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烏江

突破烏江

電影突破烏江,講述了1934年底,紅軍第一方面軍先頭部隊在張團長和秦政委的率領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經黃平、甕安來到貴州境內烏江南岸的黃家村,準備突破烏江。烏江自古號稱天險,兩岸陡峭,水深流急,是遵義、桐鋅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影片開頭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江西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了蔣介石匪軍四道封鎖線來到川湘黔邊境,準備與紅軍二、六軍團會師,蔣介石在發現我軍的企圖後,即調集數十萬大軍在紅軍前進的路上前堵後追,妄想一舉殲滅紅軍主力,在這危急的關頭,毛澤東同志挽救了紅軍,他力主放棄會師的企圖,改向敵人薄弱的貴州前進。輔線則是長工黃大爺的兒子黃大發被侯家軍抓走然後逃脫,巧遇羅小光與之成為朋友,並協助他們搶渡烏江殲滅敵人到最後光榮地加入中國工農紅軍。

基本信息

演員表

演員 角色 配音
於純綿 --- ---
劉江 --- ---
曲雲 --- ---

基本資料

突破烏江突破烏江
電影名:突破烏江

導 演:李舒田、李昴

編 劇:朱欣

演 員:李久芳飾 張團長

周正禹飾 秦政委

於純綿飾 陳連長

劉秉章飾 王班長

石存玉飾 黃大爺

林洪桐 飾 羅小光

霍德集 飾 黃大發

邢吉田 飾 敵旅長

王孝忠 飾 敵營長

上 映:1961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戰爭片

片 長; 90分鐘

故事梗概

烏江自古號稱天險,兩岸陡峭,水深流急,是遵義、桐鋅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因此紅軍要奪取遵義、桐鋅就必須先渡烏江。在紅軍到達黃家村之前,敵人已經把這裡洗劫一空。他們搶走了村民的衣物、糧食,抓走了青年,燒毀了渡船和房屋,企圖使我軍無法在此立足,更無法渡江。然而,我先頭團到達黃家村後,一方面搶救受害的民眾,為他們治傷、救火和修補房屋,並發動民眾將地主的糧食和衣物分給大家,另一方面在張團長的指揮下,通過製造佯攻烏江的陣勢,對敵人的火力配備情況進行了偵察。在民眾的支持下,先頭團開始渡江。第一次強渡中,由於水流湍急,天寒水冷,強渡用的繩索被敵人炸斷,未能成功。他們在失敗中尋找經驗,在黃家父子的幫助下,創造了雙層竹筏。第二天夜晚,他們又組織偷渡,但因夜間天黑聯絡不便,竹筏又不易掌握,只有陳連長、黃大發、羅小光等僥倖到達彼岸,不料陳連長的手電筒失落江中,無法用信號聯絡,大部隊不能繼續過江。陳連長等見寡不敵眾,只好隱蔽起來。

故事結尾

三天,紅軍的處境非常危險,後面有敵兵追趕,前面有烏江天險,英雄們決定再次組織強渡。紅軍的英勇行為使守在北岸的敵旅長侯立擔的部下膽戰心驚,拚命死守。當我軍的先頭船隻剛駛到對岸就遭到敵人的瘋狂反撲。危急關頭,突然後面槍聲大作,原來隱蔽在北岸的陳連長等人出其不意地智取了碉堡,接應了部隊過江。紅軍登岸後,陳連長等人又占據了敵人背後側翼山頭,切斷了敵人的退路,迫使敵人繳槍投降。紅軍先頭團在三天之內,機智勇敢地打敗了烏江對岸的侯立擔的一個旅的兵力,完成了突破烏江天險的戰鬥任務,保證了全軍向遵義進軍作戰計畫的實施,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勝利的道路。

幕後花絮

影片取材於紅軍長征成功渡過烏江天險這一具有傳奇色彩的史實,再現了當時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和紅軍指戰員勇敢機智、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影片場景圍繞烏江的自然風貌展開,敵我雙方較量的戰爭場面精彩寫實,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征服觀眾的震撼力,是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影片。

賞析

《突破烏江》是一部關於中國工農紅軍與中國國民黨抗戰的戰爭片。影片開頭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江西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了蔣介石匪軍四道封鎖線來到川湘黔邊境,準備與紅軍二、六軍團會師,蔣介石在發現我軍的企圖後,即調集數十萬大軍在紅軍前進的路上前堵後追,妄想一舉殲滅紅軍主力,在這危急的關頭,毛澤東同志挽救了紅軍,他力主放棄會師的企圖,改向敵人薄弱的貴州前進。而這部影片講述地便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個團甩掉了敵軍的薛岳兵團——中國紅軍長征史上最大的勁敵,然後不懼犧牲地準備搶渡烏江,直攻貴州的侯家軍。在第一次搶渡失敗的情況下,陳連長他們毅然冒著生命危險再次搶渡了烏江,並成功過江。他們機智巧妙地搗毀敵人的一個碉堡後,並協助整個團一舉殲滅了侯家軍的一個旅,最後取得了勝利。

情節安排

《突破烏江》有兩條線索貫穿著整個故事情節。一個是以羅小光,陳連長他們為主線,從團長命令他們連搶渡烏江到羅小光請求上級讓他加入突擊隊,至他們第一次搶渡失敗後再次搶渡取得成功。輔線則是長工黃大爺的兒子黃大發被侯家軍抓走然後逃脫,巧遇羅小光與之成為朋友,並協助他們搶渡烏江殲滅敵人到最後光榮地加入中國工農紅軍。這一主一輔二線相輔相成貫穿整部影片,使其故事情節得以發展。影片的開端,他們團都向著貴陽前進,趕著會師,整個團都洋溢著喜悅、振奮,比如挑著兩個桶的戰士和另一個戰士嬉戲,還有陳連長他們臉上的笑容以及羅小光說他們可以趕到那裡吃早飯。直到他們召開會議準備渡烏江,都是影片的開端部分。該部分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及環境、背景。讓觀眾對整個故事的梗概有了基本的了解。發展是表現烏江險峻地勢和江面上惡劣的環境,到政委召集整個團準備搶渡烏江進行戰鬥這部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羅小光他們兩次渡烏江,並在第二次成功地渡過了烏江。輔線黃大發從侯家軍手裡逃脫到加入搶渡烏江突擊隊員,幫助突擊隊渡了烏江。每一次渡烏江都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最後我軍和侯家軍激烈地炮兵相接做了鋪墊。所有發展中的情節都為高潮做好了準備。而高潮部分我軍與敵軍直接作戰的整個過程,直到黃大發用手榴彈炸死了敵營長,既是黃大發報了仇,也為觀眾解了心頭之恨。敵營長的死顯然就意味著侯家軍的失敗,我軍的勝利。結尾部分,黃大發加入了紅軍,我軍軍團也與鄉親們作了告別,繼續著他們的征程。

人物塑造

在《突破烏江》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導演在演員的選配上下了番功夫。例如,我軍政委、團長、陳連長等人均是五官端正,面部線條清晰,稜角分明型,並且體型都很均衡,是典型的英雄、正義之士的“化身”。還有,黃大發、羅小光這兩個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勇敢、衝動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而黃大爺他們這一批窮苦老百姓的形象也都相當符合人物的需要。相反,敵方角色則形態各異,醜態居多。如敵旅長的禿頭、八字鬍,張營長的口吃,替死鬼王連長的矮胖,以及麻臉班長,他們首先就從本質上給予了觀眾懷印象,再加上導演從他們的語言、姿態、攝影造型手段等的“加工”,敵軍的醜惡形象便躍然螢屏上了。

敵方旅長是國民黨軍隊大家之長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持有一定的權利卻和下屬一樣愚昧無知。在得知共軍要渡烏江時,他和下屬一起抽卦算命。卦上寫著:猶如大龍入海,任其所游,有吉無凶,百事如意。他們便自慰道:是說我們有江防天險,又有金兵把守,保險沒事。並且還有貴人蔣介石的相助。參謀長還說,楚霸王項羽當年被三面圍困,最後自刎烏江,共軍這次渡烏江,要讓他們四面被圍困,前後被夾擊。而當一旁的官兵指出“此烏江非彼烏江”時,旅長便喝道:“別打岔了,管他哪個烏江呢,反正都是烏江!”既反映了他的愚昧無知,也說明了他的自欺欺人。這一卦,說白了,就是給共軍抽的,而這“大龍”當然指的是共軍。導演在此處用了隱喻的手法。在我軍第一次渡烏江被結巴營長擊退時,他們便舉辦了慶功宴。在敵旅長發言時,他顯然連他們國民黨民國幾年都不知道,還需一旁的參謀長提醒是民國二十四年。可笑而又可悲,正是因為無知的領導,最後釀造了他們的失敗。而“立見大人,立有憂亡,無主”這句,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的失敗。

敵旅長他們在對共軍的態度上是既輕視又害怕。在共軍離他們僅200多里時,他除了等待薛岳兵團的趕到,便是抽卦,沒有採取任何作戰計畫。直到來電說共軍距他們僅40里時,他還在說不可能,顯然是低估了對手的能力。尤其是前線戰報共軍製造了許多竹筏企圖渡江,他依然還是不相信共軍能在一夜之間造那么多竹筏,最後戰敗時以一句反問“這是共軍嗎?”悲涼地收場。雖說,敵旅長輕敵,但他心裡也是害怕的。在參謀長報共軍直奔烏江而來時,他就一直在關注薛岳兵團到了哪裡。說薛岳兵團依然還是杳無音信時,他厲聲道“這塊肥肉老子獨吞了”。實則,他心裡相當害怕,他害怕薛岳兵團沒能及時地援助。如果不害怕,他也不會愚昧地去抽卦,這純屬心理上的安慰。當然,不單單是他害怕,還有他的下屬。參謀長一收到共軍直奔烏江而來的電報時,他便下令迅速趕回。額頭上,帽子裡無不滲透著著急害怕的汗水。抽卦後,旁邊的官兵擔心地問道,萬一薛岳兵團不能及時趕到怎么辦?抽完大煙的麻臉班長被告知,江面上有動靜時,他無不緊張地問在哪,然後還呵斥下屬是不是被共軍嚇怕了。幾句簡單的話語,便將他們對共軍的恐懼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敵旅長不是個實事求是之人,他包庇自己的小舅子,自欺欺人,喜歡下屬拍馬屁。在共軍試探敵情“那一戰”後,他問是誰開的炮,其實他明知是自己的小舅子,卻和參謀長一起懲處了王連長,也不聽他辯解,還說要他“好漢做事,好漢當”。雖說都是參謀長說的話,但作為和自己沆瀣一氣的下屬,他顯然是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在慶功宴上,結巴營長醉酒後說自己打死了共軍151人,而不是121人。他也親信“自己人”,還問參謀長怎么少報了30人,叫他以後一起補上,一起獎勵。在小舅子已經醉酒的情況下,他也僅聽他一面之辭,而不去做任何證實。坐在旁邊的參謀長除了附和他又能怎樣呢?這一戰下來,我想,不僅僅是我軍有傷亡,敵軍也應有傷亡。而他們報喜不報憂,自己死了人卻不說,純粹是自欺欺人。參謀長說他會升官,會被蔣介石親自召見,他就樂得哈哈大笑,完全不知道自己正處於一個什麼情況下。

敵方參謀長是個複雜的角色。他是個聰明的人,能識出共軍奔烏江的真實意圖,也知道共軍的實力,一句“共軍一向用兵神速”向我們證實了這點。相比他的“主子”,他至少是知道對手的戰力的。陳連長他們第二次渡烏江那一場景,參謀長巡崗時,命令結巴營長多派些人堅守渡口處,可見他的聰明。一旁的官兵說楚霸王自刎的那個烏江不是這個而是安徽的烏江時,他也能夠接受,並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說明他也是能夠聽從手下對他的“忠言”。但他也是老奸巨猾、阿諛奉承、討好上級之人。敵旅長問誰開的炮,正當結巴營長準備說是自己下令開的時候,他把後面的話一接,說成了“是不是你手下的人私自開的炮”。在共軍集體用竹筏子渡烏江時,他對旅長說,等共軍到了江心再開槍也不遲。可見其奸詐狡猾。在對待敵旅長的態度上,他是一味地奉承、討好。討好地說旅長會官運亨達,還有蔣介石的親自接見,還幫助旅長包庇結巴營長等等。然而也正是他的這些奉承,才使得旅長被蒙蔽了,而他的聰明似乎最後也和敵旅長的一句“這是共軍嗎?”一起幡然醒悟了。

羅小光是一個多才多藝、勇敢、倔強、堅持、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中國紅軍戰士。他快板打得好,自編的一番話鼓足了戰士們的士氣。他不畏犧牲,儘管年齡小,個子小,可他毅然要求陳連長讓加入突擊隊。儘管陳連長拒絕了他,他還是沒有放棄,最後在戰友的幫助下,他如願地成為了搶渡烏江突擊隊員的一員。他耐心地教黃大發如何撲倒,怎樣丟手榴彈。在黃大發的鞋子爛了的情況下,他把自己母親給父親生前做的一雙鞋子送給了大發,也許這是他唯一的一雙新鞋了,可是他也沒有吝嗇,可見他的熱心。

黃大發是個和羅小光同般年紀的小伙子。他們有著近乎相似的痛苦經歷,這也是他們兩個合得來的原因之一。他機智、勇敢、頑強、倔強、衝動。被侯家軍抓了後,他巧妙地逃脫了,儘管他負了傷。在他受傷爬到岸上,碰到羅小光,並誤以為他是侯家軍的情況下,他奮勁地和羅小光撕拼,最後暈倒,可見其頑強和勇敢。他協助羅小光他們渡江,也體現了他的勇敢。小劉在給他包紮傷口時,我軍團長給了他一碗水喝,他本是想喝的,可是他還是倔強地拒絕了。儘管自己誤會了羅小光,可他還是不好意思先主動開口。他和羅小光他們一起渡烏江後,看到了殺害他母親的結巴營長,他衝動地出了聲,差點暴露了。而後來他還是獨自地離開隊伍,準備去報仇,幸好最後被陳連長拉了回來。足以表現了他血氣方剛,衝動的一面。

而政委、團長、陳連長他們則是一批沉穩冷靜、指揮有方,關心下屬的上級。我軍成功地突破烏江與他們的領導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

還有兩個特別值得提起的人物,一個是羅小光的爹,一個是黃大發的娘。他們的戲份都很少,卻向我們展示了革命時期兩種不同身份卻都很偉大的人。身為赤衛隊的隊長,羅小光他爹在被別人抓獲並槍斃時,他也是條漢子。他和中國眾多幫助共產黨,為國犧牲的烈士一樣,都是英雄。被抓的時候,他將他最後的溫柔給予了自己的妻兒,他萬分的不捨,都融入了最後看他們一眼。在死的時候,他是堅挺著,不向敵人低頭,身中了兩槍,他依然沒有倒下,而是堅強地轉過深,狠狠地盯著敵人。他的眼神只有面對敵人的時候,才是那么的兇狠,那么的懾人。黃大發的娘是中國農村婦女的一個代表。她沒有更多的細膩和柔情,在自己丈夫被打傷時,她是一手抓著他的衣服,一手托著他的頭,而不是撲上去放聲大哭。她的動作不夠溫柔,不夠細膩,但是她愛夫護子心切,她勇敢地衝上去保護自己的兒子,與敵營長進行鬥爭,絲毫不妥協,而在最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攝影造型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運用了各種景別,而這些不同景別的運用,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視野、空間範圍、視覺韻律和節奏。首先是遠景的運用。影片中多處用遠景表現了烏江地勢險峻、江水湍急。我軍前進時和準備渡烏江戰鬥時,用了遠景,以及戰爭場面也採用了遠景。這樣就表現了戰爭的巨觀形象、規模和氣勢,給了觀眾整體的視覺信息。作為敘事性的描寫的中景,片中大量的採用了。如影片開頭部分,宣傳員在石頭上寫字時用了中景,既交代了環境,也表現了他手寫字的動作以及臉上的神情。還有開端部分介紹我軍陳連長,羅小光他們時,也是用的中景。近景是表現人物面部神態和情緒、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別。羅小光打快板時的喜悅和回憶父親被殺害的痛苦,敵旅長得知共軍直奔烏江而來的緊張,陳連長發現手電筒掉入江里的那種悔恨和自責,以及黃大發看到娘被殺的那種憤怒和傷心等等均是通過近景表現出來的。他們肌肉顫動,目光的流轉,眉毛的挑皺均被刻畫得形象而又生動。黃大發一個人悄悄地離開突擊隊準備去報仇時,有一個對他臉部的特寫,表現了他的仇恨和小心翼翼。用特寫給影片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

導演在運用光線造型手段時,大量的使用了側光和前側光,重在表現我軍戰士的剛毅、英勇的形象。在政委召集眾連長開會時,導演還專門用了人工光照在陳連長的臉上,以突出他是主要人物。在刻畫敵軍形象時,多使用腳光、頂光、逆光、側逆光等,如參謀長向敵旅長報共軍直奔烏江而來時,用了腳光和頂光。參謀長等人奉承說敵旅長會升官惹得敵旅長開心地大笑時,也運用了腳光,將他醜惡的形象表現得酣暢淋漓。

在《突破烏江》中,還運用了動態造型手段。羅小光和黃大發滾在一起時的運動,在我軍和敵軍戰鬥時,戰士的運動。敵軍燒毀老百姓的房子時的運動,這些都是人物的運動。還有機位的運動,如烏江地勢和江面上情況的空鏡頭,攝像師就用了很多搖移鏡頭以表現我軍所處環境的惡劣。小劉和政委談及長工黃大爺邊走邊說時,便用了跟鏡頭。羅小光向黃大發講述自己父親被害時,攝像師便用了推鏡頭,由中景推到特寫上,以詳細地刻畫羅小光的表情。影片中動態造型手段的結合,一方面回響人們眼中全面、詳盡的事物,一方面克服平面造型局限,並且單一鏡頭中的信息量也大於固定鏡頭。

懸念的設定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給影片增加了趣味性,讓觀眾興味濃厚。第一個懸念的設定是在開端的部分,陳連長被團長調去,然後羅小光他們問班長發生了什麼事,他說國家大事。這一懸念會讓觀眾猜到底是什麼國家大事,有繼續看下去的念頭。第二個懸念是敵參謀長在接到電報後,緊張的神色以及他催促手下快點回去,加上音樂製造的緊張氣氛,為後面的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羅小光要參加突擊隊,陳連長說他年齡小不讓他參加,同班的戰友小聲地告訴他怎么辦以及他們渡江後,陳連長發現了敵軍一個僅有幾個人的碉堡時告訴大家他的打算,都是懸念的設定,都推動了劇情,任其合情合理地發展。黃大發從侯家軍手中逃脫,逃到岸上時,用音樂進行了渲染,製造了懸念,人們也跟著緊張的音樂一起緊張,擔心黃大發是否會被侯家軍發現,是否還能見到他的父親。

音樂

《突破烏江》中有二十幾處響起了音樂。第一處是影片的開端,我軍振奮地趕著會師,便運用喜悅的音樂。而第四處也是戰士們走在路上,只不過是奔向烏江的路上,那種激昂的音樂伴隨著戰士們激昂的情緒,恰到好處。片中第二處音樂的響起,是烏江的那幾組空鏡頭。大號的沉悶,帶有哀婉,突然緊湊的節奏似像人們訴述了危險,而烏江的險峻、江水的湍急,在音樂中變得更具挑戰性了。敵參謀長在收到電報後,神色馬上變得慌張,這時音樂適時地響起,既增添了懸念,也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氛圍,更烘托出了人物的情緒。陳連長他們在第一次渡烏江時,音樂一直持續了近四分鐘,其中音樂隨著情節的變化,時而緩慢輕巧,時而緊促激烈,陳連長他們在烏江里拉線時,音樂跟著緊促,觀眾也跟著緊張,都在擔心他們是否能成功渡江,最後繩子被炸斷時,音樂也緩慢下來,團長一聲“撤”,音樂也近戛然而止。敵營長被黃大發炸死的時候,振奮的音樂中還有喇叭的鳴叫,仿佛向人們昭示我軍的勝利。黃大發的娘被敵營長用槍打死時,音樂悲壯而又憤怒,正體現著此時此刻片中人物的心情,也與觀眾意外、悲憤的心情產生了共鳴。戰士和老百姓一起製作竹筏時,音樂輕快活潑,既體現了軍民一起合作的歡快心情,又表現了勞動的喜悅。

影片中的聲音也豐富多彩,千變萬化。除了人物的同期聲,戰爭的環境音,樂器的聲響,還有一些音響的效果音等等。出現多次的號角聲,每種號角聲都有它特定的意義,有召集戰士集合的,有開始戰爭的,有召集準備出發的。漸近漸大的馬蹄聲,表現了聲音的透視,拓展了大景別的表現力,逼真形象。江水的咆哮,狂風的呼叫,槍枝炮彈的轟鳴,滅火的水聲,掛電話的聲音,敵參謀長打開電報的聲音,鞭子抽人的聲音,輕微的轉頭砸人的聲音,電話摔掉的聲音等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給觀眾帶來了視聽上的享受。該片中還有一段快板,活潑,富節奏感,配上羅小光的說段,給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讓觀眾耳目一新。

導演在片中也運用了埋伏筆的手法。如描繪烏江的險峻湍急的空鏡頭,說明渡江的難度,為第一次渡江失敗埋下了伏筆。地主和地主婆的出現,為後面小劉說有一戶地主人家做了鋪墊,他們說沒有帶走糧食和財產,也解決了後面被毀了房子和糧食的老百姓的食住問題。羅小光的一段快板,配上說詞“咱們一天走了一百八,敵人三天才走了九十九”,以及我軍戰士們快捷的步伐的特寫,都證實了後面敵旅長說“共軍怎么一下子就從200多里走了只有離烏江40里的距離了”是完全有可能的。還有最大的一個伏筆就是前面所有表現敵方性格特徵的場景、畫面,均為他們的失敗埋了伏筆,說明了他們失敗的必然性。伏筆的運用也給影片增添了一定的懸念感,輔助了劇情有條不紊地發展。

影片中有人物性格的對比,也有氛圍的對比。如敵方對待老百姓的殘忍和共軍的友善,敵軍的膽小和我軍的勇敢,都是人物性格上的對比。而氣氛的對比,最典型的就是陳連長他們渡江失敗時,敵方在熱熱鬧鬧地開慶功宴,每一個人都興奮至極,但我軍卻很沉悶,有唉聲嘆氣的,有耷拉著腦袋的,都各有所思,用政委的話說,“白天沒渡過江,大家都憋了一股勁”。正是運用了這種對比的手法,影片中人物的對立、敵我兩方的矛盾才得以融入影片,人物的情感才能夠升華,主題才得以深化。

7周年

青年歌唱家王麗達,近日受邀參加央視電影頻道“流金歲月”紀念電影《突破烏江》47周年的節目錄製,與電影當年的主要演員李久芳、劉秉章、林紅桐等共同回首這部戰史題材的影片,現場王麗達演唱“一生只對微笑”。

湖南籍軍旅歌手王麗達童年曾學習過花鼓戲,也因此讓她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隨後在中國音樂學院的深造,更有幸成為金鐵霖老師的愛徒,從中國音樂學院畢業進入總政歌舞團,僅僅6年時間,王麗達不僅在各種大賽上屢獲大獎,同時也以驚人的速度出版了《五百里》、《親吻祖國》及《祖國之戀》。

節目現場王麗達演唱了同是戰爭題材電影《我的右手》的片尾曲“一生只對你微笑”,將整台節目推向高潮。王麗達和到場老藝術家們一起呈現了一個精彩的聚會,“一生只對你微笑”這首歌非常吻合節目的主題,歌聲述說著力量與堅強,友誼與真誠,能讓我們每次想起來,都會面含微笑的欣慰與感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