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竹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入水:指竹竿倒映水中。文光:指波紋泛起的波紋。
2.抽空:形容竹節當空勁直挺拔生長的狀態。
3.露華:露花。生:一作“垂”。筍徑:長著竹子嫩芽的小徑。
4.拂:一作“伏”。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5.香汗:代指美人。
6.錦鱗:代指魚。
7.三梁:古代公侯所服之冠。梁,古人帽子裡面硬的橫襯,用竹製成。漢唐冠帽有五梁、三梁、兩梁的制度。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引徐廣《輿服志雜注》:“天子雜服,介幘五梁進賢冠,太子諸王三梁進賢冠。”李賀是“王孫”,故自謂用三梁。
8.“一節”句:前人或以為用趙襄子事。《史記·趙世家》云:“襄子奔晉陽,原過從,後至於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與原過竹二節,莫通。曰:‘為我以是遺趙無恤。’原過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齊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
白話譯文
映入水中,紋光閃動,當空抽長,綠影增春。
晶瑩的露珠點綴筍徑,蒼翠的苔蘚滿布竹根。
剖竹織竹承藉美人香汗,製成漁竿能夠釣起錦鱗。
為了製作三梁冠,一節竹子也被奉敬給王孫。
創作背景
此詩藝術不甚成熟,詩人對未來充滿憧憬,可知當為李賀早期的作品,可能作於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末年李賀居昌谷(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南)。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吟詠竹子的五言律詩,但它與一般泛詠景物之作不同,名為詠竹而實有所指,意在托物言志,以竹之勁節挺秀,抒寫一己之宏願。
詩的前四句摹寫竹之形狀,但寫的角度卻極富於變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寫竹子入水之態,一是上寫竹筍抽空之影,這是直接寫竹;三、四句寫筍徑露華、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襯竹,是間接寫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寫還是間接寫,都並非出於懸空虛擬,而是實實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詩人置身其間的觀察、摹寫。他低頭看見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搖曳,斑駁可愛;抬頭望見了綠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這似乎是一個清新的早晨,詩人從竹林掩映的小路走過,竹筍上還掛著亮晶晶的露珠兒,帶著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蘚遮蓋了。境地非常幽雅,翠竹十分可愛。這是詩人所熟悉的故里土地上的竹林。據河南宜陽縣委宣傳部《李賀故里調查》報告上說,“今昌谷村名雖無”,但這一帶的村子大都“綠竹成園,較大之竹園即有一百多畝”(轉引自錢仲聯《李賀年譜會箋》),由此可以想見當地竹林盛況。李賀自己也在詩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書字”(《南園十三首》)、“竹香滿淒寂,粉節塗生翠。……竹藪添墮簡,石磯引鉤餌。……柳綴長縹帶,篁掉短笛吹。”(《昌谷詩》)而且,除了這首《竹》詩外,還有一組詩——《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專詠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這都可以證明這首《竹》詩所吟詠的為昌谷之竹無疑,因為在這裡,李賀才更可能如此從容安閒地去欣賞它。“抽空”,也就是《昌谷北園新筍四首》詩中所說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狀態。“霜根”,並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結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園新筍四首》里“膩香春粉黑離離”的“春粉”。這四句詩不但寫出了竹子的勁直瀟灑,也寫出了環境的幽雅迷人。
詩的後四句又換了一種筆法,寫竹子的功用,並寄寓感慨。竹子編織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來釣魚(“錦鱗”)。但這些還只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誇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採用,所裝飾的三梁冠可以為王侯所戴。《周書》載:“成王將加玄服,周公使人來零陵取文竹為冠。”《輿服志雜注》:“天子五梁進賢冠,太子、諸王三梁進賢冠。”這似為此詩末二句之所本。很顯然詩人是有所寄興的。竹子那瀟灑的風度、勁直的氣節,竹子的被重用,這些不禁令詩人歆羨和感慨。詩人懷不世之才,常有濟世報國之心,但終其一生,始終是鬱郁不得志,雖曾官奉禮郎,但位不過從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亦不過是“臣妾氣態間,惟欲承箕帚”而已,終無能為。其情其志,於詩中時時可見,所以於吟物之中很自然地連類而及。
李賀之詩,雖然籠統地說,其光怪陸離、虛荒誕幻,是深得楚騷之真傳,但細緻說來,又有所區別,大抵長篇歌行,近於楚騷和漢魏樂府歌詩,而五言律絕,則更類似於齊梁間詩,顯得明艷濃麗。此詩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脫脫齊梁口吻。但李賀此詩並不止於詠物,而是將自己的情志編織於其中,因此與齊梁詩那種無聊至極的香艷軟媚不同。
名家點評
明代曾益《昌谷詩注》卷一:“種竹多近水,故言竹必言水,如淇澳、渭川、瀟湘是也。‘抽空’言其始,故下曰‘筍徑’。‘霜根’,則成竹矣,故下曰‘織可’。‘栽堪’,言其用也。三梁,用之奇,又事之奇也。二節莫通,謂之一節可。”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一:“此借竹以喻己也。文光勁節,挺秀空群,顧影托根,差堪比擬。而竹多見用於世,不獨湘簟漁竿,且為天使所重,畀賜侯王。賀獨大才遭擯,能不對此重感耶?”
現代錢鍾書《談藝錄》:“粘著呆滯。”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