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良瑩

尹良瑩

尹良瑩,蠶學家,教育家。在蠶業史研究、蠶絲教學、蠶絲業改良工作等方面都有建樹。創辦了四川南充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抗日戰爭期間領導了四川省蠶業改進和蠶絲教育工作。所著《中國蠶業史》填補了空白。

基本信息

生平介紹

出身及早期介紹

尹良瑩,字子瑜,1904年2月12日出生在安徽省阜陽縣的一個農家。家庭以養蠶為副業。自幼的耳濡目染,使他對養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遂立志攻讀蠶學。1921年秋考入安徽省立第五甲種農業學校蠶科。1925年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蠶桑系。1930年秋尚未畢業,即聯契約學創辦蠶種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不久調上海創辦蠶種檢驗處,檢驗進口蠶種,兼辦中央級蠶種場的監管工作。1931年秋調江蘇淮陰農校任蠶科主任。1933 年秋以安徽省官費生赴日留學,入東京帝國大學(即今東京大學)深造,主要從事家蠶膿病的研究,研究成果曾刊於浙江蠶種月刊。1936年春回國主持四川省蠶絲改良場工作,同時創辦蠶桑技術人員專修班。又將南充縣立初級農工職業學校改為四川省立南充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併兼任校長。又與四川大學農學院合作,在川大設立蠶絲系,並親自講授蠶桑學。又在中央技藝專科學校講授蠶業概論,培養了大批蠶絲人才,對四川省蠶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籌辦中國蠶絲公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尹良瑩由川返滬協助葛敬中籌辦中國蠶絲公司,草擬了組織章程、業務計畫、實施步驟等。中蠶公司以“輔導民營,實驗示範”為方針,前者以蠶農和絲廠為對象,使其合理經營,提高生產,爭取國際市場,增加外匯收入。業務包括育苗、栽桑、養蠶、制絲、絹紡、絲織、絲綢運銷等,辦有示範桑苗圃、實驗蠶桑場、實驗育種指導所、實驗絲廠等,三年內培育嫁接桑苗由1946年的500萬株增至1948年的4000萬株,制種和改良蠶種由200萬張增至300萬張;生絲產量由450萬千克增至650萬千克。1949年尹良瑩去台灣任中蠶公司總經理,創辦大湖蠶業推廣實驗區及竹東、埔里、枋寮三個推廣區。

後期介紹

1950年中蠶公司裁併後,他創辦民營經緯絲織廠,1955年聯合各絲廠創辦民營台灣蠶絲公司。1956年任台灣大學農學院蠶絲系教授,不久應張曉峰之聘主持中國文化大學蠶絲研究所,併兼任蠶絲系主任。1985年退休。

個人簡歷

1904年2月12日 出生在安徽省阜陽縣。

1921-1925年 在安徽省立第五甲種農業學校蠶科學習。

1925-1931年 在南京中央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1931年 在上海蠶種檢驗處工作。

1931-1933年 任江蘇省立淮陰農校蠶科主任。

1933-1936年 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深造。

1936-1945年 任四川省蠶絲改良場場長,兼四川省立南充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校長。

1945-1949年 任上海國營中國蠶絲公司秘書處處長等。

主要論著

1 尹良瑩.《中國蠶業史.南京:中央大學蠶桑學會》,1931(1980年在台灣重印)

2 尹良瑩.《普通養蠶學》.上海:黎明書局,1932

3 尹良瑩.《普通栽桑學》.上海:黎明書局,1933

4 尹良瑩.《蠶體生理學》.上海:黎明書局,1933(1978年在台灣重印)

5 尹良瑩.《家蠶微粒子病檢查法與防除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1978 年在台灣重印),等等。

主要貢獻

1936年春,尹良瑩由日本學成回國,主持四川省蠶絲改良場(現四川省蠶桑研究所前身)工作。四川蠶業在遠古時代就有記載。四川氣候溫暖,土地肥美,是發展蠶業的理想區域。然而當時的中國,科學落後,國力衰弱,四川交通不便,長期閉塞,因循守舊,蠶業生產力很低。尹良瑩針對當時情況,從建立蠶絲試驗場、培養技術人才著手,從桑苗繁殖、蠶種製造、原蠶種培育、繅絲生產多方面開展試驗研究。並對淪陷區撤退來川的蠶業技術人員按其原來工作性質及個人志趣,逐一妥為安置,使之能繼續發揮其技術專長。並辦好南充蠶絲學校,為蠶絲改良工作輸送急需的技術人員。為培養四川省蠶業高級人才,與四川大學合作設立蠶絲系,學生上課在川大,實習由蠶絲改良場負責,並在該系設立蠶桑研究室。培養的大批蠶業技術人員,除滿足四川需要外,還輸送到滇、黔、新疆等地,對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江、浙蠶區技術人員也有所支援。為使蠶絲改進工作能在農村生根,先在主要蠶區創辦蠶業指導所10個,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農村示範指導,促進新品種的採用和推廣普及新技術,取得很好效果。至1941年,在川北、川東、川南三個蠶業推廣區共設蠶業指導所40個,後由於業務繁多,獨立建成為四川省蠶業推廣委員會。為解決農民養蠶需要良種,先後創辦蠶種製造場10個,分設在南充、西充、仁和、鹽亭、樂山、三台、萬安寺、閬中、北碚、巴縣。在南充、成都各設立原蠶種製造所。為供給蠶農所需桑苗,先後在南充、閬中、潼川、遂寧等地創辦嫁接桑苗圃10個,以及蠶業推廣區5處,蠶桑指導所34個。經過尹良瑩等人的努力,四川開始建立起較完整的蠶桑科研、良種繁育和技術推廣體系,經過艱苦的工作,四川生絲產量由1937年的14.64萬千克增至1946年的197.2萬千克,增長了13.4倍,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以蠶絲出口換回外匯與戰時需要的物資。1941-1947年間,尹良瑩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寫成《四川蠶業改進史》,記述了四川蠶業改進的過程及困難、改進的項目以及改進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