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廣東省潮州市筆架山]

筆架山[廣東省潮州市筆架山]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或稱東山,因形似古代的筆架遂稱筆架山,又因韓愈而稱韓山。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東郊,韓江的東岸。景點有:潮州窯遺址,韓文公祠。

簡介

筆架山[廣東省潮州市筆架山] 筆架山[廣東省潮州市筆架山]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或稱東山,因形似古代的筆架遂稱筆架山,又因韓愈而稱韓山。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8個月,詢民疾苦,重農桑,築堤防,興學校,祭鱷魚,開潮州文風,給潮人留下深刻影響。《潮州三陽志》載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遊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丁允元認為韓公曾游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遷建於此,所以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位於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

景點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 廣東 潮州市韓江東岸筆架山西麓,北起虎頭山,南至印子山,綿延四華里,窯址鱗次櫛比,相傳有九十九條窯之多,號稱“百窯村”,又稱“水東窯”、“白瓷窯”。

百窯村始於唐,盛於宋,被譽為“宋廣東陶瓷之都”,其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之一。產品主要有碗、盤、盞、燈、爐、杯、壺、盂、盒、豆、釜、洗等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術瓷。釉色以影青釉為主,兼有青、白、黃、醬釉等。其主要特點是釉質晶瑩潤澤,釉水較薄,多為不開片或只是極細的魚子紋片;飾紋以劃花為主,還有雕刻和鏤空的。

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始建於北宋鹹平二年,建在城南7里。蘇軾曾撰寫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 。韓祠在元、明兩代屢經修營,不下20次。祠宇據地高曠,構造古雅。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築在比前進高出幾米的台基上,內供韓愈塑像。堂上有對聯:“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嬌;到官才八月,潮平鱷諸,於今香火遍瀛洲。”祠內有歷代碑刻36塊,其年代最早者即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從城南移此,置正堂南牆下。祠內前後二進樑柱,還分懸今人為重修韓文公祠所題寫的匾額。韓祠倚山臨水,肅穆端莊。1988年,原侍郎亭舊址又新建了“侍郎閣”(韓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稱“韓侍郎”),占地328平方米,系雙層垂檐建築。其下層為展覽廳,上層闢為“韓愈紀念館”,閣前石砌平台正 中有2米多高的韓愈平身石像1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