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主體旅遊景點有:遙參亭,正陽門 ,唐槐院 ,東御座 ,秦 泰山刻石 ,銅亭 ,岱廟坊 ,漢柏 ,天貺殿 ,大眾橋 ,五賢祠 ,三陽觀 ,馮玉祥墓 ,普照寺,虎山公園 ,王母池 ,三疊瀑布 ,醉心石 ,對松山 ,中天門 , 孔子登臨處 ,望人松 ,斗母宮 ,望仙樓 ,五大夫松 ,十八盤 ,壺天閣 ,捨身崖 , 天下第一山 ,白雲洞 ,象鼻峰 ,無字碑 ,宋摩崖 ,丈人峰 ,月觀峰 ,仙人橋 ,五嶽獨尊 ,孔子廟 ,天街 ,玉皇頂 ,碧霞祠 ,南天門 ,拱北石 ,唐摩崖 ,北天門 ,大、小天燭峰 ,望天門 ,堯觀頂 ,姊妹松 ,元君廟 ,三折瀑 ,天燭瀑 ,玉泉寺 ,後石塢 ,青桐澗 ,竹林寺 ,無極廟 ,天勝寨 ,長壽橋 ,白龍池 ,傲徠峰 ,扇子崖 ,黑龍潭 ,彩石溪 ,釣魚台 ,海眼 ,元君廟 ,桃花峪
宋天貺殿
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是岱廟中的主體 建築,傳為宋代創構。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民國始稱今名,緣自宋真宗假造“天書”之事。殿主祀東嶽大帝。殿前露台高築,漢白玉雕欄環繞,雲形望柱齊列,玉階曲回,氣象莊嚴。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八根紅色大檐柱聳立廊前,重檐九脊,黃瓦飛甍金碧輝煌,以國內三大宮殿式 建築之一而聞名。
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岱廟正陽門前,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山東巡撫兵部右侍郎趙祥星與提督布政使施天裔創建。坊系石作,重梁四柱,通體浮雕。造型雄偉,雕工精細,堪稱清代石雕 建築的珍品。坊柱上鐫有對聯:“峻極於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意境開闊,才氣豪放。前後抱鼓石上各有圓雕蹲獅兩對,姿態各異,生動活潑,每每令遊人駐足,留連忘返。
漢柏
在岱廟的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樹形奇特,扭結上聳,若虬蟠鏇,蒼古蔥鬱。“漢柏凌寒”為 泰安八景之一,據漢《郡國志》載,為 漢武帝登封 泰山時所植。乾隆南巡時,曾御繪《漢柏圖》並賦《題漢柏作》一詩刻於石。
秦泰山刻石
位於岱廟東御座內,是 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銘文為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刻石原在岱頂玉女池旁,後迭移至此。刻石原文222字,歷經滄桑,現僅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秦 泰山刻石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泰山神話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 泰山神。 泰山古稱東嶽,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其後,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漢代緯書稱:“東方 泰山君神,姓圖名常龍。”《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七引張華《博物志》稱 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又稱 泰山神有子與段暉同學。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更稱東嶽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後唐封威權(或作“威雄”)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特別重要的是:民間認為 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蓋起於西漢。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近代於東漢墓出土的“鎮墓券”中,亦有“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之語。此外,史籍中又多記人死後赴 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錄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慶之傳》稱,沈僧昭少事天師道,“時記人吉凶,頗有應驗。自云為 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
歷代帝王出於 神道設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視對 泰山神的祭祀,甚至親登泰山 封禪祭拜;另方面不斷崇封泰山神爵。《文獻通考》卷八十三載: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 泰山神為天齊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封禪禮畢,詔加號泰山天齊王為仁聖天齊王;五年,詔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續文獻通考》卷七十四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加東嶽為齊天(或作“天齊”——引者注)大生仁聖帝。道教亦很早崇奉 泰山神。南北朝時託名 東方朔的《洞玄靈寶 五嶽古本真形圖》曰:“ 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 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AC道教 齋醮科儀中,常以之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禱,南宋《道門定製》卷二《申東嶽狀》,即有“謹具狀 申聞東嶽天齊仁聖帝,……乞體行符命,告下有司,釋放亡魂來臨法會,庶令幽爽得遂超生”等語。隨著 泰山神之封號由王晉升為帝,道教賦予它的威權也愈來愈大。約出於明代的《東嶽大生寶懺》曰:“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鎮彼幅員之域,與天齊久。……奉行天令, 子 陰司,……知人壽之短長,設 七十五司,以掌權衡。有三十六岳以懲兇惡,永綏邦社,大庇民區。”AE《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曰:“ 泰山元帥累朝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懲奸罰惡,錄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聖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AF由只管鬼魂的陰王變為“掌人間善惡之權”“注死錄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為了推尊東嶽大帝,更為之編造了一個離奇的譜系,曰:“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 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東嶽帝君也。金蟬氏即 東華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封為太歲,為太華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諱崇。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 奉高是也。”經此改造後,東嶽大帝便成為“掌天仙六(錄)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東嶽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舊時各地皆有東嶽廟,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傳說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大帝生日,該日,各地皆於廟中舉行盛大慶典。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齊天聖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AH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云:“(順天府宛平縣)城東有古廟,祀東嶽神,規模宏廣,神像華麗。國朝歲時敕修,編有廟戶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為(神)降生之辰,設有國醮,費幾百金。民間每年各隨其地預集近鄰為香會,月斂錢若干,掌之會頭。至是盛設鼓 幡幢, 戴方寸紙,名甲馬,群迎以往,婦女會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聲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廟。”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天齊仁聖帝誕辰。城中玄妙觀有東嶽帝殿。俗謂神權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謂之‘借壽’,或病中語言顛倒,令人殿前關魂,謂之‘請喜’。祈恩還願,終歲絡繹。至誕日為尤盛。雖屯 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婁門外者,龍墩各屯人,賽會於廟,張燈演劇,百戲競陳,游觀若狂。……俗以誕日前進香者,鄉人居多,呼為草鞋香。”
東嶽為首
盤古開天東嶽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 東嶽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說起。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 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司馬遷與“重於 泰山,輕於鴻毛”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 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西漢元封元年, 漢武帝第一次 封禪 泰山, 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 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 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於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 司馬遷外游歸來與父親相見,於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於夏,是百官之長,後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於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了。現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千年來 封禪 泰山的大統,封禪於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後,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願。"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 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 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願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 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在 司馬遷的心目中, 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徵。後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來歷凡是爬 泰山的人,不論內客還是外賓,沒有不拜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捨錢鈔;有的虔誠叩首,五體投地。據說,碧霞元君能為眾生賜福,消病去災,所以 泰山的香火至今繚繞不絕,每年春天,都有許多人從外地紛至沓來,進香許願。可是,他們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來歷。傳說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後,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分給大臣們。這樣以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同時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報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鬆愉快,落得清閒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 東嶽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 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 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這下可好了,三個都看準了 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后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 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一身氣力, 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紀,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 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地向 泰山趕來。等到黃妃爬上 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該服氣了吧?"。"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地說。"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的一隻繡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儘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裡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黃妃不緊不慢地說:"憑本事嘛,怎么是耍滑頭?"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他們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 泰山總可以了吧?"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誰讓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應了。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道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 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泰山奶奶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藥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 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 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 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藥,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和尚就常年在這裡為 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 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裡水不充足;第二,這裡經常有牛來吃花。 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裡,就會被夾住。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 泰山奶奶覺得很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來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裡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於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裡有兩個瓮,一個叫"米瓮",一個叫"面瓮",在這兩個瓮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後來, 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就很不方便,於是 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就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 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塊很象簪子的石頭。岱宗坊相傳,當年碧霞元君為了獨占 泰山,用各種方法,戰勝了很多對手,終於成了一山之主。雖如此,碧霞元君仍貪得無厭。她依仗自己父親玉皇大帝的權勢,不斷將管轄範圍向四周擴張。這樣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憤慨,大家紛紛到掌管封神大權的姜子牙那裡去告狀。一天,姜子牙帶著《封神榜》來到 泰山,給碧霞元君劃定管轄範圍:從泰山極頂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當場就和姜子牙爭吵起來。姜子牙不氣不火,好言勸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們可以再作商量嘛!""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問。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說:"你可以找件東西來,往山下扔,東西落到哪裡,你就管到哪裡,你看行不行?"碧霞元君心想,就憑我的本領和力氣,扔個百兒八十里是沒問題的!便答應說:"好,就這樣辦!不過,咱可要說話算數,誰也不許反嘴呀!""一言為定,絕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經,十分認真地說。這時,碧霞元君弓腰揀起碗口大的石塊,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攔住,說:"慢!石頭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別家神仙不承認也不好辦啊!依我看,還是扔件別人都沒有的東西最好。"碧霞元君也覺得這話有理,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東西,喃喃自語道:"這可叫我扔什麼東西好呢?"姜子牙慢吞吞地啟示道:"依我看,你穿的這繡花鞋別人都沒有。你將它扔出去,既好尋找,別人也不敢不認帳!"碧霞元君聽了,心想:對,我把一隻繡鞋扔下山,一隻拿在手中,誰敢不認帳?!於是便脫下一隻繡鞋,用上全身氣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繡鞋以後,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齊在山腳下,找到了那隻繡鞋。只見那隻繡花鞋跟朝上、頭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門。他們一算里程,從這地方到極頂,只不過二十來里。這時,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計,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認了。後來,人們便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坊門,取名岱宗坊,成了登 泰山的起點。 泰山腳下,凡是從 泰安北關登山的人,都必須以這裡為起點向上攀登。岱廟天貺殿前的弧忠柏岱廟天貺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樹,其向南的一側有一疤痕,據說,圍著前面的扶桑石正轉三圈,反轉三圈,然後再往北去摸此柏樹的疤縫,如果能摸準,則是吉祥之兆,向 泰山神求子則得子,祈福則得福,想發財的則可發大財。但是遊人多不能摸準。此柏雖然其貌不揚,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卻有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傳說,自從武則天被高宗皇帝李治召進宮後,逐漸得寵,不久便廢掉了王皇后,由武則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無能,上朝不能決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議,然後由他恩準。武則天雖為女流之輩,卻精通文史,御人有術,她當了皇后以後,逐漸代皇帝批示奏摺,臨朝參政。太子顯逐漸長成以後,對母親干預朝政甚為不滿,屢有不同政見,由此觸怒了武則天而召至殺身之禍。追隨太子顯的大臣石忠,亦早已對武后參政十分反感,見太子被害,為了表示對太子的忠心,他拔劍剖腹而自殺,以示對武皇后的不滿。石忠死後,其魂魄來到 東嶽泰山,面見泰山神,狀告武則天任用酷吏,濫殺無辜,連自己親生兒子也不放過,要求山神懲治其罪。 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樹,侍立殿前,日夜守護著山神,賜名"孤忠柏"。如今遊人所見樹南面的疤痕,即是當年石忠剖腹的劍痕。
泰山石敢當除妖避邪
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 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地,有個 大汶口鎮。鎮裡有戶張姓人家,張家的女兒年方二八,長得自然是脫俗漂亮。可近來每到太陽壓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上她屋裡去。這樣天長日久呢,女孩就 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說,這是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
張家老人聽說 泰山上有個 石敢當很勇敢,就備上毛驢去請他。
石敢當一聽,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準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個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就是準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 燈捻,準備一口鍋,一把椅子,只管把東西準備齊了。"
這樣天色一黑,他就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一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一陣妖風,看著風就過來了。 石敢當用腳一踢,踢翻了鍋,燈光一亮,十二個 童男童女就一齊敲鑼打鼓,妖怪一進屋,看見燈光一亮,就閃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農戶又被妖風纏住了身體。怎么辦呢?人家就打聽,後來,聽說 泰山有個 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他又用這個辦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姑娘得了這個病,又來請 石敢當。他想:"我拿他一回兒,他就跑得很遠,山南海北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 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和名字:' 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牆上,那妖就跑了。"以後就傳開了,說妖怪怕 泰山石敢當,只要你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蓋房子、壘牆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牆上,就可以避邪。
何首烏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採藥為生。村里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藥鋪,要他們給他採藥。這一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上山採藥。那財主說:"你們再不上山採藥,我就把你們攆出去。"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採藥。到了山上後,父親說:"我從東路上,你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一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么大的雨,怎么還有小孩子哭呢?再怎么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一看有個小黑孩,胖乎乎的,很愛人,在那裡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個山洞裡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 過去了。醒來一看,小孩不見了,手裡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一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么大雨!"
老頭在洞裡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一瞧,裡頭是個頭髮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紀?"
"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一看,果然是父親,就說:"你怎么這么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又說:"你看這還剩了一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藥鋪里的先生一看,原來那 黑東西是藥。由於這藥能使人白髮變黑,又是姓何的采的,從那以後,這個藥就叫"何首烏"了。
“有眼不識泰山”
近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1591頁“有眼不識泰山”詞條釋雲:“形容見識淺陋,認不出有身份、有地位和本領大的人。”第1261頁“ 泰山”詞條釋雲:“古人把泰山(在今 山東 泰安)當作最高的山;常用來比喻極敬仰的人或極為重大的事。”並舉例為:“有眼不識泰山|責任重於泰山。”
2007年9月29日《假日文化》載文《秋季登山十大好去處》,也有“ 有眼不識泰山”的用法:“ 山東泰山:氣勢磅礴的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我們對泰山的嚮往……”
顯而易見,辭書和報紙都把“ 有眼不識泰山”這個成語中“泰山”當成 山東的岱宗(即泰山)了,而實際上成語中的“泰山”並非山,而是魯班大師的一名弟子,其名為泰山。
據傳, 泰山為古代名匠 魯班的一名弟子,此人天資聰穎,心靈手巧,做活總是別出心裁,但常常耽誤師傅的事兒,這就惹惱魯班,被其逐出“ 班門”。 斗轉星移,時過數載,一次魯大師到集市走一遭,但見有人擺放著 精巧別致的竹器出售,非常驚愕,一打聽,原來這竹器精品佳作是其徒弟 泰山所為,驚喜不已,讚嘆不已。魯大師自愧感嘆:“我真 有眼不識泰山!”爾後,人們把“有眼不識泰山”用以比喻地位高或本領高強的人就在眼前,而自己卻認不出來。譬如《水滸》第二回中寫道:“師父如此高強,必是教頭,小兒 有眼不識泰山。”
由此看來,“ 有眼不識泰山”中“泰山”並非 泰安岱山,而是人名“泰山”,毋庸置疑。所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泰山”詞條的例詞“ 有眼不識泰山”,應刪去而代之以“ 泰斗”或“ 泰山北斗”;而《假日文化》中“有眼不識泰山”也應刪去,代之以“泰山北斗”、“重於泰山”等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