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童村](/img/2/f74/wZwpmL2gDN2UTO0cDM2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3A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童村(1906-1994)醫學家、微生物學家、抗生素學家。滿族,奉天盛京(今遼寧瀋陽市)人。
1929年 畢業於燕京大學醫學預科。
1934年 獲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
1941年 童村開始青黴素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論文。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青黴素研究、試製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但是,童村通過各種途徑,終於獲準去當時正秘密進行青黴素研究工作的美國農業部北部地區研究室(NRRL)和正在籌劃或進行青黴素工業化生產中間試製的施貴寶公司、默克公司(當時這家公司研究試製鏈黴素)、禮來公司參觀訪問,並獲準得到青黴素產生菌。這些菌株曾經是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我國研究試製青黴素的出發菌種。
1942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學位,隨後留校任教。
1946年回國,從事青黴素實驗研究。建國後,歷任上海第三製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名譽院長。是我國抗生素事業的先驅者。
1951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批青黴素。後主持完成土黴素、新生黴素等一系列抗生素藥物的生產工藝研究,並把抗生素生產的深層培養技術,成功地推廣套用於輕工業、農業和其它工業。
早在5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無菌動物”飼養研究建議,被國家科委採納列入我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為醫學、生命科學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與途徑。
1957年,童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童村調至上海醫藥工業研究所,領導抗生素生產工藝和新抗生素的尋找研究。
![燕京大學](/img/0/b5b/wZwpmL2YDOzYTO0YzM2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2M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61年升任副院長,在他的領導下,金黴素、鏈黴素、新黴素、四環素、土黴素、紅黴素、卡那黴素、新生黴素、頭孢菌素C等抗生素生產工藝相繼在工廠中推廣套用。早在60年代初,他就預見到半合成抗生素的前景。在上海第三製藥廠協作下,他組織和指導科研人員進行套用大腸桿菌1113產生的醯胺酶裂解節青黴素研究,成功地製備了6-氨基青黴素烷酸從而研究出一系列半合成青黴素。在新抗生素的尋找研究中,找到了治療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效的克念菌素。在童村的建議下,克念菌素被用於治療前列腺肥大,獲得較好的效果,為擴大抗生素的套用範圍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從1950--1966年,童村曾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第一、第二、第三屆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藥典》1953年版編委,並主編全國第二、第三次抗菌素學術會議論文集各四卷。1978--1984年,他又當選為上海市第七、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
1994年4月12日 逝世於上海。
履歷
1906年6月26日 生於遼寧省瀋陽市。
1929年 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1930年獲理學士學位。
1929—1934年 在北平協和醫學院攻讀醫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1934—1940年 任協和醫院醫師、協和醫學院教師。
![遼寧省](/img/f/8bb/wZwpmL1MjN4kzN1gDM2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A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40—1942年 在美國約翰霍甫金斯大學進修。1941年獲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1942年獲公共衛生學博士學位。
1942—1944年 任美國約翰霍甫金斯大學醫學院教師。
1944—1945年 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教師。
1946—1948年 任原衛生署中央防疫實驗處簡任技正。
1948—1949年 任原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簡任技正。
1949—1952年 任華東人民製藥公司青黴素實驗所所長。
1953—1958年 任上海第三製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58—1961年 任上海醫藥工業研究所抗生素研究室主任。
1961—1984年 任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1978—1984年 任中國藥學會抗生素分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4年 任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名譽院長。
1994年4月12日 逝世於上海。
生平
![青黴素](/img/e/f40/wZwpmL2MDO1cjN1gDO1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g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童村,1906年6月26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的一個滿族家庭。其父名恩格,字蔭普,是清廷主管吉林、遼寧和黑龍江三省教育事業的官員,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成為有用的人才。童村的長兄童寯是著名的建築學家,二哥童蔭專攻電機,兄弟三人在科學技術上均有傑出的成就。 童村在瀋陽啟蒙,後去北京考入匯文中學,當時他就酷愛生物學。1926年,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科,1929年,修完必修課程,提前一年進入北平協和醫學院,1934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繼而在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從事醫學臨床和教學工作。30年代,中國醫藥工業還不發達,常見病、多發病,尤其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心內膜炎、傷寒、副傷寒等,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因此,縱有高明醫術,仍不能降低病死率。於是,童村便萌發了研究藥物的意願。
1940年,童村被協和醫學院選送去美國約翰霍甫金斯大學,進修公共衛生學。1942年,獲公共衛生學博士學位,隨後留校任教。
童村在美國約翰霍甫金斯大學攻讀公共衛生學博士學位時,恰逢英國.弗洛萊等與化學家錢恩等合作,從青黴菌的培養液中分離出青黴素,並用於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等疾病,獲得顯著療效。這件事引起童村的注意和興趣。1941年,童村開始青黴素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論文。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青黴素研究、試製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但是,童村通過各種途徑,終於獲準去當時正秘密進行青黴素研究工作的美國農業部北部地區研究室和正在籌劃或進行青黴素工業化生產中間試製的施貴寶公司、默克公司.當時這家公司研究試製鏈黴素)、禮萊公司參觀訪問,並獲準得到青黴素產生菌。這些菌株曾經是40年代末和50年代國中國研究試製青黴素的出發菌種。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童村報國心切,辭謝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皮膚病學與梅毒學系的聘請,繞道大西洋,於當年秋末冬初回到北平。
童村在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和從事醫學臨床、教學期間,進行了亞甲藍、藏紅及其他不同染料對細菌的光能作用研究,證實細菌懸液內加入亞甲藍、藏紅或其他染料,成為低濃度染色液,可使細菌對可見光產生高度敏感性,細菌可被可見光抑制或殺滅。當時這項研究對人類、畜禽和農作物的傳染病害的防治以及食品、飲料、輕工業產品的保存具有指導意義。此外,童村還對白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繼19世紀末發明了Loeffler斜面法進行白喉桿菌鑑別後,20世紀30年代又用亞碲酸鉀培養基鑑別白喉桿菌。但此法沒有得到廣泛的套用,主要原因是由於在製備培養基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而各實驗室又缺乏合適的統一方法。1938年,童村建立了亞碲酸鉀培養基的標準製備方法。實驗證實,白喉急性病例分別用Loeffler斜面法和亞碲酸鉀培養基法進行白喉桿菌鑑別,其陽性率相同;恢復期的白喉患者和帶菌者,亞碲酸鉀培養基鑑別白喉桿菌的陽性率明顯高於Loef-fler。因而,童村建議白喉恢復期和帶菌者應同時採用亞碲酸鉀培養基法和Loeffler斜面法進行白喉桿菌鑑別。由於白喉帶菌者數量大,活動範圍廣,是白喉的主要傳染源,在當時的條件下,童村對恢復期白喉患者及帶菌者進行白喉桿菌鑑別,並及時隔離傳染源,這對於防止白喉傳播與流行具有現實意義。
童村不僅知識淵博,思維也十分敏捷。早在5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無菌動飼養研究建議,被國家科委採納列入中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為醫學、生命科學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與途徑。
抗生素
青黴素
1946年,童村在北平原衛生署中央防疫實驗處任簡任技正,研究試製青黴素。由於經費短缺,工作進展緩慢。在非常簡陋的條件下,他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在實驗室內得到了不耐熱的青黴素粉末,而當時進口的已是耐熱的青黴素結晶。1948年,他調到上海原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青黴素實驗組任簡任技正,繼續青黴素研究試製工作。
![菟絲子](/img/b/701/wZwpmL3gzN4ITO4QzN0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0c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童村受命擔任華東人民製藥公司青黴素實驗所所長,主持領導青黴素工業化生產研究。當時正是百廢待興之際,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作之艱難是可以想像的。童村帶領中國第一代抗生素探索隊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克服了廠房、能源、設備、原材料、技術資料、經驗等方面的重重困難,套用棉籽餅粉代替玉米漿,解決了青黴素髮酵的原料問題,為中國青黴素能夠實現工業化生產做出了貢獻。他把當年從事傳染病臨床追溯細菌傳染途徑的方法,套用於青黴素髮酵染菌原因的尋找,採取防止措施,使青黴素髮酵避免遭受雜菌污染的威脅,即使偶爾染菌也能找出原因。後來,童村將制服發酵染菌的經驗系統地加以總結,這一成果被認為是“值得重視的文獻”(焦瑞身.工業微生物近年來的進展。見:高尚蔭主編.微生物專題報告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14)。他還和同事一起,研究提高青黴素髮酵的產量,並解決了青黴素的分離、提純、結晶等一系列問題,於1951年3月13日,試製成功青黴素鉀鹽結晶。1952年8月26日,獲得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的嘉獎。
1953年5月1日,在童村領導下自行設計、建造的中國第一座生產抗生素的專業工廠——上海第三製藥廠投入生產。他擔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在進行青黴素研究、試製及組織工業生產的同時,童村和他的同事還開展了青黴菌、鏈黴菌、金黴菌育種和金黴素試製研究。這些工作為中國各種抗生素的研究和生產奠定了基礎。
1957年,童村光勞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8年,童村調至上海醫藥工業研究所,領導抗生素生產工藝和新抗生素的尋找研究。1961年升任副院長,在他的領導下,金黴素、鏈黴素、新黴素、四環素、土黴素、紅黴素、卡那黴素、新生黴素、頭孢菌素C等抗生素生產工藝相繼在工廠中推廣套用。早在60年代初,他就預見到半合成抗生素的前景。在上海第三製藥廠協作下,他組織和指導科研人員進行套用大腸桿菌1113(E.coli1113)產生的醯胺酶裂解節青黴素研究,成功地製備了6-氨基青黴素烷酸(6一APA),從而研究出一系列半合成青黴素。在新抗生素的尋找研究中,找到了治療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效的克念菌素。在童村的建議下,克念菌素被用於治療前列腺肥大,獲得較好的效果,為擴大抗生素的套用範圍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中國抗生素研究生產、新抗生素尋找、抗生素在醫學上的套用、抗生素在農牧業上的套用等領域,都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童村在抗生素事業上的辛勤開拓息息相關,他是中國抗生素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培養技術
童村的另一貢獻,是將中國微生物深層培養技術套用到工業化生產中,從而改變了表面培養工業微生物的古舊面貌。他還將微生物深層培養技術推廣至谷氨酸發酵、蘇雲金桿菌培養、魯保一號(一種殺滅大豆菟絲子的農藥)培養、甾體激素真菌氧化、套用混合細菌轉化山梨糖為α-酮基-L-古龍酸生產維生素C,提高了中國的胺基酸、農藥、甾體激素、維生素C等產品的生產技術。
發酵液的pH值是顯示發酵環境的重要參數之一。進口或國產的pH儀的複合電極一般只能耐受121℃蒸汽滅菌20—30次,有時蒸汽滅菌12次複合電極即告鈍化,或因蒸汽滅菌而導致機械破損。童村和他的同事把過氧乙酸或戊二醛等化學藥劑套用於複合pH電極滅菌,反覆使用100次以上,複合pH電極完好如初,而且並未因套用這種滅菌方法導致發酵染菌。童村等套用這種滅菌方法設計了自控pH聯動加料裝置,用於青黴素髮酵續加葡萄糖。試驗結果證明,發酵單位提高15.2%,葡萄糖耗量減少43.5%。這套裝置套用於混合細菌轉化山梨糖為α-酮基-L-古龍酸,既可提高被轉化的基質總量,又可提高轉化率。林可黴素、頭孢菌素C在具有這種裝置的發酵罐中進行發酵,也都獲得了較好的效果。自控pH聯動加料發酵罐雖然不及帶電腦的發酵罐能實時(realtime)控制pH、實時加料,但已能滿足一般發酵工藝要求,且操作管理較易,費用低廉,在發酵產品研究開發中有實踐意義。
童村是一位傑出的科學技術專家,他的卓越貢獻及其影響,已載入中國醫學界、微生物藥學界的史冊。
主要著作
1 童村,馬譽澄,湯非凡.棉籽餅粉酶解物與青黴素之製造.中華新醫學報,1950,1(1):10—11.
2 童村.青黴素製造中的實際問題.科學世界,1950,18(1,2):11一12.
![《中華醫學雜誌》](/img/1/201/wZwpmL4AjN1cTO3UTMwQD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1E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3 童村,沈鎖彬,程霞娟.抗菌素髮酵染菌深入研究.見童村,張為申主編.抗菌素研究Ⅱ.抗菌素的生產工藝.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244250.
4 丁曼麗,童村.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半合成青黴素頑固現象的研究.見童村,張為申主編.全國第三次抗菌素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三冊抗菌素在醫學上的套用.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216218.
5 丁曼麗,童村,范少霞.1000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新型青黴素耐藥情況的深入研究.見童村,張為申主編.全國第三次抗菌素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三冊抗菌素在醫學上的套用.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199—201.
6 方俊如,童村,徐尚志.用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白鼠篩選新型青黴素.見童村,張為申主編.全國第三次抗菌素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三冊抗菌素在醫學上的套用.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228—230.
7 童村,徐尚志,韓漪芸.裂解苄青黴素為6-氨基青黴烷酸的新發展。見童村,張為申主編:全國第三次抗菌素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冊抗菌素生產工藝.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316—319.
8 童村,傅麗珠.玻璃發酵罐中進行細菌轉化山梨糖為α-酮基-古龍酸的研究.醫藥工業,1979,12:45.
9 朱寶泉,童村.蒽環類抗生素產生菌的初篩方法.抗生素,1981,6(3):6—9.
10 朱建偉,張四維,童村.脫乙醯基頭孢菌素C降解動力學的研究.醫藥工業,1985,16(11):16.
11 甄東凱,童村,徐月美.克念菌素產生菌的代謝調節對克念菌素組分的影響.醫藥工業,1986,17(4):40.
12 童村,顧百誠,周光邠.自控pH添加葡萄糖生產青黴素實驗研究.醫藥工業,1981,10:1—2.
13 呂莉麗,鮑競雄,童村.林可黴素自控pH和連續補料發酵工藝研究.醫藥工業,1986,17(1):1—6.
14 童村,鮑競雄,沈義.抗生素髮酵染菌的防止(修訂本).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7.
15 趙文杰,童村,許文思.頭孢菌素C發酵研究.中國醫藥工業雜誌,1990,21(8):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