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鉚釘的種類很多,按照用途分有:空心,實心,半空心,抽芯,擊芯.......等,地域上的限制也產生了很多地方的名稱,但是在規格上,應該詳細的註明:頭部形狀 直徑*頭部厚度*管徑*長度(不包括頭部厚度)*孔徑*孔深度,通常情況下,孔徑和深度已有了標準可以省略,如果您沒有圖紙或圖片,就應該包括這些要素,再告知材料,就基本上能直接生產了。
空心鉚釘通常用於服飾,鞋類等行業,實心需要再次鉚接,用於重工件聯結,常為不可拆結構,半空心鉚釘套用最為廣泛,束口(線徑尾部較小)釘使用硬質線材製造,能不需預孔穿透0.5mm厚度內的鋼板,鉚釘不能彎曲變形,廣泛套用在密碼箱,旅行箱和軍用箱包上面,中空釘(半空心鉚釘)則使用軟線製造,一般要求鉚開後不能開裂,有很多種類型,如今對一些玩具上面的軸已經開始大面積使用半空心釘或子母釘替代,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抽芯和擊芯鉚釘則多用於較為薄軟材料的鉚接,一般要求不嚴格,製造用材通常用塑性較好的材料生產。
用途
空心鉚釘通常用於服飾,鞋類等行業,實心需要再次鉚接,用於重工件聯結,常為不可拆結構,半空心鉚釘套用最為廣泛,束口(線徑尾部較小)釘使用硬質線材製造,能不需預孔穿透0.5mm厚度內的鋼板,鉚釘不能彎曲變形,廣泛套用在密碼箱,旅行箱和軍用箱包上面,中空釘(半空心鉚釘)則使用軟線製造,一般要求鉚開後不能開裂,有很多種類型,如今對一些玩具上面的軸已經開始大面積使用半空心釘或子母釘替代,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抽芯和擊芯鉚釘則多用於較為薄軟材料的鉚接,一般要求不嚴格,製造用材通常用塑性較好的材料生產
歷史
最早的鉚釘是木製或骨制的小栓釘,最早金屬變形體可能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鉚釘的祖先。毫無疑問,它們是人類已知金屬連線的最古老的方法,可以追溯到最初使用可鍛金屬那么遠,例如:青銅器時代埃及人用鉚釘把開槽型車輪外線的六個木製扇形體鉚接緊固在一起,希臘人成功地用青銅澆鑄大型塑像之後,再用鉚釘把各部件鉚合在一起。
空心鉚釘多半是為製造或維修馬具裝備而發明的,空心鉚釘究竟什麼時間發明的,人們並不十分清楚,但是馬具是在公元9世紀或10世紀間就發明出來了.鉚接的馬具與掛了釘的馬蹄一樣,把奴隸從沉重的勞設中解放出來,鉚釘還引發了很多重要發明,如銅鐵工人用的鐵式鉗子和牧羊毛剪子等。
1916年,當英國飛機製造公司的H·V懷特第一次取得可以單面鉚接的盲鉚釘專利的時候,人們幾乎沒有料到這種鉚釘今天會套用的這樣廣泛。從航天航空到辦公機器、電子產品以及運動場設備等,可以說,這種盲鉚釘目前已成為有效而穩固的機械連線方法。
缺陷
近年來,由於超低碳深沖用鋼具有鋼質純淨度高、冷作硬化小、深沖成型性好和強硬度高、耐磨損、安全性好的特點,被廣泛套用於機械工程製造和玩具生產等行業中。
製造空心鉚釘的基本工藝為:盤料— 酸洗、磷化、皂化、烘乾— 冷拔— 再結晶退火— 精拔— 多工位冷鐓機上擠壓成型(包括剪下下料、鐓頭、沖空心)—表面鍍鎳或鍍鋅— “打花”試驗— 包裝入庫。“打花”試驗(即模擬空心鉚釘鉚接狀況的試驗)中,鉚釘空心部位受壓產生膨脹和翻邊,其翻邊過程類似於薄板的擴孔及翻邊成型過程,其空心部位的外緣受力及變形最大, 故對材料的成型性能要求很高。“打花”翻邊時,有時會產生翻邊開裂、下鐓等缺陷。
( 1) 超低碳鋼鉚釘冷鐓成型時的缺陷形式主要有5種類型:鐓頭開裂、翻邊開裂、下鐓、滑移裂紋和翻邊不完全。
( 2) 生產工藝主要應控制較低的鋼坯加熱溫度( 1150~ 1 200 ℃ )並嚴格控制盤條吐絲溫度在910~ 930 ℃ ,使盤條成品具有適中的晶粒大小,以6~6. 5級為宜; 提高盤條表面質量。
( 3) 在材料使用方面應通過調整拉拔變形量及在適當的工序、採用相應的退火工藝,改善材料的冷鐓成型性能,減輕或消除翻邊開裂、下鐓和翻邊不完全等冷鐓成型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