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概念
牆壁
我國古代建築大多為木構架,在木構架的下部四外還有一層圍護結構,這就是牆體。我國古代建築的牆體材料主要有土、石、磚。土材料砌築的牆稱為土牆”,石材料砌築的牆稱為“石牆”,磚材料砌築的牆稱為“磚牆”。土、石、磚在具體的建築中,根據砌法的不同、外觀形象的不同、裝飾的區別,而生出各種變化,產生豐富的牆體形式,有檐牆、看面牆、扇面牆、包框牆、廊牆、風火牆、馬頭牆、乾擺牆、磨磚對縫牆、空心斗子牆、花式磚牆等。除了圍護個體建築的牆體外,還有一些獨立的牆,如影壁、回音壁等,更是豐富了牆的種類與形式。
磚牆
磚牆,即用青磚砌置而成的牆。青磚因為經過燒制,所以硬度大,砌築的牆壁比較堅固結實,不易段壞。我國很早即有使用磚的記載,但最初多用於墓室及塔的建造,而較少用在普通居住建築上。直到明代,真正的磚砌牆體才比較普遍。
花式磚牆
花式磚牆,俗稱“花牆”。花式磚牆的做法,是在牆體的漏空部位用磚瓦等砌成各種花樣,或是將整面牆都做成漏空的花樣,還有的乾脆先燒好花式磚,然後直接砌築成花牆,做法多樣。根據漏空部位的多少、大小、位置,可以將花式磚牆具體細分為漏磚牆、漏窗牆、磚花牆等幾種形式。花式磚牆多設在住宅內院或園林之中,它可以將院內或園林內的不同空間略加區分,形成相對幽靜的小空間,但漏空的部分又有隔而不斷的作用,不會讓人覺得閉塞、鬱悶。花式磚牆的做法雖然繁雜,但並不給人帶來瑣碎和厭煩之感,因為除了它本身形象非常美觀、花樣賞心悅目之外,其透空的部分往往能借調牆體對面的景致,而景致是會隨著人的不斷行進變化的,所以能讓人百看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