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情況
2010年廣州亞運會藤球項目男子單組銅牌。
藤球項目介紹
一種獨特的古老體育運動項目,它有著悠久的歷史。運用自己的腳腕、膝關節等同時夾、頂球,不讓球落地,類似我國民間踢花毽子。藤球跟排球比賽有些類似,所不同的是以腳代手,所以又叫“腳踢的排球”。
藤球運動
藤球運動源於15世紀的蘇丹國統治下的馬六甲一帶地區,由馬來西亞的“sepak raga”運動發展而來。當時,人們在勞動之餘,圍成一圈,不用手和胳膊,用頭頂球、用腳踢球,使之不落地,傳踢一個藤球(raga),使其在空中停留儘量多的時間。
這種輕鬆愉快、消除疲勞的運動很快便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傳開了。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等國開展得較好。爾後,它又迅速地傳入印度、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地。早在11世紀,東南亞國家文化中就有關於藤球運動的記錄。泰國開展這項活動已經有幾百年時間了。在緬甸,700多年前的蒲甘王朝時就相當盛行。在泰國,它被稱為“takraw”,在菲律賓稱為“sipa”,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成為“sepakraga”,在緬甸稱為“ching loong”,在印度尼西亞和寮國稱為“rago”。
自從東南亞的愛好者們加進球網並制定了類似排球的規則之後,藤球比賽變得更激烈,挑戰性更強了。1945年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舉行了一場藤球表演賽,引起了巨大反響。此後,藤球運動如燎原之火傳遍了馬來半島和東南亞各地。1960年,一套完善的比賽規章制度建立起來。這項運動被定名為藤球(sepaktakraw),並進入了東南亞運動會。
現代藤球的產生僅有4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藤球運動中網的使用為標誌的。泰國前教育部長科·喬哈利對推廣藤球運動作出了一定貢獻,被認為是“現代藤球運動之父”。喬·哈利經過努力,使藤球於1965年被正式列為兩年一度的東南亞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並開始在東南亞國家中流行起來。1982年藤球作為表演項目進入亞運會,並被列入1990年北京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中國藤球運動發展較為緩慢。1987年底,亞洲藤協率隊來華訪問表演,精彩的表演賽令眾多中國觀眾大飽眼福。這次訪問對我國的藤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此中國也開始這方面的練習,並開始介紹並推廣這項健體強身的競技運動
廣州亞運會比賽日程
男子單組比賽
男子單組成員包括:胥明池、周海洋、楊家鵬、葛雨升。
時間 | 地點 | 小項 | 參賽者 | 比賽成績 |
22 Nov 9:00 | 海珠體育中心 2號場地 | 男子單組 循環賽 第2輪 | 中國 | 0:2 |
泰國 | ||||
22 Nov 19:30 | 海珠體育中心 1號場地 | 男子單組 循環賽 第5輪 | 馬來西亞 | 2:0 |
中國 | ||||
23 Nov 15:30 | 海珠體育中心 2號場地 | 男子單組 循環賽 第9輪 | 緬甸 | 2:0 |
中國 |
男子團體比賽
男子團體成員包括:胥明池、周海洋、楊家鵬、葛雨升、王健、丁雨挺、李歡歡、王剛、金傑。
時間 | 地點 | 小項 | 參賽者 | 比賽成績 |
16 Nov 8:30 | 海珠體育中心 2號場地 | 男子團體 預賽 B組 第2場 | 馬來西亞 | 2:1 |
中國 | ||||
17 Nov 8:30 | 海珠體育中心 2號場地 | 男子團體 預賽 B組 第9場 | 中國 | 2:1 |
印度 | ||||
18 Nov 14:00 | 海珠體育中心 1號場地 | 男子團體 預賽 B組 第16場 | 日本 | 3:0 |
中國 |
中國亞運代表團非奧項目隊員名單
2010年10月26日下午,中國亞運代表團成立,一共有977名運動員出征廣州,是中國代表團歷史規模之最,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段世傑擔任團長。在征戰亞運的選手當中雲集了劉翔、周蘇紅這樣的奧運冠軍,以及丁俊暉、張琳這樣的人氣選手,而郭晶晶、姚明則缺席本次亞運會。下面了解其中16個非奧項目運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