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穆清廉阿訇,經名優素夫,回族,1885年出生於河南周口市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家庭,他自幼聰慧好學,在家庭的宗教生活影響和當地濃郁的伊斯蘭文化氛圍的薰陶下,很早就開始攻讀以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為主的伊斯蘭教經典名著,成年後,負笈求學,在近百年前的舊中國,經濟、文化、交通都極其落後的情況下,他不懼磨難和路途多艱,靠著對主道事業的堅強意志和對伊斯蘭文化知識的渴望,足跡遍及陝、甘、寧、青各省區。在名師指導與自己刻苦求學中,經學造詣日漸深湛。人物生平
1914年,穆清廉阿訇,從西北學成後回到久別的家鄉,並被周口沙河北岸的明善堂清真寺聘為任教阿訇,開始了自己的教職生涯。後來又接受漯河、駐馬店、項城、太康、武漢、西安及安徽等地清真寺聘請任教。在執教的過程中,他深入體察當地穆斯林民情,對當時的經堂教育現狀和穆斯林生活狀況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從事伊斯蘭教學和宗教活動中,他不僅積極宣傳伊斯蘭教教義和愛國愛教、和平民主、團結和睦的進步思想,還大量吸收貧苦的穆斯林子弟到清真寺接受經堂教育和漢文化知識教育,對坊上生活苦難的鄉老,都給予力所能及救濟和地幫助,促進了教門的發展和民族團結。穆老阿訇一生淡泊錢財,清苦治學。在他半個多世紀的執教生涯中,以高尚的品德,淵博的學識,辛勤培養了一大批宗教人才,受教於其帳下的“海里法”人數之多,不計其數。其弟子及再傳弟子遍及中原各地。學業成就後的學生中,有為了弘揚伊斯蘭教文化從事阿訇宣教事業的,有為了傳播阿拉伯文化開辦阿拉伯語學校的,也有為發展民族經濟從事商業貿易創辦實業的。在穆老阿訇教授下的學生們,為宗教,為民族,在經濟文化等不同崗位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穆老阿訇就與李振基、趙子瑜、鄭清奇三位阿訇並稱為豫東“四大經師”之盛名。
穆老阿訇在教學上,經常告誡和要求學生要能“經漢兩通”,在精通伊斯蘭教經典的同時,也要積極學習漢語文化知識,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一些經營今世的生活技能。這樣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和生活環境,更好地傳承伊斯蘭教文化。在穆老阿訇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李尊祥、李穎中、馬義方、李青山、馬小川、白存德、白存惠等經學弟子,在掌握、精通伊斯蘭教經典名著的基礎上,都學會了醫術、武術等技能。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宗教改革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中,他們依靠所學技能,增強了生存能力,渡過了政治變幻的困難時期。
蘭州阿拉伯語學校校長馬小川在穆老阿訇經堂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新式教育方法,八十年代初在蘭州市創辦了第一所阿拉伯語學校,廣招學子,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阿拉伯語和中阿經貿專業人才,目前,這些學子在廣大的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為促進中阿文化、經濟交流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武術家李青山先生,當年也曾受教於穆老阿訇帳下,一生恪守伊斯蘭教義,在學習好伊斯蘭經典的基礎上,刻苦習煉查拳、心意六合拳等武術套路,併兼學中醫外科、推拿按摩醫術,成名後,多次參加國內、國際武術比賽,受到廣大武術界的讚譽和尊重。
穆老阿訇的弟子白存德、白存惠遵從老師教導,積極投身於伊斯蘭宣教事業,解放後去上海發展教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使上海的伊斯蘭文化事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其後人白潤生繼承父輩意願,繼續從事宣教事業,現任上海藥水弄清真寺教長,兼任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
穆老阿訇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漢語等多種語言,曾主持編纂過《古蘭經注釋詞典》、《滿倆詞典》、《偉嘎葉教法經注詞典》和《白雅尼詞典》等工具書,此舉在今後阿拉伯語、波斯語教學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穆清廉老阿訇處處以《古蘭》《聖訓》為教之本,積極宣傳和奉行經訓精神,排除各種阻力和困難,在五功儀式及準則等方面,他改革和廢除有悖經訓精神的各種弊端和問題。另外,在生活習慣方面,當地回族民眾由於長期受漢、儒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出現了一些陳規陋習,例如:在喪葬方面的戴孝風俗,為亡人念七個“七”,走墳下跪等等。經過穆老阿訇積極宣傳,倡導改革後,使不良習俗得以改觀,並逐步納入伊斯蘭經訓軌道中來,推動了伊斯蘭文化的發展。
穆老阿訇一生中好善樂施,扶貧濟困,他的這一美德,遠近聞名,人人敬仰,婦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儘管老人家已經歸真40年了,但凡與老人家結識過的街坊鄰居和鄉老們,如今提起老阿訇的這些嘉德懿行,無不感激涕零。一年四季,從早到晚,來家裡乞求和吃飯的窮人絡繹不絕,家人們為這些人打理做飯,整日忙個不停,有時對老人家有些怨言也不敢表示。為此,老阿訇常常教育家人說:他們來家吃飯是真主慈憫給他們的飲食,你們僅僅是把生米做成熟飯罷了,真主會慈憫你們的,不能有什麼怨言,否則就勞而無功了,“賽瓦布”(回賜)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