家,那半個坑是表示還有一個單身漢。這是他們村子的秘密,外人當然猜不著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