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階段
種群生態模型認為,在種群內一直存在著新的組織的出現。因此,組織種群不斷地進行著變化。種群生態組織的進化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變種、選擇和保留。
1、變種(variation)。變種是指在組織的種群中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地出現。它們由通常是由企業家發起、由大公司用風險資本建立起來或者由尋求提供新服務的政府建立。
2、選擇(selection)。有些變種比其他的更能適合外部的環境。有些被證實是有益的,因此能夠找到自己的領地或縫隙,並且從需要生存的環境中獲得資源。
3、保留(retention)。保留是對所選擇的組織形式的保存和形式化或制度化。
環境是組織成功或失敗的重要決定因素。組織必須滿足環境的需要,否則就會被淘汰。變種、選擇和保留的過程本身就是組織的一個進化過程,它所帶來的是新組織形式在組織種群內建立。當然,對付這種環境需要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採用標桿瞄準(benchmarking)的方法,即組織用研究別的組織如何比自己做得更好並且就此盡力模仿或改進的方法。
戰略
解釋種群生態模型的另一個原則是為生存而奮鬥(struggle for existence),或競爭。組織和組織的種群為獲得資源而進行競爭,每一個組織形式都正在為生存而鬥爭。這種鬥爭在新組織內最為激烈,而且新組織的誕生和生存的頻度都與更大環境的要素相關。這些要素諸如市場區域的大小、需求的可持續性、政治性動盪、行業的成長率和環境的可變性,它們影響了一系列專業化組織的建立與生存。
全面戰略和專門化戰略將為生存而奮鬥的組織形式區分開來。擁有廣泛領地(niche)或領域的組織,也就是說,那些提供廣泛的產品或服務或者服務於廣泛市場的組織實行的是全面戰略。提供範圍窄小的產品或服務或者服務於窄小市場的組織實行的是專門化戰略。
種群生態組織模型的創始人麥可·哈南與約翰弗·里曼認為,種群是進行類似活動的一系列組織,種群間組織的基本關係是競爭關係,相互爭奪資源和顧客,而不是合作關係。
由於競爭關係的存在,決定組織形式的機制是淘汰機制,而不是適應機制,即組織形式的大多數變化是通過一種組織形式取代另一種組織形式來產生的,變化的環境決定種群中哪種組織形式可以生存,哪種組織形式要歸於失敗。當環境發生迅速變化時,老的組織容易被淘汰,出現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的新組織。因此,可以說能夠生存的組織形式是做適噹噹前環境的組織形式。
美國《財富》雜誌最近報導了對美國企業1917年至1987年70年間的研究結果。1917年在100強企業中產值占到78%的幾家到1987年已經不存在了,在保留地22家中,大多數都進行了劇烈的組織變革。可以說,40年代和50年代的環境適於西爾斯、通用汽車、IBM這樣的大型公司生存,到到了現在,象沃爾瑪和微軟這樣的組織形式則成為主力,逐步取代了既有公司的地位。
意義
種群生態模型特彆強調環境的影響力,焦點是在環境中社會力量如何決定某一個社群的興起和衰落。基本出發點是假定社會有無比巨大的力量,個別組織並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適應環境,即使能有少量的改變,但始終敵不過大氣候的壓力。若社會力量對於某種社群和產業有利,則該類組織會不斷湧現;假如社會改變了氣候,不再需要該類組織的產品、服務,甚至形態,則該組織必被淘汰。
因此,環境中的領地或縫隙更是管理者所需要留意的,若組織能夠鑽縫隙,或尋找更多的領地或縫隙,則被淘汰的機會便可以減少。以種群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的觀點認為組織追尋的戰略是在一個可能的範圍內不斷地變化的。它認為,對存在於組織間與組織內部的創新路徑和創新速度的研究,對於戰略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果管理者用今天的思維、市場競爭的模式和方法去應付和適應明天的市場環境,則必定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