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與傳媒(第3輯)

內容介紹

任何時候,學術和其他的事業的生命都在於否定性,在於作為否定性的質疑。何其幸運,我們《符號與傳媒》編輯部又得到了收穫質疑的機會,得到了生命昂揚的機會。
從《符號與傳媒》創刊到今天,幾乎已經過去了兩年:不算短的日子。但是和我們聆聽的學術相比,我們的刊物又太過年輕。符號現象和傳媒現象早在成建制的符號學和傳媒學開展之前,就已經在讓思想者著迷,其功能也困擾著人類最優秀的心靈:就像丁爾蘇《中西符號理論之溝通》所表明的那樣,在柏拉圖時代雖然或許沒有符號學,但是他已經正視這個謎團——意義與表達的謎團。為了這個謎團,先哲們已經投入了一生,成名學者們正在投入一生,而很多年輕的學者們,則準備投入一生。在這一期的刊物上,讀者們將能夠同時看到這三者的努力,聽到這三者的聲音:在這裡,我們既能聆聽逝去大師洛特曼、格雷馬斯等人的教誨,體認到張智庭、李幼蒸、丁爾蘇、孟華、董小英、戴登雲等當今學術主力軍們的戰力,也能看到更多年輕學者可貴的努力,以及他們取得的驚人成果。
對於《符號與傳媒》來說,這些學者乃是祭壇上的祭司,舞台上的演員,運動場上揮汗如雨的運動員。而我們這份刊物,只是為這些真正的主角們準備好出場的地盤,準備好祭壇、舞台、草皮。而在這片地盤上,將上演我們能夠想像到的所有美妙劇情:先行者孤獨的探索、後來者小心翼翼的鉤沉,以及鬥士們針鋒相對,寸土不讓的對峙。這些劇情曾經在我們刊物的每一個專欄中上演,而今天,我們有幸看到了劇情的繼續:
在“理論與運用”中,我們看到張智庭先生在追尋先行者羅蘭?巴爾特足跡時,發現“激情符號學”這個形式主義文論長久以來渴望進入的綠洲;看到孟華在文字元號學領域的銳意進取;看得到李明潔、戴登雲等學者在語言符號學、現象學符號學等傳統陣地上的紮實探索;也感受得到伏飛雄、董小英等學者逼人的思想鋒銳。
而在“理論辨義互動:中國與西方”中,洛特曼、克麗絲苔娃、德尼西這樣的著名西方學者,則必須在中國符號學家們的視域下得到另一番審視和評論。這些審視是全新的,但同時它們也紮根於學術學理本身豐厚的土壤;事實上,在這個部分中,我們往往會選擇翻譯一些國內學界早已在轉引中熟悉,但是卻甚少有人見到過原文的罕見原典文獻。在這場逐漸展開的辨義較量中,中國學者們將會表明,在廣告學、狂歡詩學、敘述學,以及其他各種符號學的領域內,他們都已經,或者將要能夠成為西方巨人們不得不正視的敵手。
卡爾?馬克思在後世任何時代,都是無法繞過的豐碑:在他麾下,有著盧卡契、阿多諾、詹姆遜等功勳彪炳的思想戰將。在本期中,中國學者們在一個領域裡開始了和這支大軍的互動:這就是形式文論的領域,或者說,符號與表意的領域。當然,我們驚喜地讀著他們交給我們的成就,並非單純感到肅然起敬:思想以及世界對我們的期待,都不是旁觀,而是參與。
最後,正如其他有生命力的學科和事業一樣,符號學與傳媒學的世界中每天都有新的書被寫成,新的思想被提出:一句話,新的事件發生。“近著近譯書評”就是我們刊物對這些事件的回應。在每一期中,我們除了評論中文著作外,也將評論用其他語言出版的新成果:符號學即是全世界應當共同參與的事業,也是全世界可以共同享有的財產。
自然,正如我們一開頭就說的那樣,我們一切工作的幸運之處全在於讀者們的質疑和批評:符號學和傳媒學乃是新思想孕育的胎盤;而我們的讀者和蘇格拉底一樣,乃是思想的接生者。

作品目錄

一、 理論與運用
1. 激情符號學 / 張智庭
2. 略談佛學理論術語重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中國符號學角度看 / 李幼蒸
3. 中西符號理論之溝通 / 丁爾蘇
4. 詭辯的魅力 / 董小英
5. 試論類文字 / 孟華
6. 現象學還原、文字學轉向與批判理論的“間距”
——解構理論的生成與現代西方思想的詩學轉向/ 戴登雲
7. 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悲劇
——一個身份符號學分析 / 祝東、王小英
8. 利科與普羅普 / 伏飛雄
9. “形象歌曲”中的標識性符號 / 陸正蘭、王立新
二、 馬克思主義與形式論專輯
編者按
1. 空間批評的話語範式:現象學、形式論與西方馬克思主義 / 楊有慶
2. 詹姆遜的符號學思想 / 張碧
3. 星叢與象徵:盧卡契、阿多諾、伊格爾頓的形式觀 / 趙文
三、理論辨義互動:中國與西方
1. 廣告符號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出路 / 饒廣祥
2. 廣告符號學 /[加拿大]馬塞爾·德尼西 著 饒廣祥譯譯
3. 另一種文本中心 / 彭 佳
4. 文本運動過程:從作者到讀者,從作者到文本 /[俄羅斯]尤里·洛特曼 著 彭佳 譯
5. 從對話到互文性 / 張 穎
6. 詞語、對話與小說 /[法國]朱莉婭·克里斯台娃 著 張 穎 譯
四、 近著近譯書評
1. 評Interactions, and Illuminations:
Traversing Chinese and Weston Theories of the Sigh(丁爾蘇著)/ 胡瀝丹
2. 評Translated Modernities:
Liter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 and China(王寧著)/ 方儀力
3. 評《〈紅樓夢〉敘述中的符號自我》(文一茗著) / 馬文美
4. 評《可能世界敘事學》(張新軍著)/ 吳近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