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垿故居

竇垿故居

位於雲南師宗縣淑基村,是一幢普通的四合院。高高蹺起的椽角在風中挺然傲立,除了建築上的肅穆之外,似乎還在張揚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內涵。

竇垿故居

竇垿故居竇垿故居
位於雲南師宗縣淑基村,是一幢普通的四合院。高高蹺起的椽角在風中挺然傲立,除了建築上的肅穆之外,似乎還在張揚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內涵。三十餘級的石梯經過風雨的洗刷,已經變得斑斑駁駁,從大門一直延伸進去,訴說著那段歷史的久遠。四合院占地不大,當地普通紅泥壘的牆,灰黑瓦礫蓋的頂,除屋椽上雕刻精美的圖案還依稀可見,流淌著往日經久不息的文化馨香外,這裡與淑基其他眾多的院沒有什麼兩樣。然而,就在這幛普通的四合院中,一代奇才竇垿卻從這裡走了出來。竇垿從小置於書香門第,深受祖父和被稱為“一介表天”的父親影響,飽讀詩文,深明大義,養成了剛毅正直、心直口快、不畏權勢、嚴於律已、寬以待人、言行一致的品格。他以先聖們的古訓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以文章和人格來立言、立行、立德,菱甚多,流傳後世影響較大的有:《示兒錄》、《續國小銖寸錄》、《四餘錄》、《遊藝錄》、等,特別是岳陽樓長聯,更是字字珠璣,譽滿天下。竇垿的著作,較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德行標準,力圖以儒學和禮儀來規範當時的社會秩序。他雖出身官宦家庭,書香門第,卻是“布衣粗食”人不追求奢華,想以簡樸來改良當時的弊政。他憂國憂民,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卻又對統治者抱著天真的幻想,想以奏章、改良來挽救當時的社會。他胸懷抱國之志,卻又沒悟出報國根本無門。竇垿生活的社會基礎和文化背景,早已注定了竇垿的歷程必然是坎坷的一生,矛盾的一生,注定了在這憂憤中必然產生一代文學奇才。禮堂威嚴而空曠,沒有一絲響動,沒有多餘的擺設,幾張不知是哪個年代的條凳靜靜地龜縮一角,組成了一種很奇怪的構圖。暗紅色的牆坯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油黑,使人不由自主地會從腳底升起一股涼意。禮堂的顯要位置上,各種牌匾肅然高懸,褒揚著竇氏族人中的顯貴們的業績,其中最為顯郝的,當數清鹹豐皇帝所賜封賞了。不知道那么多的名人忙著為竇垿題詞封匾,究竟是在褒揚竇垿的業績,還是在用竇垿的名望抬高自己。竇垿生不逢時,在他赴京任職之時,鴉片戰爭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半箇中國,面對內憂外患,清王朝朝綱荒廢,積重難返。此時就任京官的竇垿還沒體味到一絲做官的快樂,馬上便落入了孤寂和平共處憂憤之中,他看到了當時的社會積弊,憂國憂民,憤世嫉俗,在上任監察御史的幾天后,便向鹹豐皇帝上奏章條陳九事,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吏治、財政、金融、水利、軍事、交通等各個方面。他慷慨陳辭揭露買官賣官的“捐例”制度,請求皇帝起用唐鑒、林則徐二人為議政大臣,委以生任。他上奏參劾擅權專橫、結黨營私、禍國殃民的穆彰阿、耆英、琦善等人,要求吏部治罪。但竇垿的奏章均被“呈之不用”,“留中不發”,竇垿的政治抱負成了泡影。此時,悲憤之極、年已四十七歲的竇垿深感前途渺茫,徹底絕望了,在孤憤中,他以一個文人特有的勇氣和傲骨,憤然辭官,回歸故里,途經岳陽樓憑弔先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傳世佳作——岳陽樓長聯,完成了一個文人、志士、思想者的歷史宏篇。竇垿(1804-1865),字子玷,號蘭泉,雲南師宗縣淑基村人。祖父竇晟,乾隆戊子科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山西洪洞縣知縣,祀本州鄉賢祠。祖籍江南泰川,明代遷居雲南。蘭泉著作甚豐,有《示兒錄》《續國小銖寸錄》《多識錄》《四餘錄》《遊藝錄》等,統名《晚聞齋稿》。尤以岳陽樓長聯名譽天下。被世人稱為天下三大名聯的岳陽樓長聯,一代不朽名篇,竟然源於師宗淑基,出於小山村中的竇垿之手,發於一代奇才憤世嫉俗的心中。名滿天下的岳陽樓長聯:一樓何奇?杜少陵五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岩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後人把杜詩、范記、孟詩、竇聯、何書。合稱“五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