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西溪谷中,黑龍潭的上邊,今長壽橋東北,原來有一座寺,叫竹林寺,又名懸雲寺。這裡風景宜人,寺的周圍翠竹青青,松柏蒼鬱,溪水潺潺,曲徑通幽,風景十分秀美。向有“小徑沿山,清流夾道,蟠曲羊腸,景隨步換”之譽。據說竹林寺是泰山古剎,建修年代無考,自唐以後屢興屢廢。據
記載,竹林寺元代元貞年間元代名僧法海重修,聲名遠播,以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莫不聞風趨赴。”至明,高麗名僧滿空拓建,寺又趨興盛。明末文人蕭協中曾描繪竹林寺的優美環境:“小徑沿山,清流夾道,蟠曲羊腸,景隨步換。抵寺,竹木參天,朱櫻滿地,晨鐘晚磬,另一淒清。” 明楊志學游竹林寺詩吟道:“西天復此門,山半一泉溫。雲壁時時動,龍珠日日翻。飛揚李白句,傾倒孔融尊。歸路夕陽好,涼風吹廣原”。後竹林寺在一場火災中焚毀,現又在原址上仿唐代風格重新修建。
滿空和尚是明宣德年間從高麗航海到此的外籍僧人,滿空航海到中國後重建泰山竹林寺、普照寺,並住持20餘年。滿空圓寂時,火化得舍利子百餘顆,足見其確為高僧。據說,道行越深,死後舍利子的數目就越多。
當然竹林寺還有許多傳說,其中之一是這樣說的。相傳,從前竹林寺里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經常虐待小和尚,讓他乾又髒又累的活,小和尚每天上山拾柴。拾少了,還要挨打!
這天,小和尚在馬蹄峪拾柴,來了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他們每天在一起高高興興地玩耍。每次在黑天前,這兩個小孩幫助小和尚拾得滿滿一筐柴。
老和尚見小和尚天天都比以前拾的柴多,心生詭計,套出原委,知道了兩個小孩原來是人參娃娃,用紅線套住了那個小女孩。用大钁刨了回來,並將它交給小和尚,讓小和尚放到壺裡煮,再三叮囑千萬不要偷吃,然後去請他的那些朋友去了。
小和尚並不知道那個大蘿蔔似的東西,原來就是人參娃娃。快煮熟的時候,壺裡飄出了誘人的香味,小和尚忍不住掰下一點嘗嘗,結果忍不住,越吃越想吃,最後給吃沒了。
小和尚害怕老和尚回來又要打他,乾脆就將壺裡的湯都倒了。等師傅回來,就說煮化了,水也幹了。他提著壺,圍著寺廟澆了一周,剛剛澆對了頭,就聽“轟隆”一聲,整個寺院搖搖晃晃,離開地面,向天上升去。
這時老和尚領著他請的那些狐朋狗友也回來了,一看寺院升起,知道不妙,趕緊抓住廟台。寺院越升越高,老和尚一時眼暈,掉下來,摔死了。
寺升到半空中,就懸在了雲彩上。從那以後,人們就將升上天的竹林寺叫“懸雲寺”。
據說,每逢雨過天晴,站在竹林寺的地基旁邊,還可以隱約看到天上的懸雲寺,還能聽到寺里的雞鳴和鐘聲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