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程元譚譜像元譚公為人聰敏,性情豁達。西晉孝懷帝司馬熾(公元284-313年)在位(公元307年-311年)和西晉愍(mǐn)帝司馬鄴(公元300年-318年)在位(公元312年-316年)時,元譚公曆任廣平郡太守等官職。晉愍(mǐn)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十二月十一日,匈奴漢國創建者劉淵之族子劉曜(yào)攻克長安,俘獲晉愍(mǐn)帝,西晉滅亡。西晉王朝被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攻滅後,於是北方異族蜂擁而入,紛紛問鼎中原。其中以匈奴、鮮卑、羯(jié)、氐(dī)、羌(qiāng)等五族為最大,另有十多個小族,他們兇猛殘忍,大肆屠殺漢人,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自此北方大地陷入一片混亂,這一時期史稱“五胡亂華”。元譚公在“五胡亂華”時丟失官職,棄家徙步投奔歸順西晉琅玡王司馬睿(ruì)。
人物經歷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馬睿(ruì)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王(尚未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公元318年4年23日,晉愍帝司馬鄴死於漢國的訃(fù)告傳到江東,司馬睿(ruì)於4月26日即皇位(“上尊號”),改元“大興”,史稱“晉元帝”。元譚公率領士兵於大興初年(公元318年)自東阿南渡,起初擔任江陽太守,不久升遷擔任襄(xiāng)州刺史。大興三年(公元320年)憑藉鎮東軍謀、襄(xiāng)州刺史的身份來到江南新安郡擔任使持節②新安太守。此時新安郡隸屬揚州。新安郡前身為新都郡,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仆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縣,一併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即今浙江省淳安縣排嶺鎮,俗稱“千島湖鎮”)。三國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郡西有新安山,而改稱新安郡。(新安山在今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境內)治所歙縣,即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新安郡管轄遂安、海寧、始新、黎陽、歙、黟等六縣。元譚公擔任新安太守期間,在晉元帝(公元318年-323年)在位六年、三次改元的艱難而混亂的社會大環境下,秉持一顆勤政為民之心,以卓越的才智,整頓吏治,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實行仁政,向朝廷推薦有才能的人,發揮他們的聰明才幹;發動和組織百姓疏浚河道,興修水利,墾荒種糧;憫(mǐn)農愛民,曾向災民散發了兩千石糧食,安撫流離失所的災民;開辦學校,培養人才,教導百姓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教化風氣。在元譚公的治理下,新安郡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因此,新安郡百姓都感悅誠服,非常尊敬元譚公,愛戴元譚公。朝廷接到了元譚公卓有政績的報告,並準備下詔升遷他的官職。東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 壬午年)元譚公任期期滿,離開新安。臨別之際,聞訊從四鄉八鄰趕來慰留他的新安民眾擠滿了大道,使他竟然無法離開。晉元帝獲悉後,甚為欣慰,下詔褒獎元譚公,並讓他繼續留任新安太守。東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 壬午年)元譚公卒於新安太守任上,享年七十八歲。晉明帝司馬紹聽到元譚公去世的訊息,驚愕悲悼,傷心不已,為之大哭。賜其子孫宅第於新安篁墩。自此,元譚公的子孫就在新安篁墩安家。新安程氏從元譚公肇(zhào)始。因此,元譚公被人們尊奉為新安程氏始祖。元譚公娶東海徐進之女,生二子:程彪、程超。據有關資料介紹,旅居海內外各地的新安程氏後裔已經近一千萬人。作為賢良名臣,元譚公逝世後,當時的朝廷極為重視,賜之葬在新安郡城西十里袞繡鄉善福里二十三都四保十里牌驛路旁,即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鄭村鎮向皋(háo)村冷水鋪。元譚公墓的程氏家譜記載:洪武經理表字497號,墳稅一畝,東至汪仲和田,南至閔相保田,西至閔瑞清田,北至鮑昌田,業隸世忠廟。與明待制鄭子美先生師山書院相對。元譚公墓前立有翁仲一對高大的石人,當地百姓稱此為“雙石人墓”。此後,元譚公墓成為新安郡四大古墓葬之一。宋朝時,朝廷因為元譚公第十四世裔孫程忠壯靈洗廟祀有靈,於是追封元譚公為“忠祐公”,封程忠壯之子程文季為“忠護侯”,子孫世襲其爵(jué)。北宋年間,端明殿大學士、宗正寺主簿、樞密院編修官、權右司郎官、秘書監丞、江東轉運判官、休寧汊口人、紹熙四年進士程珌就主持修復了元譚公墓。元代大德年(1303年)間,休寧汊(chà)口裔孫程自得從北方回鄉里掃墓,得知因時間久遠,始祖元譚公墓被毀湮(yān)沒,就風雨不停地在民間探訪尋求。並最終在這年冬天十二月十七日,得到鄰村一位掌管理鄉里事務的長輩的指點,在深深的積雪中,找到了元譚公墓的墓址。此時,浮土已將雙石覆蓋,其上麥苗青青。程自得當即用金幣贖回,並率領富溪裔孫程克紹等人在墓前修復了雙石人,恢復了祖墓松丘。同宗程崧樹表作祠,給守冢者食。同時,程自得等還請得當時的當代名流、著名詩人、詩論家方虛谷撰文,大書畫家趙孟頫(fǔ)寫碑記述這件事。明代新安程氏北宗裔孫程已敬擔任徽州巡撫期間還曾經在雙石墓前樹立牌坊紀念。明代成化二年中一甲二名進士、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著名文學家程敏政更是帶頭呼籲率領州、縣新安程氏各支派在篁墩世宗廟會譜,祭祖團拜,憑藉這來和鄰睦族,使程氏裔孫遵依道統和保護古蹟。千百年來,歷經多次修復的元譚公墓一直是海內外新安程氏族人春秋祭奠之所,四海宗親不斷來此膜拜。當地民眾介紹,上世紀最後一次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河南程氏族人四五百人來到元譚公墓祭祀憑弔。之後,隨著“文化大革命”開始,程氏族人就漸漸很少來此祭祀了。毫無疑問,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承載新安程氏族人精神和道統的元譚公墓遭到了滅頂性的毀壞,墓冢(zhǒng)盪為耕地,碑石移作橋礎……。改革開放以後,每逢清明等祭祀節日,世界各地程氏族人陸續來到徽州尋根問祖。既有旅居歐美的華人華僑,也有旅居港澳台的港胞澳胞台胞,更有大量國內的程氏後裔。規模較大的如:2007年10月的篁墩金秋祭祖與家譜研討活動。2007年10月4日那天上午,秋日高照,碧空如洗,來自上海、江蘇、重慶、山東、河南、浙江、福建、江西、黑龍江及安徽本省的80多位程氏宗親代表,齊集黃山腳下、新安江畔、富侖山前之篁墩村程氏統宗祠遺址內舉行了尋根祭祖活動。上午9點半,祭祖儀式正式開始。篁墩程氏統宗祠遺址會場內,人頭攢動,香菸繚繞,鞭炮齊鳴。黃山市程氏宗親聯誼會會長程伯孚主持了祭祖儀式,安徽程氏文化研究會會長程東利致歡迎詞,岑山渡派裔孫新安60世程希桂為主祭人,文禎公裔孫新安60世程信敏敬宣篁墩祭祖文,當地政府代表講了話。祭祖儀式上,各地宗親向先祖跪拜、磕首、敬香火,並在先祖容像下集體合影和分別留影。10月4日下午,來自上海、江蘇、重慶、山東、河南、浙江、福建、江西、黑龍江及安徽本省的80多位程氏宗親代表又在黃山市屯溪區杭徽大酒店會議室召開會議,進行了程氏家譜研討,商討了修復新安程氏始祖元譚公墓和新安程氏顯祖忠壯公墓以及重修篁墩程氏統宗祠等事宜。2007年新安程氏族人篁墩祭祖活動,是新安程氏族人篁墩祭祖中斷了64年之後的首次全國性集體祭祖活動,在新安程氏尋根祭祖及家譜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深遠的重要意義。此後,2008年清明期間,上海、江蘇、安徽和河南等程氏宗親80多人又再次來篁墩祭祀憑弔。2009年4月安慶潛山新安程氏後裔100多人組團來到篁墩和歙縣冷水鋪祭祖。2010年4月河南、湖北、安慶分別有100多人新安程氏後裔組團到篁墩和歙縣冷水鋪祭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4月10-13日,世界華人領袖、新安程氏後裔、元譚公63世程萬琦先生率領海內外程氏宗親600餘人來到徽州尋根訪祖,併到歙縣鄭村鎮向皋村冷水鋪元譚公墓園遺址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祭祀憑弔活動,在海內外程氏宗親和黃山市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2012年4月7日-8日,受世界程氏宗親聯誼會的委託,安徽程氏文化研究會率領安徽省各地程氏宗親200餘人再次來到徽州尋根訪祖,並在歙縣鄭村鎮向皋村冷水鋪元譚公墓園遺址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祭祀憑弔活動,深情緬懷元譚公,追思元譚公的豐功偉績。古徽州大地上新安程氏始祖元譚公古墓這一重要的地表文物已岌岌可危。多年來,海內外新安程氏南北兩宗的後裔一直都在為修復新安程氏始祖元譚公古墓而奔走及鼓與呼,都在期待著新安程氏始祖元譚公古墓這一古蹟的興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