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1194年12月26日—1250年12月13日)在世時,腓特烈二世就喜歡稱自己為“西西里國王”,很少稱自己為“德意志國王”。並且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義大利南部,對德意志政治、經濟缺乏關心,把德意志命脈要務交給德意志各諸侯管理,使這些諸侯發展成了獨立的邦國。隨著腓特烈二世的去世,他的超強手腕也隨之離去。於是各諸侯都蠢蠢欲動,腓特烈二世的子孫也無法壓制他們,大混亂時代就此開始。
皇位的空缺
腓特烈二世去世後,其子康拉德四世即位,但新國王只當了四年便去世了。康拉德四世去世後,一些諸侯便將荷蘭伯爵威廉推舉為皇帝,由於他即位的名不正、言不順,威廉馬上被反對他的諸侯暗殺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1257年1月,諸侯們在德意志的科隆召開了帝位選舉大會。勢力強大的選帝侯萊茵伯爵等推選了英王亨利三世的弟弟、康沃爾伯爵理察為皇;但英國的夙敵法國對此不同意,便聯合了特里爾大主教及其他選帝侯推舉了腓特烈一世的曾孫阿方索十世為皇。由此出現了英、法各扶持一位德意志國王的滑稽局面。然而兩個人都是不合格的:理察只曾以考察名義到過德意志,在德意志既無聲望,又無根基;阿方索十世除了血統之外,本人與德意志再無聯繫。因此直到1272年理察去世的這段時間裡,德意志要么是沒有皇帝,要么是有兩個皇帝,“空位時代”這個名詞也就誕生了。
1273年,哈布斯伯爵魯道夫一世當選德意志皇帝(因為他實力太弱,地盤太小,諸侯才放心他即位),這才結束了空位時代。
影響
在空位時代以及空位時代後的幾十年里,帝國四分五裂,德意志諸侯每次推選皇帝時,總要找一個實力小、為諸侯服務的“傀儡皇帝”,而並非一個權力欲望大的皇帝。
這幾十年中,皇帝總由不同的家族的諸侯交替擔任,並逐漸形成了三個問鼎皇位的家族:巴伐利亞的魏特爾斯巴赫家族(上台一次);波希米亞的盧森堡家族(上台兩次);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上台四次)。這些家族對皇位的鬥爭一直持續到14世紀上半期,使德意志始終沒能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
到了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前夕,德意志境內共有7個大選帝侯、十幾個諸侯、200多個小諸侯、上千個獨立的騎士領地,使得德意志的統一要遠遠落後於法國和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