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積石春秋
“彩陶王”故鄉話彩陶/3
導河積石溯源頭/8
滄海桑田話建置/13
各族共創文明史/17
積石騰飛看今朝/30
……
書摘
羌族
羌族是曾生活在縣境內的一個古老民族,繁衍於洮、岷、河、湟間。
約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2500年,羌族與九黎、三苗、夷人等構成遠古傳
說時代中國歷史的核心部族。《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公元前17至16世
紀,“河關(今大河家)西南羌地是也”。《史記》記載,“大禹出西羌”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羌人參加了抗洪治水。積石峽的禹王廟和禹
王石、大禹斬蛟崖、天下第一石崖以及大禹治水得延喜玉等傳說,還有州
境斑斑禹跡和眾多的羌族文化遺址,如寺窪文化、辛店文化中的唐汪類型
、張家嘴類型、姬家川類型、蓮花台類型以及甲骨文中的眾多記載表明,
境內曾有大量羌人活動。夏、商、周時期,羌人的活動相當活躍。公元前
1066年一1027年,縣內羌人參加討伐商紂的戰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
羌人公推被秦人拘執逃歸的無弋爰劍為首領。爰劍傳播秦人先進的農耕技
術,使部族日益發展,至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爰劍曾孫忍時,“河湟之
羌興盛”。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務並六國,以諸侯為事,兵不西
行,(羌之)眾人得以繁息”,縣境內羌族人口日漸增多,農業生產迅速發
展。縣境內羌族主要為罕千幹部落,“河南大稈、小稈”。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武帝開拓疆土。統一中華,“北征匈奴,西逐諸
羌”,將一部分居住在河湟地區的羌族納於統治之下,一部分羌族向西南
遷徙。東漢設定護羌校尉,對羌族實行監護制度,並時時採用“長矛挾脅
,白刃加頸”的高壓手段和“分散弱勢”的政治策略,羌人處於“或倥傯
於豪右之手,或屈折於奴僕之勤”的艱難境地。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年)至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年)的500年間,中原王朝對羌族發動了40
多次征討。平均每12年一次。導致羌人反抗政治壓迫、經濟掠奪、軍事鎮
壓、殘酷勞役的起義有12次之多。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北地先零羌
及袍罕、河關等地羌人發動武裝起義。推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
為將軍,殺死護羌校尉冷征。北宮伯玉等挾持金城人邊章、韓遂掌管軍事
,並殺死金城太守陳懿,進攻州郡,配合黃巾起義,摧毀隴上政權,加速
了東漢腐敗政權的滅亡。
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修明政治,實行“和夷”政策,安撫羌人。而
曹操卻斬殺袍罕羌首領唐蹄,襲擊羌人,強征軍需,激起羌人聯合反魏。
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254年),姜維第四次北伐,兵出隴西,攻入河關、臨
洮、狄道三縣,遷徙羌人於綿竹、繁縣。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羌人先後隸屬前趙、前涼、後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