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洲山村

竹洲山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穆陽與周寧交界處的深山裡,地勢險要,林密草深,人跡罕至,離福安市區大約50多公里。村背有一條從穆陽進村的山路,迂迴曲折,高入雲霄;村前一道山溪終日溪水長流,其溪澗直落深谷,湍急的溪流常年橫斷往循周寧的去路。因舊時福安素有“好穆陽”之稱,因而周寧往返穆陽的旅客可說是各繹不絕,但從周寧到穆陽步行須沿著山路用竹舟盪過小溪深澗經過山村,才能到達穆陽,故該村也名曰竹舟山村,又稱之為竹洲山。

基本信息

竹洲山村

竹洲山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穆陽與周寧交界處的深山裡,地勢險要,林密草深,人跡罕至,離福安市區大約50多公里。村背有一條從穆陽進村的山路,迂迴曲折,高入雲霄;村前一道山溪終日溪水長流,其溪澗直落深谷,湍急的溪流常年橫斷往循周寧的去路。因舊時福安素有“好穆陽”之稱,因而周寧往返穆陽的旅客可說是各繹不絕,但從周寧到穆陽步行須沿著山路用竹舟盪過小溪深澗經過山村,才能到達穆陽,故該村也名曰竹舟山村,又稱之為竹洲山。竹洲山村是福安市一個重要的革命老區基點村,素有閩東“革命搖籃”之稱,又是一個純畲族村落。1928年,中國共產黨福安縣委員會成立,縣委領導人馬立峰、占如柏、施霖等同志就利用畲族同胞居住偏僻,山高嶺峻、林密草深,最受壓迫,受苦最深,團結又能保密的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深入山村傳播馬列主義,宣傳革命道理,物色革命對象,尋找革命接頭戶,發展中共黨員。從此這裡的革命活動如火如荼,一陣高過一陣。繼之後,鄧子恢、陶鑄、葉飛、曾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常在這裡活動,建立了“中共安德縣委”、“閩東蘇維埃政府”等,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在此堅持過最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既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又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當年紅軍還在此設立過“後方醫院”、“修械所”、“土豪所”(囚禁土豪的)等。正由於革命的蓬勃發展,驚動了敵人,1933年,國民黨多次派兵圍剿竹洲山村,全村遭受敵人火燒三天三夜,數千畝原始森林和上竹洲、下竹洲等村落全被燒成灰燼,十二泡等5個自然村的房屋遭受嚴重破壞,安德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鍾日住等7位同志壯烈犧牲,27位民眾慘遭殺害,葛藤彎自然村被滅絕。尤其是鍾日住,自己是安德縣蘇維才能政府主席,胞弟鍾鳳朝當游擊隊員,兒子鍾冬和做紅軍給養員,一家3口參加革命。在敵人的一次燒山圍剿中,鍾鳳朝為了給孩子們覓食,遭到敵人的追擊,不願當亡國奴,而跳崖英勇犧牲。鍾日住則被叛徒出賣,在偽民團的團部內,被整整折磨了半個月。敵人先是利誘,然後斷食,緊接著又用鐵錐鑽他皮肉,用火鏟燙他脊樑,遭受到令人髮指的凌辱,被殺害後遺體還掛出示眾。但是,他始終堅貞不屈,沒有暴露革命的秘密。全村200多位畲族民眾,則鑽深山,住草樓,無家可歸,但卻沒有一個人投敵,叛變革命。竹舟山村畲族民眾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葉飛同志曾說:在艱苦困難的鬥爭中,少數民族(畲族)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他們具有二大特點:一、最能保守秘密;二、最團結,不管敵人怎么摧殘,他們始終忠於黨。這是對畲族民眾最中肯的評價。竹洲山村山高溝深,坡陡道險。全村現有山地2200畝,耕地370畝,其中水田180畝,旱地170畝,但大都田塊很小,且系掛在山坡上,被民眾稱為“斗笠丘,眉毛丘,一件粽衣蓋三丘,青蛙一跳過五丘”。全村村落分散,共有7個自然村,現共有62戶、283人,最大的村16戶,最小的村6戶。主村到自然村最遠的相距10公里。從解放至今,黨和政府及相關部門一直沒有忘記對竹洲山老區基點村實行全力扶持,幫助那裡民眾重蓋了新房,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改善那裡的基礎設施條件以及民眾的生存環境及發展生產等,修通了從閩東水電站至屏中山主村全長3.116公里的公路並對主村以外的上、下竹舟以及十二泡等自然村實行了造福工程搬遷,在穆陽鎮橄欖頭建新村,現已初具規模。[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