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積雪地區路線(snow-clad region route)是指在有降雪或風吹雪掩埋道路的地區布設的道路路線。積雪主要與風雪流受阻減速有關,故路線通過山嶺、丘陵時應儘量利用四邊通風的開闊地、台地、山樑、隴崗等地形布設,避讓風雪流嚴重的減速區;山民應少設或不設回頭曲線;埡口以直線通過可形成風口吹散積雪;路線走向儘量與風雪流的主導風向平行或夾角小於30°;路基型式不宜用淺路塹、低路堤或長路塹;開闊地段的路堤高度一般宜大於多年平均積雪厚度的2-3倍 。
路線勘察與查料蒐集
1.視察工作。在積雪地區工作,掌握雪害真實面貌是非常重要的事清。而這些地區當下雪時往往是“萬里雪飄、千里封凍”的局面,一到暖季卻又是一副冰解雪散,唯見盧山其面目的景象。對於路線視察工作,最好安排在積雪後至融雪前,以便祥細觀察積雪厚度、分布規律、吹雪、雪滑、雪崩現象的有無和它們的特徵,正確確定路線方案以及具體布設位置。當然在嚴寒的天氣到野外工作,會增加些困難,事先要做好籌備,人員不宜過多,帶著響導,輕騎深入。如受時間限制不能在雪期中視察,也必須在正式測量前對積雪地段專門進行一次補充視察,對擬定的初步方案予以核對,校正,以免事後發現問題移線、改線造成損失。
2.注意地貌觀察。長期經過冰雪營力而形成的地貌,具有一定的特徵,調查時要注意觀察並分析其內外成因,可以確定雪害類型及其輕重程度。
在積雪嚴重地段,由於雪層厚度大,覆蓋時間長、草被生長時間晚,經曆日期也不長,與鄰近比較起來呈現低矮而色淡嫩。在剛剛融雪的草被上還會發現有水漠。在高山或尖峯處,地面不長植物,受冰凍風化的影響,石質破碎呈現出亘型岩堆、石川(全為碎石所覆蓋的溝谷)、石海大面積土地為碎石所填滿)等地貌。在這些地區視察就需要多看幾個方案,從中挑選輕微者加以抉擇。
植物的分帶變化,也反映出當地水熱狀況變化的規律高山地區植物垂道分帶往往以朋葉、針狀而低矮葡萄狀的喬、灌木,而至高、中、低的草甸,以至寸草不生的光禿地面。觀察這些地段的植被,大致能將積雪分布情況,初步地了解。
從植被可以判斷出山坡的向陽與背陰。一般說來,陰坡積雪重、歷時長,與陽圾比較起來是生長著茂密而蔥鬱的植被。如天山山區凡是長著旺盛的冷杉都是陰坡,因為這種樹喜陰,它具有一定的指示性。
有時在相同的地形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植物群落,它反映出相異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如同一山坡,在長有柳樹叢、猴兒條等灌木的地方,是地下水充沛、冰雪聚集的部位,另外在一個河谷台地中靠山部分為高昂細毛草,而靠外部分卻為寬葉野花,勘探後前者草下全為腐植土,後者為很厚的礫石土層。根據植物的特徵,對路線布設位置,要充分考慮這些具有指示性的植物,而加以利用。
在雪厚、日照短、空氣稀薄、水流不錫的低洼地,會產生沼澤和冰堆。由於水文地質不良,植物與水鬥爭的桔果,根部緊聚,莖部儘量伸出水面,形草疙瘩地貌景觀,嚴重者形成碟狀地貌負地形中植物腐爛成深坑而聚水,正地形中草根聚成鼓丘或熱喀斯特。這些說明不僅積雪重同時還有冰丘、冰攤賦存,路線宜於繞避。不得已要通過時,既要注意防雪也要對水加以處理,採用提高路基、挖除泥沼、換填滲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加強排水系統的設計,迅速排除地表和地下水流,以防凍害。
雪滑、雪崩在陡而背陰的山坡容易發生,也具有特殊地貌。深而寬坦的長谷,使降雪時能蒐集到豐富的雪源。融雪後山坡的草也比附近的修長而枯黃並有向下傾倒的現象,夏季卻較他處淡嫩而茂盛。溝內樹木因受雪和氣浪的推移,發生傾斜,甚至全倒的景象。在溝的下部有雜亂而無分選的石塊,成為雪崩壤。有時還能將這些東西推至河的對岸。勘測時要仔細了解其發生規模,設計時要提高山坡坡面粗糙程度增強其抗滑能力,或作防雪設備防止吹雪,砌築擋雪牆或修建遮攔構造物以阻止雪體堆至路基上面。
3.反覆蒐集氣象查料。調查積雪地區氣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必須趨於準確,設計上才能取得可靠的數據。這些地區最好採用座敲會方式,召集年長的人互相介貂補充,以此作為基礎查料,再到現傷碰到年老行人、牧民、獵戶、逐段核對,有由入的地方應加分析有論證地選用 。
路線布設
一、地形與積雪的關係。
1.山坡上陽坡比陰坡好。東西向的路線宜布置在朝南的山坡,南北向的路線宜布置在朝東南一西南的山坡,因為陽坡一般積雪歷時短、雪薄、消融較快,積雪對路線危害程度是比較輕的。
2.開闊的谷地比較窄的好。前者日照長、多穩定積雪、厚度均勻、少雪滑、無雪崩,處理單純些;後者日照短、多吹雪,加之地面有起伏,雪層厚度及分布狀況變化較大,雪滑、雪崩常在狹谷中發生,處理複雜些。
3.低的啞口比高的好。婭口高低不僅與積雪輕重有關同時還影響路線里程的長短。一般應選擇低而平的埂口通過。
4.台地外側比山麓好。台地外側地形是比較平坦而開圃的,其中以中部為最好。如在低台地靠河太近,容易受河冰、淤冰影響,致使路基淹沒。在有數級台地的條件下,應拮合路線平、縱面的布局,力爭在高而寬坦的台地上設線。山麓部分由於地形不平、靠山近易阻雪,甚至有雪篙、雪牆,處理既不容易,養護也困難,故路線不宜靠近山麓設線。
垂道於台地的中溝,地勢低洼,是儲雪的地方和吹雪的通道,如工程不大宜採用較高填方道穿而過。
二、路線本身與積雪的關係。
1.回頭彎是兜風阻雪的場所,這裡常常出現大量的堆雪。雪積在死胡同里,清雪、掃雪都不容易。數組迥頭彎集中的山坡,清雪時上、下線還易干擾。此外在暗彎、高度低於積雪厚度的琪方、淺挖方、零斷面不挖不填,從鎮方過渡到挖方處都容易積雪。反之在路線順直、明彎、高於積雪厚度約20厘米的填方、深挖方卻是積雪輕或不積雪的地方。
以上說明,積雪地區的路線不宜順地爬,處理積雪最經濟而又有成效的方法是提高路基,採用填方通過。在山嶺區布線應儘量少設或不設回頭彎道。在埡口拉溝處不宜敷設曲線,應以道線通過形成風口,不讓雪停集。
2.在半填半挖處的路基,在雪堆集後恢復了自然山坡的狀態,大部或全部路基被埋沒,使汽車難於通行。需要適當加寬路基,在較緩的山坡採用全填式,把取土坑布置在路線上側,開挖整齊。在較陡的土質山坡,可以放緩邊坡,利用多挖的土方來加寬路基。在挖方處應作成敞開式斷面,採用小於1:10的平緩邊坡(根據觀察查料雪堆體的橫坡變化在1:6-1:12之間),在邊坡與山坡交界處採用弧線連線,以利雪的吹散。
在劈坡處要妥善處理廢方,就地攤平,必要時需遠運,否則造成人工淺路塹,為積雪造了條件。同時道班房及其他建築物也要遠離公路,養路的砂礫料,在冬季不要堆放在路肩上,因為這些都會擋住風雪流,使雪大量在路上集中。
3.路拱不宜過大、用1-2%為佳,在山區急彎處可做成向內傾斜的單一橫坡,否則路拱過陡,春融時期冰雪打滑影響行車安全,路面可用鐮刀式,對路肩具有加固作用。
三、氣候與積雪的關係。
1.降雪量。積雪地區的降雪量是控制路基填土高度的主要因素,應根據不同路段、部位,拮合地形特徵加以劃分,實地進行調查,作不同的對待。用一個厚度來代表全線降雪量而作為設計依據是不恰當的。
2.風向和風速。3級以上的風力能將雪粒吹走。使路線方向與風向平行,風順著路將雪吹走,可減少雪害。但如路線與風向相垂直,只要填土超過吹雪厚度,也不致有埋沒之虞。
四、其他條件與積雪的關係。
1.植被。森林、灌木能調節大自然的濕度與溉度,故在林區積雪是比較薄的,同時森林可以擋鳳、阻雪,在利用恰當的情況下可以收到防雪之效。
2.交通量。積雪地段如交通量大,在路基降落的鬆散雪層,經車輛往復輾壓,會形成表面粗糙而密實的雪層,其厚度僅為松厚的十分之一,故一般雪量均能使汽車通行。根據新疆新二台養路段的查料,每晝夜行車密度達到300輛(平均每五分鐘一輛)時,如無暴風雪,不致因路上積雪而阻車。
3.路面顏色。顏色深吸熱能量大,可以加速雪的溶解,北疆地區冬季瀝青路面上就少雪,公路採用黑色路面對防雪是有好處的。
4.山體高度。高山不僅擋住風向的流通,同時也會阻止太陽的入射,在山麓部分常發現一條明顯的雪線,這條線就是日光能否照射的分界線,路線布設在此界線以外,則受積雪的威脅可以大為減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