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補腎,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經絡學說為依據,指通過貼敷、按摩、艾灸等方法刺激相應的補腎穴位,達到改善及治療腎虛的目的。
如何判斷腎虛
症狀
腎虛的症狀在腦力方面表現: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
腎虛的症狀在情志方面表現:情緒不佳或難以自控,頭暈,易怒,煩躁,焦慮,抑鬱等。
腎虛的症狀在意志方面表現:缺乏自信,工作沒熱情,生活沒激情,沒有目標和方向。
腎虛的症狀在性功能方面表現:性功能降低。男子性興趣和性慾降低,陽萎或陽物舉而不堅,遺精、滑精、早泄、不育。女子子宮發育不良,如幼稚子宮、卵巢早衰閉經、月經不調,性慾減退,不孕等。
腎虛的症狀在泌尿方面表現為:尿頻、尿等待、小便清長等症狀。
腎虛的症狀還可能有: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骨骼與關節疼痛,腰膝酸軟,不耐疲勞,乏力,視力減退,聽力衰減。脫髮、白髮、牙齒鬆動易落、眼袋、黑眼圈、膚色晦暗無光澤,粗糙、乾燥等。
穴位補腎的原理
人體經絡系統遍布體內,縱橫聯繫,交叉出入,溝通表里,聯繫上下,構成人體氣血運行通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若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經絡不通,臟腑肢節失卻溫煦濡養,氣血閉阻,則會疾病叢生,或滯或瘀,或虛或實,或寒或熱,或氣血失和,或陰陽偏頗。
在人體與腎臟相關的主要穴位上,通過貼敷、按摩、艾灸等方法對經穴的刺激,可起到其“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的作用,根據經絡與腎臟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機理,進行貼敷、按摩、艾灸,使經絡暢通,營運有度,氣血調和,陰陽平衡。
現代研究也證明,藉助藥物從體外作用於補腎穴位,這些穴位的組織結構、皮膚、神經、血管、淋巴等均發生一定變化。藥物的活性與穴位的效應可以相互激發、相互協同,自己調節,同時避免了按摩和艾灸需要控制力度和頻率的問題。
補腎穴位
關元穴:
位置:位於人體“陰脈之海”的任脈,下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肚臍之下3寸(除去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指併攏的寬度)。
作用:關元穴具有補腎壯陽、溫經通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元氣的作用。
腰眼穴:
位置:腰部第4腰椎棘突左右3.5寸的凹陷處。雙手叉腰,拇指往後,無名指按住腰部兩側盤骨突出位置,大拇指所在位置就是腰眼穴,左右各一個。腰眼穴居“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之中,為腎臟所在部位。
作用:主治腰痛病症。用掌搓腰眼,不僅可疏通帶脈和強壯腰脊,而且還能起到聰耳明目、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太溪穴:
位置: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太溪穴是腎經的源頭,每天堅持按壓刺激太溪穴,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補腎強體。
湧泉穴:
位置:位於腳底中線前1/3交點處,即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處。
作用:湧泉穴,能補腎固元,可以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精力充沛、行走有力。
腎俞穴:
位置: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作用:腎俞穴有益腎助陽、強腰利水之功效。可以增加腎臟的血流量,改善腎功能,對腰痛、腎臟病等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穴位補腎
定義:穴位貼敷法是根據經絡學說,選用適當的藥物研成細末,與水、醋、姜、酒或蜂蜜等調和成糊狀,或製成軟膏、膏貼、餅劑等直接貼敷於特定補腎穴位、使之滲透皮膚,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內病外治的目的。
起源:對於穴位貼敷療法,古籍文獻的記載不計其數。其中,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就記載了一種貼敷痛點和穴位的膏藥——“毓麟固本膏”[4],該方參考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補骨脂丸”、《本事方》“鹿茸丸”、《瀕湖簡易方》之治陽事痿弱方。該方是皇家帝王宮廷專用藥,使用時汗布敷住補腎藥物,作用於穴位,治療腎虛。
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國藥集團·德眾(佛山)藥業有限公司組織專家團隊開展“拆方”研究,在毓麟固本膏的原方基礎上,去掉了鹿角、麝香等,加入淫羊藿、枸杞子、車前子、五味子等補腎助陽藥材,製成腰腎膏[5],使其功效不減、質優價平。
使用方法:將腰腎膏貼於關元穴和腰眼穴,貼後將雙手掌心搓熱按壓,敷揉穴位3~5分鐘,促進藥物吸收。通過刺激這兩個強腎穴位,使局部溫度增高,毛細血管擴張,其中具有補腎功效的藥物通過皮膚、穴位吸收後,可循經絡直接作用於腎臟之上,從而起到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的作用。
臨床套用:在臨床上,腰腎膏被廣泛套用於“虛症”患者,溫腎助陽,補腎壯腰,對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痛,肌肉酸痛,夜尿頻多,風濕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也可用於治療男性夢遺滑精、陽痿不舉等症。
特點:穴位貼敷,藥物透皮吸收,通過穴位循經絡直達腎區。可發揮藥物和經絡腧穴的雙重調節作用,一方面通過藥物透過皮膚直接作用於局部而發揮藥效;另一方面是通過藥物刺激特定穴位,循經絡直達腎區,能很好的發揮其溫腎助陽、補腎壯腰的作用。
注意事項:在貼腰腎膏之前要把貼藥處皮膚清洗乾淨,貼上膏片後需用手按住約30秒以後鬆手,讓貼膏更牢靠,並且可將雙手掌心搓熱按壓,敷揉穴位3~5分鐘,促進藥物吸收。每天貼一次,每次6至8小時為宜,,睡前貼上,早上取下。為了保證皮膚呼吸暢通,連續敷貼不超過4天,停藥1-2天后可以繼續使用。
穴位按摩
在中醫來講,穴位按摩遵循的是“離穴不離經”的思想。人體的穴位不是一個點,而是面,是一個穴位區,即使偏離了一點點只要不偏離這條經脈就行。
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十九種:按、摩、推、拿、擦、搓、滾、掐、抖、點、叩、撥、抹、捻、振、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十九種手法,在穴位按摩的時候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找穴的時候,經絡按摩講究同身寸(同身寸:是指以本人體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為量取穴位的長度單位),另外在按摩的時候還有酸麻漲痛感覺,多以酸麻為主,找不準就用拳敲打,力度有微痛就好。
穴位艾灸
艾灸能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繫、絡屬之關係,致使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因此,常灸關元、腰眼、太溪、腎俞等強腎穴位,可以起到溫補腎陽的效果。
當然,艾灸也有禁忌證,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艾灸,比如大醉大怒大驚大喜過勞過飽時禁灸,皮膚過敏者、孕婦、婦女月經期間不宜艾灸,有熱性病、陰虛陽亢以及邪熱內積的人不宜艾灸。
如果在艾灸中突然出現頭暈、眼花、噁心、心慌出汗、顏面蒼白等症狀也就是暈灸時,應立即停止施灸,開窗通風。如遇溫度過高有熱燙感,應及時停止或增加艾灸的距離,以免灼傷。
穴位補腎的優勢及適應人群
優勢
病之所在,各有其位,腎虛與經絡穴位有密切的關係。利用穴位補腎,簡單易行,且可以直達病灶;市面上補腎藥物眾多,穴位補腎可以避免藥物補腎的誤區,與口服補腎藥物相比,不需要經過體內代謝,不會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沒有藥物的副作用,可避免長期口服藥引起的腸胃不適,更加安全,還可以達到與藥物相當的功效,甚至效果更好。
適用人群
穴位補腎,簡單易行,適用人群廣泛,可以緩解絕大多數腎虛患者,尤其是腸胃功能不好的患者的腎虛症狀,對怕冷、腰膝酸痛、渾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為明顯;同時,還可以對腎臟功能不好的人群進行調理,可祛眼袋浮腫、祛黑眼圈、美白肌膚、增強記憶力、改善聽力及視力、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生。
穴位補腎雖然簡單有效,但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經醫生指導,不要盲目嘗試。
聯合用藥方案
在採用穴位補腎的同時,可以與口服補腎藥品聯合使用。若腎陽虛,可配合桂附地黃丸。若腎陽氣不足,水液代謝失常者,可配合使用金匱腎氣丸;若腎陽虛,精血不足者,可配合龜鹿滋腎丸/右歸丸;若肢體痹痛明顯,可配合金雞虎補丸。內服外貼,聯合治療,保證了補腎效果的穩定性,彌補了單一治療的缺陷,共建補腎壯陽、溫通經絡、強筋健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