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子貢介紹
即端木賜,字子貢,名賜,姓端木.春秋末期衛國人,今屬河南省鶴壁市濬縣.端木出生於公元前520年,卒年不祥,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貢雖出儒門,卻懂經商之術.多年的經商活動使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為孔子與其門徒的周遊列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歷史上多用“端木遺風”來表經商致富之人,即源於此.孔子稱讚子貢為“瑚璉”(古代宗廟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來比喻有立朝執政才能的人),是對子貢能力的肯定。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孔子的弟子們為其服桑三年,唯獨子貢在孔子墓旁建茅屋,住了六年,而後又去他國遊歷,卒於齊國(今山東臨淄).子貢墓在他的出生地--河南濬縣的大伾山下,據這裡的老人講,幾十年前,子貢墓被一圈木柵欄圍著,而現在已不見蹤影.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濬縣的子貢墓一定有再被世人瞻仰的一天.今天,河南濬縣有文廟--欞星門一座,相傳孔子曾講學其間,門口的一株千年檜柏,相傳是子貢親手所植,就在幾十年前,這株古樹才死去,今天,一進欞星門的大門,便可以見到那個倒在地上的粗大樹幹,便是那株檜柏.2005年,端木氏的子貢後人在濬縣召開祭祖大會.至今,濬縣仍然分布著全村人都姓端木的一些村落.子貢是孔子最親近的學生之一。在眾弟子中,孔子與子貢的關係超出一般。子貢欽佩和崇敬孔子,對孔子評價最高,是孔子及其學說的宣傳者和捍衛者。子貢初拜孔子為師時,感到孔子並無什麼了不起,後來慢慢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論衡·講瑞》載:“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當一年二年之時,未知孔子聖也,三年之後,然乃知之。”子貢稱孔子的學識高深莫測,稱孔子為聖人,比孔子為日月,任何人不能超過。《論語·子張》載,魯國大夫叔孫武叔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馬上反駁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七尺為一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房舍)之富。”當有人毀謗孔子時,子貢挺身而出說:“無以為也(不要這樣做),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陳子禽懷疑孔子的偉大,對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回答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韓詩外傳·卷八》載:“子貢答齊景公曰:‘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譽,得無太甚乎?’子貢曰:‘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使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於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把泰山,無損亦明矣。’”孔子的學說大多經由子貢宣傳給社會,子貢是孔子學說最好的代言人。司馬遷說:“夫使孔子名布揚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崔述在《洙泗考信余錄》中說:“子貢之推崇孔子至矣,則孔子之道所以昌明於世者,大率由於子貢。”《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57次,而顏回的名字僅出現32次。
孔子對子貢非常器重,往往將其學說的真諦傳授給子貢,如何為仁,何為士,何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怎樣為政、為仁等。孔子在危難之時盼望子貢。《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唯有對子貢才如此表達情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載,子貢問孔子曰:“賜何人也?”子曰:“汝器也”。又問“何器也?”子曰:“瑚璉也(祭神之重要器皿)。”孔子死後,子貢終日守在靈旁。魯哀公前去弔唁,子貢為孔子“生不能用”傷痛萬分。孔子葬後,弟子皆服喪三年,守墓“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唯有子貢多守墓三年,足見子貢與孔子感情之深。
子貢“巧口利辭”,“能言善辯”,辦事通達,是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和傑出的外交家。孔子辦學時,把教學內容分為四科,即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子貢系言語科之佼佼者,連孔子也自感不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論衡·書解》載:“或問於孔子曰:‘……子貢何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孔子答季康子問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韓詩外傳》載,孔子與子路、子貢、顏淵游於戎山之上,問三弟子興趣和志向。子貢答曰:“得素衣縞冠,使於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兄弟。”孔子曰:“辯士哉!”可見子貢有從事外交的志趣和才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弟子在陳絕糧時,孔子“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這是子貢在外交上的第一次勝利。魯哀公七年(前488年),吳國企圖稱霸,興師北上向魯國征百牢(牛、羊、豬各一百),魯哀公迎吳人,而吳人非要見季康子,季康子即派子貢去應付。子貢把吳人說得啞口無言,這又是子貢外交上的成功。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吳伐齊得勝後,吳王賜給魯國叔孫氏甲、劍等物,一時間叔孫氏不知所措,隨行的子貢隨即出來應酬,圓滿結束了這一外交場面。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國人會見魯、衛等國國君,將衛侯扣留。子貢說服吳國太宰,將衛侯釋放。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齊魯媾和,經子貢斡鏇,齊國歸還它以前霸占魯國之地。子貢在外交方面的才幹,當時就受到人們的承認和稱讚。楚昭王說,楚國的外交官沒有一個能與子貢相比。魯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時說,要是子貢在場的話不會遭此恥辱。司馬遷對子貢的外交才能大加讚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齊國田常欲作亂於齊,就想先出兵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公孫龍)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孔子知人善任,認為只有子貢才有解救魯國危難的能力。子貢受命,先到齊國,果然說服田常,使之放棄伐魯而伐吳。子貢又到吳國,說服吳國救魯伐齊。但吳王怕伐齊時越國在背後攻吳。於是子貢又到越國,說服越國軍隊隨吳伐齊。之後,子貢又到晉國說明吳國戰勝齊國後必然加兵於晉,讓晉國必須作好戰爭準備。後來,吳國出兵伐齊,大敗齊軍。晉國又出兵大敗吳軍。越王趁吳軍在北方大敗,從背後伐吳,終於把吳國滅掉而北上爭霸。“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是著名的富商,經營商業成就斐然。《史記·貨殖列傳》共記載了十七個人的經商活動,將子貢列在第二。傳載:“子貢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子貢能言善辯,反應敏捷,經商有很好的個人條件。他能及時掌握行情,“億(預測)則屢中”,並“與時(及時)轉貨?。”《論衡·知實》載:“子貢善居積,意貴賤之期,數得其時,故貨殖多,富比陶朱。”由於子貢善於經營,使他非常富有。《仲尼弟子列傳》載:“七十之徒,賜最為饒益”,“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子貢經商不單是為了發財致富,而與政治目的相聯繫。他是孔子周遊列國經濟上的支持者。吳慧《中國古代商業史》中說:“孔子和大商人子貢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貢做買賣,供給周遊列國的孔子和同門。”子貢是一位有學識的商人,諸侯不但需要他的貨物,也需要他的政治識見和才學。經商成為他宣傳政治主張和實現外交才幹的重要條件。《史記·貨殖列傳》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貢通過經商才達到如此顯赫地位,因而成為孔子的代言人和傑出的外交家。
在治國思想上,子貢重視教化作用。在處理國與國的關係上,子貢與子路不同,反對訴諸武力,主張用外交談判解決爭端。在國內政務上,子貢主張教化。《韓詩外傳》載:“季孫之治魯也,眾殺人而必當其罪,多罰人而必當其過。子貢曰:‘暴哉治乎!’季孫氏聞之,曰:‘吾殺人必當其罪,罰人必當其過,先生以為暴,何也?’子貢曰:‘夫奚不若子產之治鄭?一年而負罰之過省,二年而刑殺之罰亡,三年而庫無拘人。故歸之如水就下,受之如孝敬父母。……賜聞之,托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責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於是季孫稽首謝曰:‘謹聞命矣’”。《新書·政理》載,衛靈公問國家政務何最重要,史鰍說刑罰,子路說軍事,子貢說教化最重要。子貢在去告朔之餼羊周天子每年冬將次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稱頒告朔。諸侯將曆書藏於祖廟,每月初一殺一隻 羊祭於廟,以示敬重,曰餼羊。春秋時,多國已不用周曆,告朔餼羊之規已被破壞,故子貢主張去告朔餼羊。
問題上,與孔子相悖,表現出不墨舊禮的務實思想。《論語·八佾》載:“子貢欲去告朔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死後,葬在祖籍(今濬縣大伾山東南張莊)。其二世端木炅為齊卿。三世端木叔“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棄其家事,散其庫藏珍寶”“不為子孫留財”,家產破敗。五世端木靜為魯下大夫。九世端木肇遇秦始皇“焚書坑儒”,去端姓木,隱蔽於魯國。十世端木庚複姓端木,遷居祖籍。東漢光武年間,十五世端木質(字子西)為博士,十七世端木融拜議郎。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東巡狩,“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從此以後,子貢不斷受到官府祭祀,並追加諡號,蔭及其後裔。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子貢配享,為十哲之一。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黎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黎陽公。政和五年(1115年)都水使孟昌齡至濬州,奏準建黎公墓專祠。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封黎公。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濬縣知縣劉台於縣城東南隅建黎公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愛新覺羅玄燁皇帝西巡返京經濬縣宜溝鎮,賜給子貢七十世
還有一個說法,子貢早年不務正業(在贛榆縣民間流傳著:刀砍木人頭的故事。)在老家犯事以後逃到當時的魯國。由於他很聰明,靠經商發了家。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個典故講的就是他,現在贛榆縣的塔山水庫子貢山上還留有子貢書台。子貢的老家是河南省鶴壁市濬縣但自從出事之後就來到了魯國,在今天的江蘇贛榆買地蓋房。晚年後感覺時日不多才回老家一趟,化裝成一個道士來到家門口卻不敢進去。在牆上寫了一手詩就離去,傭人稟告了老太太后,他兒子一直追到贛榆。子貢死後就葬在贛榆的子貢山上,直到1958年前子貢山還是有圍牆和住戶的。據說住在山上的八九戶人家是給子貢看墓的,後來修建塔山水庫全都搬遷了,現在在水庫南面的陡溝村還居住著幾十戶端木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