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害蟲名:竹筍萬紋象
目:鞘翅目COLEOPTERA
科:象蟲科Rculionidea。[1]
分布與為害
分布於中國福建、浙江等地。寄主於毛竹、小竹類。該蟲以成蟲取食筍肉和嫩竹,幼蟲在筍內蛀食,嚴重為害時,新竹受害率高達95%,被害竹筍成竹後,斷頭折梢,蟲孔累累,節間縮短,竹材僵硬,竹林產量和質量均明顯下降,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成為發展毛竹產為的一大障礙。
形態特徵
成蟲
雄蟲體長16.4-17.2MM,體寬7.5-7.8MM;雌蟲體長16.6-17.4MM,體寬7.5-8.1MM。體略呈菱形,黃褐至紅褐色。頭、喙黑色,觸角、跗節深褐色;背面光滑無鱗,有黑色斑紋;腹面和足的腹緣有稀疏的長毛。頭小,半圓形、密布刻點。雄蟲喙較直,端部2/3扁寬,背面有3行小瘤突;雌蟲喙較彎且長,圓柱形,產,端部兩側有一不太明顯示稜角。上顎扁片狀,有缺刻,向兩側彎。觸角著生於喙基部,觸角溝坑狀,柄節長超過索節之和,索節6節,棒節癒合,呈靴狀,前胸背板盾形,前緣縊縮,後緣最寬,中間向後突出,背面較隆,密布圓形刻點,惟中線中段無刻點;前後喙黑色,中縱紋黑,恰似“1”字形。小盾片黑色,為長腰三角形。鞘翅寬於前胸,肩部最寬,長几乎等於寬;行紋1-5呈線溝狀,6-10為刻線狀,肓部以內、行紋2-5列中部及7-10列中間之前和鞘翅端部有黑色斑點和短帶;臀板外露,端部縮尖,中隆線和兩側為黑縱紋。腹面除後胸腹板和腹板側緣以外,多為黑色。前足基節分離,前胸腹板不向中胸腹板突出。足較短,腿節和脛節連線處、脛節端部黑色,端部有溝;第3跗節節寬葉片狀;爪分離。雄蟲脛節較細長,端部向內彎;雌蟲脛節較短寬,端部不彎。
卵
長橢圓形,長徑2.70-3.15MM,短徑1.01-1.13MM。初產時玉白色,不透明,後漸成乳白色,孵化前卵的一端半透明。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2.8-3.2MM,乳白色,背線白色,體柔軟透明。3齡後幼蟲體壁變硬碰硬,黃白色。老熟幼蟲體長20.7-24.8MM,米黃色,頭赤褐色,口器黑色,體多皺褶,背線淡黃色,氣門不明顯,尾部有深黃色突起。
蛹
體長20MM,深黃色,足、翅末端黑色,臀棘硬而突出。
發生規律
竹筍萬紋象1年發生1代或2年發生1代,大小年明顯的毛竹林分以2年發生1代為主,花年竹林中1年發生1代、以土深為15CM的土層中越冬。1年發生1代的成蟲於3月上旬至4月上旬開始出土,6月上旬成蟲終見,4月中、下旬為成蟲尤其和交尾產卵盛期和交尾產卵盛期。卵經5-7天孵化。4月中旬即可見少量幼蟲,幼蟲期15-20天,5月上、中旬老熟幼蟲落地入土中建土繭,經10-15天后在土繭中化蛹。蛹經13-21天,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羽化並在地下15-25CM左右土繭中越冬。2年1代的生活史與1年1代相近,但成蟲在土中蟄居時間更長。竹筍萬紋象越冬成蟲出土時間差別較大,一般在日平均氣溫達到16度左右開始出土上筍。成蟲出土後,即可上筍齧食筍肉補充營養。出土成蟲於日出露水乾後方可活動,以晴天8-11時,14-17時活動為最盛,陰雨天和晚上活動少。成蟲交尾前需補充營養,以雌成蟲補充營養較多。雌成蟲對到食和產卵場所具有選擇性,喜食長勢較好的留筍。成蟲在林間飛翔,找到合適的竹筍後,雌蟲先停息在竹筍離筍尖40-60CM處,沿筍籜邊緣爬行,尋找適宜的產卵位置。取食前,以爪抓緊毛竹,將管狀喙以50度左右的角度向下刺入筍籜內開始取食,在筍肉表面形成深1MM左右,長2-3MM的產鳥群穴位將一處筍肉取食完後,即拔出管狀喙,倒轉身體插入產卵器產卵,形成10餘個刺食孔,呈成帶狀產卵痕。成蟲經3-5天補充營養後,即行交尾。交尾前,雌成蟲不飛翔,多停息在竹筍上取食,雄成蟲飛行尋偶,尋到雌成蟲停息在它的周圍挑逗,常在雌蟲體側發現2-3隻雄蟲競爭。交尾早,雌成蟲仍不停的取食,遇到驚嚇,雌蟲慢慢地拔出管狀喙,驚擾稍大,成蟲雙雙飛去或墜落地面躲藏。成蟲一次交尾需50-20MIN,雌雄成蟲均可多次交尾。雌成蟲經2-3次交尾產卵於產卵穴中,一般1穴可產卵1粒,但可多孔條狀排列。1株筍上有產卵痕4-6列,前期生長良好的筍,可見10餘處產卵痕。據1999-2001年林間採集成蟲調查表明,雌雄性比1999年為1.31:1,2000年為1.45:1,2001年為1.36:1,平均1.37:1。初產卵乳白色,不透明,漸變為水漬狀半透明,孵化前1-2天,可見幼蟲痕跡。初孵幼蟲在原產卵穴中取食,隨蟲齡增大,食量漸增,幼蟲可將筍壁食穿至竹腔。同時,由於竹筍泉蠅等次生性害蟲的危害,被害部位常呈腐爛狀,可明顯見到被取食竹節上筍籜色澤較灰暗;由於被取食部位停止生長,竹筍生長異常,常向被害側彎曲。由於次生性害蟲的侵入,筍籜脫落後筍萬紋象幼蟲失去保護,較遲孵化的低齡幼蟲自然死亡率較高,但大齡幼蟲取食前期尚能保持竹枝自然形態;但幼蟲近熟時,咬破竹枝並將堆積於注洞內糞便推落地面,則大風吹過後,孔洞處極易折斷,幼蟲隨被害竹枝落於地面,也有部分幼蟲爬出蛀洞外,幼蟲中東地面。幼蟲隨竹枝墜落地面後,爬出蛀洞尋找適宜地占,鑽入土內,分泌黏液與泥土建成土室,在內以己度人經以成蟲越冬。老熟幼蟲落地入土有明顯的高峰期,高峰期3-4天,落地尖峰時段為11-12時。[1]
防治方法
1、營林措施:砍伐老竹,冬季深翻林地,破壞害蟲越冬生境,殺死地下越冬成蟲。
2、物理防治:用廢塑膠袋,當竹筍長到1.5米時,從筍尖套到地,後隨著筍的長高,塑膠袋何護筍上部不被一字竹筍象為害,防治效果較好。
3、人工捕捉:利用一字竹筍象假死習性,當成蟲出土產卵前,用塑膠瓶去底部,將瓶口套在竹竿上,對準竹筍上的成蟲,輕輕一扒就掉進瓶里,然後裝進塑膠袋集中殺滅,減少為害。4、化學農藥防治:當竹筍長到2M左右時,用50%乙醯甲胺磷乳油,加水1倍,在竹筍基部注人竹腔內2ML,成本低,對環境污染少,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