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方法
移情描寫法也叫融情描寫法,就是指作者以含情之筆來寫人敘事繪景的寫作方法。當作者登高望遠、凝神觀賞時,或觸景生情、融情於景,或睹物感懷、托物言志, 或情溢於中、 意與象通、均能產生移情現象,因此,很自然地就會使用“移情描寫法”進行寫作。此時, 在作者眼中,山歡水笑,草木含情,萬事萬物都變得可親可愛。古今中外,很多作家就是在沉浸於一種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一體的幻景中,創造出一批又一批熠熠生輝的文學作品來,給人以美的享受。
移情描寫法古人也有述說,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情者文之經,辭者文之緯。”沈約也說:“以情緯文,以文被質。”(《宋書·謝靈運傳》)移情描寫法結構的文章,事件景觀受情所馭,以情感為線,把作者的感情融於形象之中,使客體的人、事、景、物具有作者的情感。讀者在閱讀作者敘寫的文字時,能領悟到作者的主觀情感,作者要抒發的情感也盡附寓於所敘寫描繪的事物之上。
藝術特色
移情
審美活動中主體情感移置於對象,使對象仿佛有了主體的情感並顯現主體情感的心理功能。簡言之,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好像自己歡喜時,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傷時,景物也像在嘆氣。
描寫
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地描繪出來。這是一般記敘文和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法。描寫的作用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象化。
手法示例
【例一】李天芳的《種一片太陽花》(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自讀課本第三冊《長城萬里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一文,運用移情描寫法,描寫了太陽花短促的開花過程、活躍的新陳交替、朵朵精神充沛等,表達了作者希望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像太陽花一樣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移情於太陽花。看似寫太陽花,實則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二】鄭板橋的題竹畫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恰恰是由於夜間蕭蕭作響的竹聲與鄭板橋所處的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的“民間疾苦聲”具有相似的特徵,因而產生了“移情作用”。所以原本無靈性的竹在鄭板橋的心目中才會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
【例三】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寫景抒情詩《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由於“移情”手法的運用,詩中的客觀景物被賦予人的感情。明月對樓上梳妝檯前孤獨的女主人公深表同情,不忍離去。此詩出色地做到了真情與真景相融合,不愧為一篇“長於思與境偕”的典型作品。
【例四】唐代王昌齡的七絕《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中描述一位閨房中的少婦春天梳妝打扮後登上了翠樓,忽然看見路上楊柳的嫩綠色,不禁引出許多關於初春的聯想,於是愁上心頭,對出征丈夫的深沉的思念油然而生,並暗自後悔當年不該讓丈夫從軍求取功名。由於詩歌的精練性、跳躍性,詩歌對少婦忽見陌頭楊柳色後的聯想一字未談,讓讀者去想像和補充。讀者在鑑賞時,可以想像到少婦的思緒變化:從柳色想到春光、勝景、陽光、小橋流水、鳥語花香,進而想到當年與丈夫在一起所度過的幸福生活,草地漫步,窗前共話,柳下談心……於是客觀的自然景物“楊柳”也似乎籠罩了點點愁思。
【例五】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種“移情”現象,既是由於詩人的聯想作用而產生的,又是由於詩人的心境作用而產生的。首先,由於詩人懷著思念戀人的悲切心境,於是一看到春蠶吐絲作繭而死的情景,就引起相似聯想,就覺得春蠶也有了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切的思情(“思情”即“絲情”的諧音)。其次,詩人是多愁善感的,他懷著痛苦悲切的心境,於是看到蠟炬燃完了自己成為灰燼後才停止滴油的情景,也就引起相似聯想,從而會覺得蠟炬也在哭泣流淚,而且一直哭到生命的終止熱淚才會幹涸。
【例六】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由於丈夫趙明誠不幸早逝,加上南宋小朝廷退守半壁江山,不思進取,國家前途無望,她一個人孤苦漂泊,輾轉江南,更感到苦悶和壓抑、悲哀和無助。在這種心境支配下,詩人對秋天天氣的多變就顯得格外敏感。“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以天氣的冷暖變化反襯出深秋一天天臨返而帶來的人們生理上及心理上的不同感受。“乍暖”使她聯想起新婚後夫唱婦隨猜書鬥茶的愉悅生活,“還寒”又讓她回憶起喪偶後孤身一人漂泊無定,輾轉江南悲哀、無助的生活。正是基於這種心境,周圍冷清寂寞的氣氛,才會使她倍感淒冷而哀傷。孤雁、落花都會讓她聯想到自己煢煢獨處、寂寞淒涼的孀居生活。詞人獨守窗兒已是百無聊賴,愁緒萬千,偏又秋雨綿綿,一點點、一滴滴落在梧桐葉上,促使她產生了一種非常強烈的悲慘、淒冷的心境。於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尋尋覓覓》)的移情詩句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例七】曹雪芹《紅樓夢》“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一回中,林黛玉所感喟的“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移情詩句也是由於她“傷春愁思”的心境和“葬花傷己”的聯想的聯合作用下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