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移居東村作
避地東村深幾許?青山窟里起炊煙 。
敢嫌茅屋絕低小 ,淨掃土床堪醉眠 。
鳥不住啼天更靜,花多晚發地應偏。
遙看翠竹娟娟好 ,猶隔西泉數畝田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作者題下原註:“山中有陽泉寺故基。”東村:當在盧溪(今屬湖南),王庭珪曾隱居於此。
2.窟:洞。此處指山深之處。
3.敢:怎敢,哪敢。絕:極,非常。
4.堪:可以,能夠。醉:暢快,盡情。
5.娟娟:姿態柔美貌。
6.西泉:寺廟名,故址在東村,已毀棄。
白話譯文
我避世來到東村,這地方有多么深?只見青山深處冒出縷縷炊煙。
豈敢嫌茅屋極其低矮,掃乾淨土床也足可安眠。
鳥不停地囀鳴,更覺四周寂靜,花開得很晚是因為地氣偏寒。
我遙望那翠綠的竹子姿態娟娟,仍然隔著西泉寺的數畝廢地。
創作背景
王庭珪秉性耿直,只做過茶陵丞之類的小官,且與上司不和,看到時世無道,便於宣和末,“無宦遊意,學道著書,若將終焉邑有盧溪,築草堂其上,鄉人號盧溪先生。”(《宋名臣言行錄》)這首詩大概就作於其隱居避時之時,寫詩人為避亂或逃避世俗干擾移居之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作者善於寫一種極為幽靜的情趣。首句一問點題,也有力地領起全篇。“避地”在古詩中多指避亂或逃避世俗的干擾。從王庭珪的歷史看,兩層意思都有。這句交代題中“移居”的原因。下面都就這句生髮。“青山窟里”回答“深幾許”的問題。“起炊煙”點明村字。避地避到“青山窟里”,既表示避地之深,又暗示生活必然有新的困難。
三四兩句就回答這樣的問題。低小前下一“絕”字,可見其簡陋。但為了避地,絕不敢厭棄。屋裡連個繩床都沒有,只是一個骯髒的土床,但掃乾淨了照常休息。“絕”字是入聲,按正常的規律應是平聲,下句“堪”字本該仄聲卻用了平聲。晚唐以來常有這種對句,使人從音節上也產生一種峭拔的感覺。這三四兩句是敘事言懷,寫初到的活動和感受,寫居住的內景。
五六兩句寫住下之後外景的幽靜。六朝王籍《若耶溪》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句。王安石翻案說:“一鳥不鳴山更幽。”此詩第五句又把王安石的詩翻過來,比王籍的原作更加開闊深沉,“青山窟里”遠離塵囂,天本來就靜,加上“鳥不住啼”就顯得更靜了。因為沒有外界的干擾,所以鳥能夠不住地啼。王籍兩句是一意,這裡一句卻有兩層,從鳥到天,人的感覺自在其中。六句從視覺寫僻遠幽靜。因山地氣候之寒,花也開得較平地晚。作者是從“花多晚發”推測到地處偏僻。“應”讀平聲,是推測之辭。這句“地應偏”也是強調幽靜,不含貶義,和首句相呼應。外間花已落,這裡花方盛開,這種“花多晚發”反而是難得的美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讀到“花多晚發地應偏”就很容易使人想起白居易這首詩的意境。這五六兩句寫外景近處的幽趣。
最後兩句,作者從近處的“花多晚發”向遠處望去,隔著幾畝田處,一叢娟娟的翠竹臨風,原來那是古西泉寺的遺址。這個句子作者用“猶隔”二字,一方面寫在望中,一方面表現急切往看的心情。“天下名山僧占多”,凡山間寺廟多取美好的風景點。作者用這兩句收束,是用古寺來強調東村山景實堪愛賞,且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這樣就把前面一聯的寫景推進一步,使前半首所寫避地東村的得計顯得更為酣暢。
這首詩作者只通過敘事和寫景來表達移居之快感,而不用直接抒情讚嘆的方式。一起直截了當,喚起全篇;一結曲折含蓄,耐人玩味很自然地交代了題下的自注。在王庭珪寫幽閒境界的七律中,這一篇是值得稱道的。
名家點評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莫礪鋒:此詩寫隱居情趣,題材頗為常見,但手法甚新。起句以問句喚起全篇,以下七句皆是對“深幾許”的具體回答。不但鳥啼花發、翠竹娟娟是形容深山之幽靜的,而且像次句和末句貌似不經意處其實也是絕妙的刻畫:群山環抱,炊煙從山谷里裊裊升起,一個“窟”字就生動地寫出了山谷之深幽。“西泉”為一廢寺之名,連本應在山林中的寺廟都已廢棄,可見此地是何等荒僻。然而詩人在此卻怡然自若,則其胸懷之恬淡寧靜不難體會。以景襯情,故構成了一個清絕的意境。(《宋詩精華》)
文物出版社編審許海意:開篇即言“避地”,既回答了何以“移居”又奠定了全詩基調;“深幾許”,既是“避地”程度的追問,同時又開啟下文,一個“深字貫穿全詩。“青山窟里起炊煙”便是對“深幾許”的最直接的回答。(《唐宋詩鑑賞全典》)
作者簡介
王庭珪(1079~1171),中國宋代詩人。字民瞻,自號盧溪真逸。安福(今屬江西)人。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曾官茶陵縣丞,孝宗時授國子監主簿等。他同情農民,詩風率直,有不少清新之作,但也有些模仿黃庭堅的詩作,缺乏創造。詞、文在當時頗有名氣有《盧溪集》50卷和《盧溪詞》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