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旅行推銷員馬弟雅思到似曾在童年時代居住過的卻又覺得陌生的小島上兜售手錶,他在挨戶訪問顧客中,得知一個13歲的牧羊女雅克蓮行為不端,而這個雅克蓮的外表同他的女友維奧萊極為相似。一天牧羊女正在海邊僻靜處放羊,馬弟雅思騎腳踏車經過,他下車用拾來的繩子將雅克蓮捆綁,強姦後將牧羊女殺死。馬弟雅思將屍首推入海中。屍首被發現後,馬弟雅思心虛,他回到出事地點,毀滅了物證。馬弟雅思的犯罪經過,被雅克蓮的18歲男友於連窺見。於連當面揭發馬弟雅思說謊,並證實目睹馬弟雅思的犯罪經過,但是,於連卻沒有告發馬弟雅思。馬弟雅思安然在小島上住了兩天,然後乘船離開了小島,逍遙法外。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托拉斯壟斷經濟和商業資本產生的後果,使得個體與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和內在結構被徹底瓦解。二戰的毀滅性後果,和二戰後國家權力對於經濟的介入,使得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機械化與自動調節的傾向。經濟生活通過嚴密的國家機器運作管制得以實現,並將個人創造完全摒棄在外,這種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就表現出消極、機械以及對個人的完全漠視。
創作靈感
有志於表達文學主張的阿蘭·羅伯-格里耶,將來源於現實世界結構之間的關係,以全新的、一個由客觀物象組成的、自行運轉、自成體系、有自己本身的結構與運行規範的新小說靈感,用在了《窺視者》小說的創作中。
人物介紹
馬弟雅思
馬弟雅思作為一個推銷員,他的性格早已在“機械化”、“程式化”的工作中嚴重退化,他己成為一架人形自動售貨機。從行為上看,馬弟雅思是一個習慣窺探他人隱私、窺視女人肉體的人。比如在“希望”咖啡店裡,他的目光多次盯住年輕的女招待領口處露出的細緻的皮膚。再比如他向老闆娘推銷手錶時,他並沒有抓緊時間,而是仔細地窺視了臥室床上的情景。從心理學上看,在馬弟雅思的意識深處,總有強暴女人的意念,這種心理特徵,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有兩個突出的表現。首先,馬弟雅思有收集小繩子的嗜好,他喜歡捆綁的感覺與男人對女人居高臨下的威嚴態度。其次,他對窺視到的人物和景象總是念念不忘,並且會按自己的意念重新組合看到的景象。當他坐在海邊時,他的思緒又回到了“希望”咖啡店樓上的臥房,他看到“那個舉動戰戰兢兢的姑娘,坐在那張凌亂的床的邊沿上”。事實上,馬弟雅思並不知道臥室的主人是誰,他是在自我意識中將臥室和女招待嫁接在一起。
在與他人對話時,馬弟雅思也是不由自主地按著潛意識的思路說話。馬弟雅思的行動,無一不受到物的限制和支配:首先,輪鉛下午四時要返回大陸,死死地限定了馬弟雅思的自由活動時限,馬弟雅思不得不租一輛腳踏車,以使他自己能在空間上擴大活動範圍。可沒想到正是這輛腳踏車,為他無意識犯罪提供了物質上的方便;而且車子的鏈條在關鍵時刻神秘地出了故障,使他誤了船。馬弟雅思在甲板上看見一股繞著8字形的繩子,他突然感到,這是他孩提時遺失的那股繩子。立刻,他不自覺地將繩子、童年和眼前的小女孩聯繫起來。在他眼中,所有的女人都變得戰戰兢兢,似乎面臨著某種暴力行為的威脅。當他來到被害人雅克蓮的家中,從相片上發現雅克蓮酷似他的女友維奧萊時,他完全被潛意識所控制住了,不知不覺地驅車向雅克蓮牧羊的懸崖駛去,直到四十分鐘後,他重新回到一條叉路口時,“他才發覺自己,到目前為止一直遊蕩在一種失去感覺的境界中”。馬弟雅思在犯罪過程中處於一種催眠狀態,他的理智根本無法控制他。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道德價值的虛無
《窺視者》營造了一個道德意義空無的新小說世界。無論是遵循舊道德還是新道德,無論遵循東方的道德還是西方的道德,《窺視者》中那個具有窺淫癖好、整天沉溺於性暴力幻想而且頗有殺人嫌疑的馬弟雅思,算不上一個“好”人;而天生麗質又不幸早逝的少女雅克蓮,則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壞”人。可是,在該小說所描繪的那個海島上,沒有人站在正義的立場上譴責馬弟雅思。相反,人們用各種侮辱性的名字來稱呼雅克蓮,如“小娼婦”、“惡鬼”、“小吸血鬼”,等等。甚至連母親都把雅克蓮視為“一個真正害人精”,認為“人們早就該為著更小的一點事情把她當作妖女燒死了。”對於這樣一個善惡混淆、黑白顛倒的世界,作者沒有以任何方式加以評判——無論是“特別把它指點出來”,還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施虐者肆無忌憚地排解和發泄狂放的本性和狂野的衝動,並在其中得到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受虐者同樣也常常在玩味淫穢和暴力中打發時光。
《窺視者》塑造了馬弟雅思這個鮮明生動的窺淫癖患者的形象。他喜歡窺視有關性暴力的文字或圖畫。他把一則某女孩被殺的新聞從報紙上剪下來,當作寶貝一樣珍藏在皮夾子裡,有空就拿出來一遍又一遍地細讀。他一有機會,就窺視別人的臥室,尤其是臥室里的床。凌亂的床和凌亂不堪的床單不斷地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喜歡窺視女人,但不是所有的女人,而是某一種類型的女人。引起他特別注意的女性有4個:船上遇見的小女孩、“希望”咖啡店的女招待、雅克蓮、水手彼埃爾家的女子。這4個呈現在馬弟雅思的視閾中的女性,有著共同的特徵:她們都有大大的眼睛、苗條的身材和顯露在外的脆弱的頸;她們的年齡都很小或很年輕,如船上的小女孩只有7、8歲,雅克蓮只有13歲。而馬弟雅思一見到她們,就幻想出她們被綁在樹上或鐵柱、鐵環上遭受虐待的情景。
馬弟雅思的窺視癖好與他的白日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不由自主地窺視,常常使他的意識脫離現實,進入白日夢的世界。比如,該小說描寫,一見到雅克蓮的照片,馬弟雅思就情不自禁地讚嘆她漂亮。接著,他看見照片中松樹腳下的乾草開始著火,棉袍子的下擺也燒起來了;雅克蓮的身體扭向另一邊,頭向後仰,張大了嘴巴。這裡,主人公從窺視“現實”照片,情不自禁地進入白日夢——乾草著火等動態的情景。馬弟雅思還常常把從不同場景窺視得來的、彼此本無關聯的畫面糅合在一起,沉溺在性暴力的白日夢之中。窺視誘發了他的白日夢,而白日夢又強化了他的窺視癖好,並且他的窺視欲常常直接源於白日夢。比如,清早,馬弟雅思走在胡同里,“仿佛聽見一聲呻吟——相當微弱的呻吟,忽然又聽見同樣的一聲呻吟;聲音十分清楚,近在他的耳邊。”他窺視旁邊的視窗,並沒有發現虐待場面,於是“現在他相信聽到的,是可以分辨的說話,這喊聲是悅耳的,而且不含有任何憂愁;從喊聲的音色判斷,發出喊聲的人,大概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女人,或者是一個女孩子。”在這裡,馬弟雅思的窺視動力源於“微弱的呻吟”,而該小說的“現實”中只存在“悅耳”的喊聲。可見,正是白日夢中的“一聲呻吟”激起了他的窺視欲。
馬弟雅思熱衷於窺視的畫面都與女人和性虐待相關。這些畫面實質上是他潛意識欲望的折射。他的窺視癖源於潛意識中的性暴力欲望,而窺視也是他滿足性暴力欲望的重要途徑。在《窺視者》小說中,無論施虐者還是受虐者,都不大有倫理觀和起碼的道德感。
藝術特色
敘事視角
《窺視者》採用外視角作為敘事視角。《窺視者》由一個島外的“他者”作為敘述者,敘述者始終以馬弟雅思為敘述視角,當敘述者追蹤馬弟雅思的視線時,他也就進入了書名含義的外延,成為小島的另一個“窺視者”。除此之外,該作品的敘述方式,消除了敘述和閱讀之間的時間與空間距離,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敘述話語的結構系統,與敘述者一同進入馬弟雅思的窺視視角。作者採用的外視角敘述方式,迫使讀者不僅成了馬弟雅思的窺視者,也成為整部小說的窺視者。
這樣一來,從廣義上講,於連、島上居民、敘述者、讀者都是“窺視者”。於連、島民在《窺視者》故事裡窺視著周圍的一舉一動;敘述者則跟隨馬弟雅思的足跡,透過馬弟雅思的目光從外部窺視著該小說;讀者則循著敘述者的筆尖窺視著整個故事。作者通過馬弟雅思的足跡,在他不同的活動階段、不同的活動地點,編織出不同的窺視關係網,由此構成了由眾多窺視者組成的多重窺視的敘事結構。《窺視者》一反傳統的敘述方式,並不深入探尋罪犯及其犯罪心理,而是通過以馬弟雅思為中心構成的各種窺視活動和窺視關係相互交叉、錯綜複雜的窺視關係網展開敘述。然而,這一人物關係之網不但籠罩了虛構的藝術世界,也包容進了文本之外的現實世界,使得作品具有了嶄新的敘述方式和全新的意義。人物之間互為窺視者與被窺視者的關係也暗示了當代西方社會現實中人具有雙重乃至多重身份的現實。
“反小說”
1、時間失去意義:建築在能指基礎上的《窺視者》明確了暗示、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該小說結構上有個空洞,投射到時間上,就是馬弟雅思行動時間表上,多出了40分鐘。馬弟雅思是賣表的。賣表者,推銷時間。賣表與馬弟雅思為掩飾多餘的40分鐘,而竭力向人解釋自己,的行動時間表,結構上是對應的。島上的居民不要表,實質上是拒不接受他的時間,因為他們知道這段多出來的時間正是他作案的時間。時間不再是該小說的基礎。人物意識的流動取代時間,成為了《窺視者》小說情節發展的依據。
2、《窺視者》在空間上是個脫離所指面的封閉結構:該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島上,但該小島不屬於任何現實空間。作者在此玩了結構上的遊戲。小島與該小說作品本身是相對應的:讀者從現實世界,進入《窺視者》小說世界,就同馬弟雅思從大陸進入小島一樣。一切都在小島內部發生,離開小島,什麼故事也沒有了;而一切細節、事件、人物等《窺視者》小說中的因素,也只有存在於該小說中才有意義。從《窺視者》小說中抽出任何因素放到現實生活中,都毫無意義。該小說與現實不存在模仿關係,而是在結構上相對應。
3、情節的因果性和連續性被打亂:《窺視者》中,作者通過一幅廣告畫,告訴讀者,在情節的表層結構下面還隱藏著一個深層結構,從而在情節與現實中造成一個短路,提醒讀者不要受惑於表面情節,而應去探尋隱匿著的深層結構。《窺視者》從一開始,構成整部小說的要素就幾乎都出現了:小女孩、8字形的繩子、煙、房間等等,此後就不斷地從這些要素中繁衍產生各種類似和重複。當一個片斷中的一個要素又在另一個片段出現時,這兩個片斷便產生了聯繫。如8字形,首先出現在一盤繞成8字形的繩子上,接著在礁岩上發現鐵環留下的8字痕跡,島上住房的大門上,又出現油漆漆成的8字形,每次出現8字形,各個片斷就被聯繫起來。
8字形在《窺視者》小說中,好象是一個凝聚點,情節從這個凝聚點出發,又不斷回到這個凝聚點。每個要素都是凝聚點,均有自己的一套系統;而各個要素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該小說就是這樣被嚴密地組織了起來。類似和重複並非簡單地再現,而是產生不同的變奏:上面所說的8字形,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環境中的重複,還有“同音異義”式的重複,即同一事物在每次重複中都有不同的變化:如那間神秘的的房間,每次重複,它的各種物件的位置、形狀、顏色等都有細微的差別。有“同義異音”式的重複,即不同事物中存在相同的性質:如8字形不僅僅直接出現在讀者面前,還隱匿在無數物件之中:腳踏車、手銬、螺旋漿、連島上婦女的髮型、馬弟雅思的行動路線也是8字形的。此外還有音韻的重複、一詞多義的重複,等等。《窺視者》小說中現實與幻覺的轉換,一個空間跳到另一空間的中介,大多是靠一些類似與重複。如兩個相同的字毗鄰出現,有時就成了從現實進入回憶的轉折點。這顯然與精神分析法中,詞的聯想的理論有關。由此可以得知,《窺視者》新小說的意義,產生於該小說中的各種因素,按一定的規則組成的一種結構,換言之,就是能指與能指所組成的結構。
詞語寓意
該小說中,馬弟雅思的犯罪場面始終是個空白點。因此馬弟雅思窺視房間,始終看不見房間的某一部分,讀者“窺視”該小說,始終找不到犯罪場面,兩者的結構是一致的,他們面前都存在著一個空洞,該空洞又與《窺視者》小說題目聯繫在一起:馬弟雅思是個旅行推銷員,旅行推銷員的法文是Voyageur,而窺視者的法文是Voyeur,因此Voyeur正是Voyageur一詞中,出現了一個空洞——ag而形成。
作品評價
《窺視者》小說,以無動於衷的姿態錄入了大量非道德的場面與情景。
——張唯嘉(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窺視者》對於“不可靠敘述”的理論構成了挑戰。“敘述者的不可靠”,並沒有使該故事人物的形象更鮮明,而是使該作品中的人物的形象更晦暗。
——王長才(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阿蘭·羅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法國作家。生於法國西部港口城市布列斯特的一個小商人家庭,曾當過農藝師,1945年在法國國立農藝學院畢業後,前往法國當時在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從事水果研究工作。作品有:《橡皮》、《窺視者》、《為了一種新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