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導演

第三代導演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苹、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衝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基本信息

活躍時期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三代導演 第三代導演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 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

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

代表導演

謝晉

第三代導演:謝晉 第三代導演:謝晉

謝晉(1923—2008),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謝晉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鐘聲》、《老人與狗》、《鴉片戰爭》、《女足9號 》。其中《女籃五號》(1957年,兼編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導演的《鴉片戰爭》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題材影片。謝晉導演的電影幾乎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他也被海外影評家譽為“當今國際影壇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不但有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致力於創作出真正具有精神價值、人文關懷,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謝晉共6次獲得“百花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凌子風

第三代導演:凌子風(左) 第三代導演:凌子風(左)

凌子風(1917年—1999年)原名凌頌強,生於北京,1948年開始執導影片,主要作品:《中華兒女》(與翟強合作)、《光榮人家》、《陝北牧歌》、《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李四光》、《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狂》。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中華兒女》展示了人民民眾日益高漲的抗日熱情,是新中國最早得到國際榮譽的影片之一。1960年執導影片《紅旗譜》,在處理革命歷史題材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文革結束後,凌子風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劼人 的作品接連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謝鐵驪

第三代導演:謝鐵驪 第三代導演: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江蘇淮陰人,從影五十餘載,編導影片二十餘部。代表作品:《暴風驟雨》、《紅樓夢》(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灣,淡水灣》、《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長河》。其中,《暴風驟雨》、《早春二月》堪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謝鐵驪把鴻篇巨製《紅樓夢》分為六部搬上了銀幕,以細緻入微的表現手段再現了封建制度的輓歌。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後導演了《月落玉長河》、《天網》等優秀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謝鐵驪的導演藝術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穎脫俗的藝術魅力,能將深刻的思想內容、縝密的情節結構、精細的人物刻畫融會在一起。

崔嵬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民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成蔭

成蔭(1917年—1984年)原名成蘊保,出生於山東曹縣。一生共編導20餘部影片,以拍攝革命戰爭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著稱。代表作有《鋼鐵戰士》、《南征北戰》、《萬水千山》、《拔哥的故事》(上下集)、《西安事變》等。《西安事變》標誌著成蔭導演藝術的高峰。成蔭影片的顯著特點是:著力於表現重大歷史事件,把歷史真實、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結合起來,把廣闊的歷史背景和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結合起來,始終不渝地堅持革命現實主義道路。

水華

水華(1916年—1997年),早在30年代便投身左翼戲劇運動,1949年後轉入電影界任導演,共拍了7部故事片———《白毛女》、《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雞毛信》、《傷逝》、《藍色的花》,作品不多卻部部精彩。他的成名作是《白毛女》,別具匠心的銀幕顯現,使原劇固有的民族特色更為鮮明生動。《林家鋪子》是水華的顛峰之作,曾於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審獎。

王苹

王苹(1916年—1990年),本名王光珍,出生於南京。作品有:《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電波》、《槐樹莊》、《霓虹燈下的哨兵》及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等。晚年又成功地執導了另一部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柳堡的故事》突破了以往表現戰爭題材只是描寫戰鬥的框框,像一首清新、優美的抒情詩,顯示了導演的藝術膽識和追求。影片的音樂也十分優美,尤其是插曲《九九艷陽天》,直至今天仍四處傳唱。

郭維

郭維(1922-10-21)電影導演,天津人。1938年參加陝北公學流動劇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導演的影片有《董存瑞》獲1956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其後導演的影片有《花好月圓》、《柳暗花明》等。《智取華山》1954年獲第八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鬥爭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