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店村位於魏縣東南端,地處河北魏縣與河南清豐縣交界處的衛河北岸。據新版《魏縣誌》載:“第六店原屬河南清豐縣,現為魏縣張二莊鎮管轄。”
第六店古名“羲陽聚”,後改“戲陽城”。據《水經注·洹水》載:“羲陽聚,古地名,洹水南,丹朱夜遊處。”歷史上此地西瀕黃河,北依洹水,西北與白龍潭相望,林木蔥鬱,鳥語花香,雲白水藍,游魚飛曳,風景秀美。相傳,堯帝于丹朱曾到此遊玩,並築夜遊台。
據先秦典籍《山海經·海外南經》及《上古神話演義》記載,“帝堯子丹朱,不肖,傲虐是作,惟漫遊是好。一日,被帝舜徵召,路過羲陽聚,為此地美景所迷,留戀忘返,晝不盡興,又欲夜遊。於是,強征當地民夫連夜堆土壘台。不久一座高數十丈,周500步集觀賞,遊玩為一體的圓形台式建築竣工。丹朱一行在台上飲酒放歌,盡情縱樂。丹朱去後,此台遂被命名為‘丹朱夜遊台’。”幾千年來,丹朱夜遊檯曆經風水侵蝕、人為破壞,如今已高不過兩丈,周不足二百步,但仍兀立地面,尤為可觀。
元未明初,戰亂不斷,加上水旱蝗災,瘟疫流行,廣大中原地區田地荒蕪,人煙稀少,蕭條一片。特別是靖難之役後,大名、魏縣一帶作為燕王朱棣與建文帝“南北拉據戰”主戰場,更是出現了“白骨露於野,百里無雞鳴”的景象。明政府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大力推行移民政策。永樂年間,一支移民隊伍在明政府的組織下,從山西洪洞縣出發,幾經周折,陸續到達了今天的第六店村。初到此地,並不成村莊規模,范姓、張姓數戶人家零星分布於十字街周圍,其中,有一戶人家在路口辦一小店。後來,李姓,周姓、劉姓等人家陸續遷入,形成了村莊。宣德(明宣宗年號1426—1435年)中,趙府平鄉王朱高燧途經該村,因愛女(皇姑)突發急病,留宿於小店中。據傳,他夜夢神靈點撥,修建泰山奶奶廟。廟建成後,皇姑仍不治而亡。趙簡王悲痛萬分,葬愛女於今第六店村西門外。他臨走時得知該村尚無村名,於是便以他路上食宿店的次數為由,起名“第六店”。
五百多年來,皇姑墳雖歷經風雨,但墳形始終未變。墳前石碑上有一夜明珠,每到夜晚珠光照耀,為衛河來往船隻導航。建國前,該墳被盜,夜明珠下落不明。今皇姑墳遺蹟尚在。
隨著引黃入冀項目的實施,滾滾黃河水從河南省濮陽縣穿越衛河底部流入河北省境內首先經過的就是第六店村,“引黃入冀”工程是河北省引黃西線工程的一期工程,自黃河北岸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濮清南總乾渠首渠村閘引水,在清豐縣蘇堤村由穿衛樞紐穿越衛河進入河北境內。
衛河發源於河南省太行山區,流經河南安陽、濮陽及河北邯鄲,在館陶縣與漳河匯合。衛河一年四季有水,為中國少有的南北走向的河流。黃河水穿過衛河之後,首先進入魏縣,再經超級支渠、魏大館排水渠、民有總乾渠等,惠及魏縣、大名、館陶、廣平、肥鄉、曲周、邱縣等7個縣的400多個鄉村,控制灌溉面積達80餘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