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教育體制多元化、交叉化的變化對高校校園物質環境提出許多新的挑戰。這種挑戰不只停留在對功能的改善和對景觀環

一、高校校園戶外環境空間的概念及其發展方向
高校里的人們都擁有一個工作或學習的空間,而且他們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此空間中度過的,日常校園活動也是在此空間內展開的。如把此空間看作“家”,而將鄰近的戶外空間、公共綠地等作為“前廊”、“院落”等具有“家”的特徵的地方,那么在這些與“家”相關的空間之間則是校園的戶外空間。本文即著重討論如何使校園戶外空間成為人性化的教育場所,關注每天被使用的建築物之間的戶外空間。
已有的對校園環境、景觀等領域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功能的改善和景觀環境方面的改造上,而在如何創造出真正的教育氛圍和對戶外空間的整體考慮方面並不多。難道不能把室外空間加以設計,使之如同教室一樣適宜教學嗎?戶外步行道和人流的集中點是否可以像室內走廊一樣成為師生們自發性討論的場所,並且在設計校園時體現這一需求呢?戶外場地是否可以成為學科的實驗室,而建築和庭院是否可以展示大學生所從事的一些研究工作呢?假設有一條流經清華園的城市河道,如果利用學校相關專業知識的優勢,如水利、熱能、生物、環境工程、土木、美術、建築等,將其改造成為多學科的實驗基地,把實驗對水域質、形、味的改變很好地展示出來,便可使其成為環境教育場地,從而促進人與景的互動關係。
二、分析北京幾所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園中建築與戶外環境之間的關係
北京大學校園空間形式=建築+綠地(含水域)+局部小空地+道路。校園的綠化較合適,但在處理建築與綠化、綠化與

清華大學校園空間形式=建築+建築周邊局部空地+綠化(含水域)+道路(圖1)。東部具有現代特色的主教學樓前建築群採用中心建築布局形式,空間布局端莊,具有震撼力。從景觀的角度來看,有其獨特特徵並在綠化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以緩解人的視覺疲勞,缺點是對使用者在戶外活動、心理、視角及使用功能的考慮較少。草地的處理是為更好地襯托建築,但當建築的四周大都是草地時,建築也就顯得過於直白和笨重,人在戶外逗留的機會就少,急匆匆的過路人使此處顯得空曠。
中央美術學院校園空間形式= 建築+綠地+戶外活動空間+道路。中央美院新蓋的教學區,採用整體建築群的形式,圍合組團,戶外活動空間滲透或鄰接著建築,空間層次、序列豐富,建築與戶外空間的過渡合理。但是戶外環境空間的組織形式缺乏對學生行為及心理的考慮。
大學校園建設很少把戶外空間和學習問題聯繫起來,它們除了考慮在建築物中容身和出入以外,並不認為戶外空間與其中心目標之間有什麼重要的關係。各學科的師生囿於一隅,學科間的信息交流,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往受到空間的阻礙,已難以適應現代教育對物質環境的要求。應創造一個空間網路和服務系統,為各種學科領域提供機會和場所。因此我們力圖把一些與學習相關的問題指出來,如校園的環境對學習的激勵或開放性的作用,對學生自發地相互影響或滿足學生不受干擾的需要,環境成為一種教育場所的可能性,以及學院政策鼓勵什麼樣的相互交流活動。如果在相互交流活動中偶然的相遇很重要,那么教室、宿舍、走廊和中心地帶、活動空間的設計形式就成為關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