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廟神燈
是介於實與虛之間的一景。耿廟,又名“七公殿”。宋仁宗時通判耿德裕,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梁山泊人,兄弟輩中排行第七,人稱“七公”。耿為官清廉,後棄官隱居高郵,皈依佛門,吃齋念經,禪座前長明燈徹夜不熄。平日撫恤孤寡,周濟貧民,為人治病,從不收費。傳說七公仙風道骨,常坐在一個蒲團上,在高郵湖上飄來飄雲。七公81歲去世,人們在他常遊憩的甓社湖邊建起七公殿,又稱耿廟。七公顯靈的記載和傳說頗多。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海風大作,鹽城、興化深受其害,高郵人向七公禱告,遂安然無恙。高郵軍指揮司奏明皇上,孝宗敕封其為康澤侯,意為七公給百姓帶來了安康和恩澤。以後多次出現七公顯靈,免除災難、護佑百姓的神異現象,七公先後被加封為康澤靈位應侯、隱澤靈位侯等。傳說最多的是“耿廟神燈”的故事。當年,廟前兩根石柱上的紅燈在漁民心中猶如神靈一般。常有風高浪急之夜,漁船晚歸迷途,方向不辨,情勢危急之時,望見高懸於石柱之上昭示方向的紅燈,猶如看見了救星。漁船朝紅燈划去,就可安全歸航。
沿御碼頭前行不遠,就是當年“七公廟”所在地。廟雖在1956年運河拓寬時拆除,而廟前懸掛神燈的兩根方形石柱,雖經千年滄桑,依然屹立在高郵湖邊,像兩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因石柱位於運河拐彎處,千百年來,縴夫們每每經過,縴繩總要在石柱上摩擦幾下,天長日久,在它軀幹上留下了道道纖痕。當地的漁民們還沿襲過去的風俗,每年都做“七公會”,祈求幸福安康。 七公是漁民的保護神,耿廟石柱是七公的無字豐碑。
甓社珠光
“甓社珠光”為古“秦郵八景”的第一景,很有一點神秘朦朧的色彩。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載:
嘉佑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裡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雲,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珠,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
這一段記載中的“友人”就是高郵人、北宋著名文人孫覺。這一年秋闈,孫覺高中進士。於是人們說,孫覺高中是因為看見了珠光,珠光可以預兆祥瑞。其乘龍快婿,著名詞人、書法家黃庭堅特地賦詩一首《寄外舅孫莘老》:
甓社湖中有明月,
淮南草木借光輝。
故應剖蚌登王府,
不若行沙弄夕霏。
此後,人們為了一睹珠光奇景,“往往維船數宵以待觀”(《夢溪筆談》),為了方便等待,有人在湖邊建起了“玩珠亭”“還珠亭”,期待奇異的珠光再度來臨。
沈括是很嚴肅的學者,所言鑿鑿,生動細緻。儘管如此,對於此光究竟是為何物,沈括並未輕率下結論。倒是近年有天體科學家看到《夢溪筆談》中這段記載後,大膽地推想這可能是天外客飛碟的光臨。果真是這樣,這倒成了人類關於飛碟的最早的文字記載了。1985年12月,鎮江舉行紀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學術討論會,時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席澤宗的首席發言中提到:“人們注意到《夢溪筆談》第369條,認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飛降地面的證據。”
西湖雪浪
高郵湖,美麗的湖。湖邊極目,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帆影往來,水鳥翱翔。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剌《過平阿湖》詩云:“雨濕鼓聲重,風勻湖面平。官船南北去,帆影掛新晴。”西湖夕照、漁舟唱晚的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吟唱,而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奇景更具魅力。夏秋之際,雨過天晴,西湖上空有時出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連綿起伏的群山,阡陌縱橫的田野,讓你以為湖的另一邊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區,其實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古“秦郵八景”之一的“西湖雪浪”。若遇風高浪急,激起水珠如雪花飛舞,湖面上雪浪滔滔,堆銀疊雪,讓人想起“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狀景。明代詩人胡儼有七律一首寫“西湖雪流”:
淮南十里春風顛,西湖之水波連天。
銀山高涌雪花碎,商帆盡落眼望穿。
我昔游吳到東海,湖頭壁立煙霏灑。
衰年投老住江村,釣船穩坐忘驚駭。
此情此景確有令人驚駭之處,因而有人認為“西湖雪浪”應是另一種景象:太陽已經偏西,天邊的帆影漸漸歸來,湖面上跳動著耀眼的銀鱗般的浪花,如雪霽初晴後的景色。孰是孰非,其實不過是西湖美景的兩種形態,一為“陽剛美”,一為“陰柔美”而已。
邗溝煙柳
為古“秦郵八景”之一。邗溝是古運河的一段,古代運河兩岸修築御道,邗溝一帶,綠柳成行。每當寒盡春來,清晨霧靄繚繞,傍晚夕陽西下,萬千垂楊臨風搖曳,如煙如霧,用“邗溝煙柳”來描繪,充滿詩情畫意。古今許多文人騷客賦詩吟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第四次南巡經過高郵,高郵賈國維獻《萬壽無疆詩》、《黃淮永奠賦》,甚合帝意,被召至船上,御試《河堤新柳》七律一首,其詩為:
官堤楊柳逢時發,半是黃勻半綠遮。
弱乾未堪春系馬,叢條且喜暮藏鴉。
魚罾渡口沾微雨,茅屋溪門襯晚霞。
最是鸞旗縈繞處,深林搖曳有人家。
詩人因柳賦詩,貼切生動,題近旨遠,且意境優美。另有《芳氣有無中》五律二首,都深得康熙嘉許,獲賜白銀20兩為養親之資。康熙還命其隨行入都,任懋勤殿纂修。康熙四十三年冬,獲康熙書賜“戲彩堂”匾額和“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聯一副。四十四年三月十一日,隨帝第五次南巡過郵,其母得“有福老人”匾額之賜。四十五年賜進士,殿試中探花,任翰林院編修、內延供奉、上書房行走。四十六年二月,隨康熙第六次南巡過郵,帝賜其母宮衣一件,金扇一把,泥金《心經》一卷,白銀100兩。四十九年任《佩文韻府》纂修兼校勘官、《康熙字典》纂修官。
1956年在古運河東岸重新開鑿了一條27公里長的新河,形成了兩河三堤的格局。現存的千米古邗溝已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溝”了。渡過今運河,你會看到古邗溝一帶小橋流水,桃花園、松竹園、梅桂園、銀杏園一片醉人的濃綠,依然可見當年的餘韻。
玉女丹泉
高郵城的西南角有座石橋,人稱南市橋。橋上設攤擺點,人來人往,熱鬧非常。大運河的水經琵琶閘從橋下潺潺流過,使南市橋在幽靚中顯得更加喧鬧,而且平添了幾分明麗的色彩。
南市橋旁有口井。五代齊朝的時候,有個叫郟道光的,他和他的女兒每天從井中汲水回家燒煉,想得丹成仙,五年以後,丹居然煉成了。郊道光父女吃下了靈丹,兩個人都死了。第二天清晨,南市橋旁的井中忽然鑽出了一隻丹頂鶴,倏然飛向空中。人們驚奇地看到,郟道光與他的女兒騎在鶴背上,他們的身影,漸漸地消融在縹緲的雲霧之中。人們都說:郊道光父女成仙了!後來人們稱南市橋旁的井為玉女井,南市橋因而改為迎仙橋。宋代詩人蔣之奇為此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云:
郟家女子已仙去,尚有故井存通衢。
這就是“玉女丹泉”的來歷。而在秦郵勝跡中,“鹿女丹泉”更富有傳奇、神奇的色彩。
五代時,在南市橋的東邊有一座優缽羅庵(今高郵師範學校內),院中有口井。庵里有個和尚叫大楞,朝夕汲取井中的水,澆花灌草;又募化修飾,以怪石,形成一個雅致的小小庭院。庵雖近鬧市,而幽若深山。
一天,一個從陝西來的客人送給大楞一頭白色的雌鹿,並說,這鹿很馴,不要殺它。大楞答應了他的要求。那白鹿渾身雪白,一點駁雜的顏色也沒有;兩隻角枝枝丫丫,也不同於一般。白鹿在庭院的花叢樹木中漫步,悠然自如,偶爾昂起頭來啼叫,其聲喲喲;偶爾低下頭來吃草,其視恂恂。冬天到了,白鹿口銜落葉給大楞燒飯,成天忙個不停,春天來了,白鹿啃路邊的青草,免得大楞動鋤。大楞出去了,白鹿就在門口等候:大楞回來了,白鹿就用兩隻後腿立著侍奉;大楞敬佛,白鹿屈起前面兩足,好像跪拜一樣;大楞念經,白鹿則豎起雙耳入神細聽,有時還像人一樣地叫上幾聲。這一切都使大楞感到奇怪。大楞每天早晚都在有一塊白石板的地方小解。那白石板表面有一處凹陷,白鹿每天都在凹陷的地方舐食大楞的尿跡。兩年以後,白鹿的肚子一天一大地大起來,身子也懶了,又喜歡睡覺。大楞怕白腹受風寒,就打掃了耳室,鋪上蒿草,讓白鹿睡在裡邊,早晚又親自餵它。一天,大楞打包去高郵湖西的神居山,獨自行著,心想,白鹿的肚子日見其大,很像是有孕,但是根本沒有雄鹿在它身邊,那怎么可能呢!大楞久思不解,第二天連夜趕回了庵里。打開耳室的窗子,只見屋中彩雲縷縷,香風四溢。點燈一看,白鹿正在痛苦地分娩。大楞很是難過,連忙口念佛經祈禱,乞慈悲,代懺悔。不一會,一個白皙美麗的女孩呱呱落地了。大楞驚詫之餘,連忙撕裂袈裟,裹起了那個鹿女,給鹿哺乳。第二天,大楞買回了襁褓,且又將耳室的門堵塞,鑿一洞,通他的床後,親自為鹿送食端水,打掃掉不乾淨的東西。鹿女一天天長大。一年多後,會走路了,從不啼哭,整日依偎著母鹿嬉戲。一天,母鹿病了,向著大楞叩頭,並一再聞嗅鹿女,後又抬起頭望望大楞,好像有要將鹿女託付給大楞的意思。大楞深深領會它的心愿,惆悵地點點頭,母鹿就閉起了雙眼,倒下了。鹿女眼淚涔涔,但不啼哭。大楞在室內安葬了母鹿,還誦經超薦,從此,鹿女成天依附著大楞,大楞就好像是她的父親。白天在母鹿死去的地方交腿坐著,像打禪;晚上,夫起門灑水打掃。大楞隅爾在燈下教她讀書識字,鹿女過目成誦,聰穎異常;刺繡縫紉,手工極巧,無一不精。光陰似箭,鹿女十三歲了。十三年來她未曾見過一個外人。一天晚上她對大楞說:“我不是人間的人,我將騰雲駕霧,去做王母的使女,怎么能成天在暗室里如同坐地獄一般呢?”大楞流著淚說:“你是母鹿所生,倘要出來見人,將會招來大禍。近來我經常擔憂,一旦出事,你靠誰呢:”又過了三年,鹿女十六歲了,長得越發美麗動人。浴佛節這一天,庵里照例要聚集很多人念經拜懺,高郵的一些無賴之徒也叉著手站在庭院中看熱鬧。眾和尚正擊磐宣祝、焚香誦經的時候,鹿女忽然從屋子裡慢慢走了出來,對著佛爺行禮,同大家一齊念經。眾和尚驚愕失色,無所措手足。無賴之徒趁機哄鬧:“唉!和尚屋子裡藏美女,幸好神佛顯靈,自己敗露了,不然要使庵中起火,燒及鄰舍了,馬溜子和尚:哈哈!哈哈……”大楞十分窘迫,說不出一句話。眾和尚紛紛低聲議論,無賴之徒揮起拳頭對大楞大打出手。這時只見鹿女當即用手指著一群無賴:“止!”無賴之徒便站著像泥塑木雕的一樣。鹿女又將手指亂搖著說:“顛!”一個個像瘋子一樣,或在地上打滾,或歪歪扭扭地亂跑亂跳。鹿女又用手指亂畫幾下:“打!”無賴之徒有的自打嘴巴,有的自揪頭髮,有的相互打罵、撕扯,還有的相互踐踏,一個個不得不向鹿女下跪求饒。鹿女微笑著說:暫且看在菩薩的份上,饒恕了你們這些傢伙。”一群無賴如大夢初醒,鹿女雙腳交叉坐在毗盧殿中,對眾和尚道:“我是鹿母所生,謝謝師傅的養育之恩。“接著誦道:“眾香國里來,眾香國里去;但是有因緣,誓不隨鬼趣。井中一瓮水,清澈碧玻璃:中有眾香國,誤者成泥犁。咦,曉曉作么生,一夢世時醒。南無西方遊戲寶勝佛菩薩!”誦聲未止,鹿女縱身一跳投入井中,“骨哆”一聲,玉珠飛濺。眾人大聲呼救,已經來不及了。不久,鹿女忽從南市橋的井中躍出,駕著仙鶴,直上雲霄,她穿著五彩繽紛的衣服,亭亭玉立在雲端,向著大楞道聲“珍重!”即飛入重霄。大楞望著這離去的鶴影,往事歷歷,悵然若失。大楞回來後,拆去鹿女的床鋪。露出鹿墓,以竹欄桿相護,周圍又種起蘭桂。一天大楞發現鹿墓上長出了一株紫色的靈芝草,大楞服下此草後,身體驟然變輕,心情更為開朗,且功夫愈是加深了。很快又過了十幾年,優缽羅庵香火鼎盛,人們都到井上敬香,求飲井水,飲後無不生勇智之心。一天大楞在庭院中賞花,對著井水照看,笑著說:“咦,我長得這么年輕!”進了房間沐浴更衣,交腿坐在撣床。不說不笑,問他話也不回答。第二夭,房間不開,喊他不應,側耳端聽,無聲無息。幾個和尚破門而入,大楞已圓寂坐化了。又過了一年多,有人游太行山,看見大楞騎著白鹿,手捧經卷,後面跟隨著美麗的少女,托著缽多羅,背著禪杖,步行如飛。大楞是個出家的人,是個善良的人,他也應當按照正常人應當過的日子生活;母鹿大概是人的化身,而鹿女或許是大楞同作為人化身的母鹿愛情的結晶吧!一個出家人有小孩,當然會遭至世俗濁流的衝擊。世俗的濁流太強大了,大楞他們一時不可能戰勝,人們便以一種神奇的方式,使大楞他們超脫、仙化,大楞他們勝利了。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大楞、鹿母、鹿女共同演奏了一曲古老的反抗世俗的悲歌。廂女丹泉至今猶在,徘徊井旁,低首照看,仰望藍天,激起人們多少締麗的邏想。
而今南市橋邊的井還在,每臨傍晚的時候,晚霞滿天,白雲蒼狗,老人們常常指著天上變幻的雲霞,告訴孩子們,哪像白鹿,哪像鹿女,哪像仙鶴,有時鹿母抱著鹿女,有時鹿女偎著大楞,有時鹿女騎著仙鶴……
露筋曉月
古運河高郵段出名,還因為它與一段散曲和一個傳說聯繫在一起。這段曲子就是《朝天子·詠喇叭》,這個傳說就是“露筋曉月”,而它們又都與王磐有關。
王磐(約1470—1530),高郵人,明代著名散曲家。雖出身富有,卻厭棄功名。在高郵城西僻靜處建樓房三間,取名“西樓”,因而自號西樓。因其在散曲方面的成就,被譽為“南曲之冠”。《朝天子·詠喇叭》經常為文學史家們所引用,建國後一直作為傳統的中學語文教材而為世人所熟知: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我,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不盡鵝飛罷。
曲子膾炙人口,雖意在嘲諷官船的煊赫聲氣,卻也再現了古運河高郵段當年的繁忙景象。
露筋曉月的景觀很有傳奇色彩。王磐不僅擅長古文詞,其畫也名重一時。高郵民間有歇後語至今流傳:王西樓嫁女兒——畫多銀子少。揚州一個大鹽商曾慕名厚禮求畫而不得,其母七十大壽前再度派家人專程赴郵求畫。王磐應允後,獨自閉門,鋪絹揮毫,信筆揮灑,最後把渾圓的硯缸復在畫絹的右上角,印了一個墨圈,就捲起畫交給鹽商家人,叮囑路上切勿偷看。船行至高郵城外30里的露筋,好奇心驅使,家人想一睹為快。為料剛揭開畫卷,“撲通”一聲,似有一個光團墜落水中,嚇得掩卷急歸。揚州鹽商家高朋滿座,聽說是“星月交輝圖”,命人熄滅燈火,掛起畫卷。然只見滿天星星,唯缺一輪明月。細問原委,家人只得從實說來。急赴露筋,果見天上一輪滿月高懸,水中兩個月亮晃動。
鎮國寺塔
在古老的運河上,船隻南來北往。
當高郵城才隱約可見的時候,遠遠就能看到一座方形的寶塔巍然矗立在運河當中,這就是被古建築家們稱道的“南方大雁塔”——鎮國寺塔。
鎮國寺塔是唐代僖宗(874~888)年間新建。僖宗李儇有個弟弟,大概是看破紅塵了吧,走出宮廷,剃髮為僧。他到處週遊,遍訪名剎。一日行腳到高郵,見西門內城角有一塊平坦的曠地,原是建太平倉(即義倉,谷賤時加價收進,以免傷農:谷貴則減價出售,以利貧民)的地基,環境幽靜而美麗。這裡西倚平津堰,一堤煙柳,鬱鬱蔥蔥,運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身臨其境,俗念塵思,頓然消失。僖宗的弟弟看中了這塊地方,便請求他的哥哥在這裡建一座寺廟,供他修行念佛。僖宗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賜給他舉直撣師的稱號。舉直撣師收了一批又一批弟子,專心致志講經說佛。曉晨夜半,鎮國寺的鐘聲在古運河的上空飄蕩,清越剮亮,悠悠揚揚。舉直撣師圓寂以後,安葬在院內一角,並立五級佛塔一座以珍藏舍利(火化後的骨燼)和經卷,這就是鎮國寺塔。
據說,後來有人在鎮國寺塔中挖起了舉直禪師的遺骸,竟全骨不解,聯若鉤鎖,發出異光。或許是這裡是風水寶地吧,或許是舉直禪師修行到家了,人們十分訝異,作為奇談,一直流傳到今天。
鎮國寺塔又叫西塔,因它位於高郵城內西門灣,與東門外的淨土寺塔遙遙相對。它曾又叫做空塔。清乾隆四十二年(17ss),塔起火,諸級樓板皆焚,內里燒空,故名。鎮國寺塔還有一個名稱為斷塔。清嘉慶十五年(18ii),龍捲風大作,摧毀三級,故得名。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重新修建而成,塔增至七級,即為今之形狀。
1956年京杭大運河拓寬,鎮國寺塔本應在拆毀之列,有關部門反覆認真研究,最後報請中央批准(周恩來同志曾親自過問),決定不惜耗費重金,“讓道保塔”,(在運河中留有一塊近40畝的河心小島,鎮國寺塔聳立其間。
鎮國寺塔的塔身全部用青磚砌建,高25米,呈平面方形。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頂端直立著二米高葫蘆式紫銅塔尖,底層有南北拱門,二層到七層均有塔門,兩旁建有小佛龕。三層到五層的塔門兩旁砌有突出的半圓磚柱,層層之間都有疊砌磚出檐,明顯地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築風格,在全國600多座古塔中,堪稱翹楚。
鎮國寺塔古樸、端莊、典雅、壯觀,吸引了無數南來北往的遊客。登塔遠眺,高郵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群鷗陣陣,帆船點點。落日映照下的鎮國寺塔更見風采,是一幅色彩絢麗的風景畫:落日的餘暉將運河水染得紅燦燦一片,古塔在運河中映下情美的倒影;微風驟起,漣漪陣陣,那漣漪是紅紅的、亮的、動的,塔影隨風蕩漾,那塔影也是紅紅的、閃亮的、波動的,……太陽在遠遠的湖面上漫慢地消失了,古塔的周圍,雀噪四起,黑鴉點點,以後漸漸地、漸漸地寂靜下來,古塔消融在蒼茫的暮色當中……
鎮國寺塔是古運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時時射放出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燁燁光輝。
鎮國寺塔像一位忠誠、英武的衛士,日夜守衛著秦郵古城;鎮國寺塔又像一位詢詢敦厚的長者,凝眸迎候著遠方來的客人。
著名的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近年來兩下高郵,二訪古塔,每次都在塔下仔細察看,留連忘返。第一次來高郵時,在渡船上即口占一首七絕《高郵鎮國寺塔》:
歸程回首步猶遲,古塔斜陽系去思,
不惜秋波重一轉,水中陸上兩相宜。
在從周教授的筆下,鎮國寺塔又別具情韻了,它牽動著多少墨客騷人的情思,引來了多少動人的丹青歌吟。
神山爽氣
新疆有個天山山脈,西端伸入蘇聯中亞細亞,四周5500多公里,最高峰為托木爾峰,高達7443.8米。高郵也有座天山,位於高郵湖西,那裡是高郵、儀征和安徽的天長三縣交界的地方,方圓8萬平方米,最高處44米。
高郵的天山原名叫上山,一是因為遠遠地望去,山成“土”字形,二是在它石質的表面有一層土覆蓋著,故名。
論高度與範圍,高郵的天山與新疆的天山簡直不能同日而語。而在一望無垠的的水鄉平原上,突然有一山矗立,那真元異於新疆的天山聳立於群峰之中了。據地質工作者考察研究,高郵的天山本是座火山,約在1200萬年前的新生代,火山大爆發,岩漿迸射,火光照天,灰燼四飛。圓圓的火山口至今依稀可辨。山石的石質為玄武岩,色深有孔,當地人叫做“麻石”,在高郵一帶是一種較好的建築材料。
土山一帶,東晉時曾經是著名的肥水大戰戰場的一一部分。東晉的宰相謝安和他的弟弟大將謝石以及他的侄兒謝玄,在這裡將前秦苻堅的大將彭超打得大敗,後又乘勢收復洛陽、青、兗、徐、豫等州,所以這一帶到現在還留有“操兵壩”等與軍事有關的地名。
會稽王司馬道子執政,排擠謝安,謝安而出鎮廣陵(今江蘇揚州),很不得意。謝安想修道煉丹,廣陵境內並無石山,就連有名的觀音山也只是一座岡。天山離揚州30公里,山上又產藥草100多種而聞名於廣陵,於是謝安來到土山上修煉丹藥。道家煉丹,煉的次數越多,神力就越大,煉過一次的仙丹,吃了三年成仙,煉過九次的仙丹,吃了三天就成仙。不久,謝安因不得志而心情憂鬱,一次仙丹還沒有煉成,就回家病故了。
謝安住過土山,丹未煉就身先去。到了南齊,有位亘公又來到土山建廟,煉丹種藥。他大約煉了九次,靈丹吃下去,三天就成了仙。他煉丹的石井、石臼以及消遣的棋盤至今還存在天山上。石井的水清澈見底,大旱不乾。從此,人們就把土山叫做“神居山”了。
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亘公煉丹土山成仙的訊息,不脛而走,於是人們就把神居山譽為“淮南第一山”、“淮南眾山之母”。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神居山香火旺盛,遠遠近近的信男信女們,虔誠而至,絡繹不絕,山上山下,煙霧繚繞,香氣撲鼻,給神居山平添了幾分“神”氣。
神居山上還產一種排牙石。宋代樂史撰的《太平寰宇記》中記載:排牙石,在高郵之神居山,石齒如排牙,人數之,自始至終,其數必增,自終而始,其增愈甚,竟元能知其數之的者。排牙石的傳說,給神居山增加了幾分“神”采。
神居山的山頂有座悟空寺,計99間,是宋代重建的,那始建的年代肯定就更早了。寺旁有兩棵銀杏樹,樹圍粗可十多人抱,老於新枝,樹葉婆娑,所結白果無心,其味尤佳,這給神居山又添增了幾分“神”味了。
每年八月間,天高雲淡,秋風颯颯,登臨山巔,舒適宜人。憑東眺望,湖水泱泱,秋陽燦爛,金波崎麗:極目遠視,鎮國寺塔的層級清晰可數,高大的建築物歷歷可辨。此也是高郵八景之一,名喚“神山爽氣”。遇著好天氣,文人雅士常常三兩結伴,攜美酒,摘香藥,燒紫蟹,渡高郵湖,上神居仙,飲酒賦詩,相互唱和,好不倜儻風流。神居山又因此而增添了幾分“神”韻的了。
1958年小小神居山被改名為天山,山麓下就是天山公社,現在為天山鄉。當今的天山鄉人民可真有些氣魄。天山鄉有個南茶村,這個村辦了個紅星塑膠製品廠,生產各種人造革的箱子、提包和衣服,款式新穎,美觀適用,暢銷全國各大城市:生產的旅遊鞋還向歐洲的一些國家出口。在鄉辦、村辦工業遍布的蘇北平原上,這個廠可算得上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小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