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中國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
中國人民歷來喜愛竹子,中國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國家。從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竹子與中國詩歌書畫和園林建設的源遠流長的關係,以及竹子與中國勞動人民生活的息息相關中不難看出,中國不愧被譽為"竹子文明的國度"。沒有哪一種植物能夠像竹子一樣對人類的文明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題、作喻、我們把竹子給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的作用和影響,稱為竹文化。
歷史背景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已經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說明在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中國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也發現了竹子的實物,可見在原始社會時期竹子和人們的生活有了密切關係。因為只有竹子已為人所用,才須為其創造一種文字元號來表示。
歷史學術
研究證明,中國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簡,即把字寫在竹片(有時用木片)上,再把它們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了"書",漢字"冊"即由此而來。竹簡和木簡為我們保存了東漢以前的大批珍貴文獻,如《尚書》、《禮記》和《論語》等都是寫在竹簡和木簡上的。殷商時代用竹簡寫的書叫"竹書",用竹簡寫的信叫"竹報"。竹筆的發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開拓性的一頁,在殷代文化遺蹟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戰國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證。利用竹子的另一項偉大成果是造紙。早在9世紀中國已開始用竹造紙,比歐洲約早1000年。當然竹紙的大發展還是此以後。關於用竹造紙,明代《天工開物》中作了詳細記載,並附有竹紙製造圖。用竹造紙,標誌著中國古代造紙技術的巨大發展和成就,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實際上在竹紙出現以前,製紙工具也離不開竹子。從竹簡開始到竹紙出現,竹子在文化發展史上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對保存人類知識、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中國古代竹子的利用還有許多方面,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製造了利用槓桿提水的竹製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轉筒車"。竹子在武器發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時期的拋石機、宋代的火藥箭和竹管火槍等都是古代竹製武器。
從漢字中竹部文字的情況來分析,也可看出中國竹子利用的古老歷史,古人把"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的植物稱之為竹。從形態上認識開始,把竹子進行加工,製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隨著人類對竹子的認識不斷提高,竹類利用日益廣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隨之增加。中國辭海(1979年版)中共收錄竹部文字209個,如筆、籍、簿、簡、篇、筷、籠、笛、笙等等。歷代各類字典收錄的就更為可觀。而諸如"竹報平安"、"衰絲豪竹"、"青梅竹馬"、"日上三竿"一類的成語也都包含著與竹子有關的有趣典故。這些竹部文字和成語涉及社會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為人類所認識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在工農業生產、文化藝術、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文化體現
詩畫
青青翠竹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他們面對竹子有感而發,托物言志,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竹子神話、詩歌、書畫,形成了中國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詩,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現7次;間接提及的有幾十首之多。如《詩·衛風淇奧》曰:"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歷史上對《詩經》中上述有關竹的記載有不同看法,但事實上指竹子是確鑿無疑的。《詩經》編成於春秋時期,此後各朝代各種典籍中都有竹詩畫記載。
在敘竹詩畫時,我們不可不提到幾個動人的愛竹故事。據《太平御覽》記載,晉代大書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他平生愛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蘇東坡對竹子的評價也很高,他在一首《於潛僧綠筠軒》中說:"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清代傑出藝術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特別喜愛和擅長畫竹,他題於竹畫的詩也數以百計,豐富多彩,獨領風騷。他在《竹石》圖的畫眉上題詩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難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高度讚揚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國革命史中,先輩們以竹題詩作畫也頗多,其中以方誌敏烈士最為典型,他自撰對聯掛於臥室以自勉:"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甚至自己的兒女也以松、竹、梅、蘭命名,足見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艱難關頭寫下了氣貫長虹的史詩:"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升,依舊與天齊。"
竹文化詩文
竹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中華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
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自古就重視畫竹,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風貌和特殊的審美價值,不但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而且也成為藝術家推崇的楷模。
畫竹藝術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中唐時期,竹已形成專門的繪畫題材;北宋文同開創了"湖州竹派",被後世人尊為墨竹繪畫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瓚,明代的王紱、夏昶、徐謂,清代的石濤、鄭板橋、蒲華、吳昌碩,都是樹一代畫竹新風的畫竹大量,促進了畫竹藝術的發展,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時至今日,中國的畫竹藝術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當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唐代畫竹已經盛行,國畫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創始的。宋代以後畫竹更具成就。畫竹名家層出不窮。大詩人蘇東坡是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的次子蘇過是畫竹名手,他的至友文與可也是畫竹的大家,在畫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藝。蘇東坡關於"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為千古墨竹畫家所趨尚,傳統繪畫創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稱為奇作的《墨竹圖》,能得"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的綽約風姿。他的著名文章《文與可畫賞笛谷偃竹記》是一篇傳頌千古的佳作,文章說:"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各朝代畫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繪畫實踐中形成了各種流派。他們畫竹都十分傳神而逼真, 因此白居易曾在《畫筆歌》中稱讚"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清朝畫竹也相當興盛,“揚州八怪”又為畫竹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中國繪畫的傳統要求是真實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觀形態,鄭板橋畫竹則不但表現了客觀對象的天然特徵,而且表現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對社會的態度。 他不僅留有許多絕妙的翠竹圖,還留下了《題畫竹六十九則》,他讚美"竹君子、石大人、千歲友、四時春"。
園林
竹子是中國古典風格園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造園史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築靈台、靈沼、靈囿"開始,可以說是最早的皇家園林。據《尚書·禹貢》"東南之美會稽之竹箭",說明古人懂得欣賞秀麗的竹林風光更早。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興土木,為建"上林苑"從山西雲岡引種竹子到鹹陽(見《拾遺記》"始皇起虛明台,窮四方之珍,得雲岡素竹"),這是竹子用於造園的最早記載。當時的種竹、建竹園大多只限於建設狩獵場和戰略物資基地,竹子造園還處於萌芽狀態。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園林從萌芽期進入了發展期。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動亂和宗教處世思想影響,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訪名山大川成了一時之風尚,謳歌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詩文及剛萌芽的山水畫,刺激了園林,產生了有別於皇家宮苑的"自然山水園",竹子隨即融入了造園之中。當時的皇家林和官宦私家園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應得到發展。《水經注》介紹北魏著名御苑"華林園"稱:"竹柏蔭於層石,繡薄叢於泉側。"《洛陽伽藍記》記錄了洛陽顯宦貴族私園"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
由唐代文人王維規劃的"輞川別業"中有"斤竹嶺"、"竹里館"等竹景;"壽山艮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親自參與規劃的,從宋徽宗本人所寫《艮獄記》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宮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為行都,改稱臨安,貴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宮苑、私家園林之盛不言而喻,為後來發展的江南園林起了推動作用。竹子在唐宋兩代運用較為廣泛。北宋李格非所寫《洛陽名園記》共評述了19座私園,對其中的歸仁園、董氏西園、富鄭公園、苗帥園等10座宅園作了專門的竹子景觀描述。從南宋周密《吳興園林記》也可了解到吳興的宅園"園園有竹"。竹子造園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
明清園林繼承了唐宋傳統,且逐漸形成地方風格,其中以宅園為代表的江南園林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園林發展的一個高峰。竹子與水體、山石、園牆建築結合及竹林景觀,是江南園林、嶺南園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滄浪亭、獅子林等蘇州六大名園及揚州個園、惠州逍遙堂等在竹子造園上運用相當成功,許多造園手法仍為今人造園所採用。明清時期刊行多冊造園技術理論書籍,有王象晉《群芳譜》、屠隆《山齋清閒供箋》、李漁《閒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響的要數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都對竹子造園作了詳盡、精闢的論述,為後人推崇、仿效。明清園林,特別是竹子園林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隨著詩、書、畫及造園藝術、技術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於庭院造景,於是,就產生了能在屋宇內隨時欣賞、掌玩的自然風景縮影--盆景。中國盆景的出現,據考證是在唐代,以竹子為材料製作的盆景從宋代的諸多名人畫卷上可以見到,到明清年間,"歲寒三友"類盆景廣為流傳。《考盤余錄》、《群芳譜》等都對竹子盆景的製作、欣賞進行了介紹。北京故宮博物館還珍藏著一座用翡翠製作的竹子盆景,這是乾隆皇帝弘曆的八旬壽節上群臣貢獻的一件珍寶。竹子盆景發展到今天出現了許多精品,如周瘦鵑先生的《竹林七賢》、《竹趣圖》等,還有揚州的《瀟湘流水》、《翠野圖》、《竹林逸隱》、《東坡遺風》等一大批竹子盆景代表作。
生活用途
竹子生長快,適應性強,同時又具有廣泛的用途。竹子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於建築的歷史久遠,在遠古時代,人類從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進的過程,竹子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草鞋山遺址發現有用竹作建築的材料,漢代的甘泉宮竹宮、宋代的黃岡竹樓,皆是取竹建造並負有盛名。
從服飾方面看,竹對中國人的衣飾起源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秦漢時期就出現用竹製布,取竹製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傘,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嶺南地區一些州縣的重要貢品之一,竹還是古代人裝飾的材料,說明竹對人類服飾文化的貢獻。
從食用方面看,竹筍和竹蓀是極受人們喜愛的美味山珍,竹實是歷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獻中記載,3000多年前的竹筍就是席上珍饌。竹筍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可烹飪數千種美味佳食。竹還具有特別的醫用價值,在中國最早的醫書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歷史記載。竹的全身都是寶,葉、實、根及莖稈加工製成的竹茹、竹瀝,都是療疾效果顯著的藥用材料,竹黃、竹蓀也是治病的良藥。
交通工具和設施的產生與發展,是中國文明的標誌之一,竹在交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運行工具和設施的起源與發展,均與竹子有極密切的關係,古代人取竹製造竹車、竹筏和船以及橋樑工程,創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許多第一例,對世界交通工具和設施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考古資料證明,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代先民們就已開始用竹製造竹器。屬於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發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編織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遺址發掘了大量的竹器紋飾的印紋陶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發掘有200餘件的竹器實物。隨著社會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竹器的種類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戰國時代,竹器製作已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個重要生產部門--竹器手工業,竹器製品已在當時廣大民眾生活中,成為"養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漢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餘種,晉代有100多種,唐宋時近200種,到明清時期達250餘種。例如炊具的簞、籩、簋、碗、箸、勺、盤、厄、蒸籠等,盛放物品的筐、籃、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幾、屏風、桌、櫥、櫃,算具有算籌、算盤,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燈籠、燭炬,衛生用具有帚、熏籠,裝飾用具有簾、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賭博用具有籌、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為材料製成的。
從人類的生活環境看,竹子也發揮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發現了竹子的特殊防護作用,注重發揮竹子的防護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歷代取竹子做圍籬牆垣,防禦盜寇,保護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弱噪音、淨化空氣、防止風害的作用,備受人們的青睞,古今人們都不得取之以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
由上可見,竹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中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展示了竹文明的風采。因此,竹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正如蘇東坡所述:"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精神體現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子均並列其中,可見竹子在中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其稈挺拔秀麗、葉瀟灑多姿、形千奇百態;它四季常青,姿態優美,獨具韻味,情趣盎然。當人們有閒情逸緻漫步於青青翠竹之下時,一種無限舒適和遐意便會油然而生,蘇東坡也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竹子無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但它虛心文雅的特徵,高風亮節的品格為人們所稱頌。它坦誠無私,樸實無華,不苛求環境,不炫耀自己,默默無聞地把綠蔭奉獻給大地,返財富奉獻給人民。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和獨特,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和審美意識以及倫理道德,對中國文學、繪畫藝術、工藝美術、園林藝術、音樂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竹是中國文學的重要題材,從《詩經》時代開始,歷代皆有詠竹賦竹的詩文佳作,創作了難以計數的文學作品,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竹文學,在中國文學中獨樹一幟,異彩繽紛。
工藝美術是美學和生活的結合,是科學和藝術的產品,竹是工藝美術品的重要材料,數千年來,中國先人們用竹子編織和雕刻各種賞心悅目的工藝美術作品,豐富了竹文化的內涵。考古資料證實,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開始用竹編織器物,春秋戰國時期竹編藝術已達到了很高的境地,尤以楚國最為發達,品種極為豐富,以高超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而著稱於世。商周時期就已形成了雕刻工藝,漢代有竹雕刻藝術品存世,六朝時期文獻中有竹雕刻藝術品的記載。唐代以後,竹刻名家輩出。宋代出現詹成,明代出現了嘉定朱松鄰祖孫三代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金陵(今南京)則出現李文甫等竹刻家。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邵陽、四川江安和浙江黃岩等地的翻簧竹雕,並成為竹雕刻藝術的主流,民國初期出現北京張志漁開創的北派竹刻。竹還是工藝美術中表現題材,寄寓著福、祿、壽、喜、財、發順、吉等吉祥內容的圖案,數千年來一直在中國民間裝飾美術中流行,被廣泛套用於雕刻、織繡、印染、陶瓷、編織、剪紙等各種工藝品的創作中。
竹與中國的音樂文化有著重要的聯繫,竹是製作樂器的重要材料,中國傳統的吹奏樂器和彈撥樂器基本上是用竹製造的。竹子,對中國音律的起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證實,自周朝以後,歷代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晉代就有以"絲竹"為音樂的名稱,有"絲不如竹"之說,唐代把演奏樂器的藝人稱為"竹人"。可見竹是中國音樂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質載體。
竹對中國的宗教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古代的先民奉竹圖騰,視其為圖騰崇拜物,把竹作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出於教義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構築的環境。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聯繫著口承文藝和遊樂活動以及信仰習俗;進入了人類的儀禮制度之中,在祭祀、婚喪、交際、節日、朝規等社群文化中構成了中國民間竹文化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