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煜

秦光煜

秦光煜教授是中國著名的老一輩的病理學家,學術造詣極深。秦光煜治學嚴謹,勤於學習,誨人不倦,培養了大批病理學人才。秦光煜科研興趣廣泛,對麻風病理學進行了開拓性研究,成績卓著,為中國病理學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1920年,秦光煜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醫療本科。10年之後,他以同樣優異的表現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像很多投身醫學的青年人一樣,秦光煜也懷抱著懸壺濟世的職業理想,對臨床內科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選擇當一名臨床內科醫生,有限的一生僅僅能為少數病人祛除病痛。其實早在秦光煜還是一名醫學生時,他便深感中國基礎醫學的落後制約了臨床醫學的發展。個人興趣與醫學事業比起來,孰輕孰重?秦光煜正是以此為理由,逐個說服了家人、親友和同學,毅然放棄了臨床優厚的待遇,踏踏實實地做起了一名病理科教師。

1942年之前,秦光煜在協和醫學院病理科先後擔任過助教、講師、副教授。他與其他老教授協同努力,使該院病理科成為中國學術水平最高、資料最豐富的病理學中心。在此期間,他還爭取到了赴美研修腦病理學和腦腫瘤病理學的機會,他堅實的專業基礎和淵博的學識,讓國外同行讚嘆不已。

上世紀50年代初,秦光煜與胡正詳、劉永教授合著全國高校教材《病理學》 ,這是用國內資料寫成的一部病理學專著,其中他撰寫的《網織細胞增生症病理研究》一文在醫學界讚譽甚多。1953年8月起,秦光煜調任廣州華南醫學院、中山醫學院教授兼病理教研組主任。這期間,他先後發表40多篇論文,對內分泌腺、血液瘤、腦瘤和麻風病等進行了頗有成效的病理研究。

麻風病在沿海各省的肆虐讓當地老百姓心生恐懼,但很多醫生不願問津這一領域。1955年,廣東省成立了麻風病防治領導小組,決定組織一批專家開展麻風病研究。在腫瘤研究方面如魚得水的秦光煜再次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為了多數人的安危,他再度犧牲了個人興趣,欣然接受了組織的安排。

個人簡歷

1902年11月20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

1920年 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附中。

1930年 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1930~1942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科助教、講師、助教授。

1940~1941年 赴美國研修腦病和腦腫瘤病理。

1942~1948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病理學教授,兼病理科主任。

1948~1953年 任嶺南大學醫學院病理學教授,兼病理科主任。

1953~1969年 任華南醫學院(後中山醫學院)病理學教授,兼病理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法醫學教研室主任,病理形態研究室主任,中山醫學院院務委員。

1954年 任衛生部病理形態學專題委員會委員,全國病理學會理事,《中華病理學雜誌》編輯,《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輯。

1969年4月4日 在廣州被造反派關押自縊身亡。

嚴格細緻

秦光煜著作 秦光煜著作

這是當年的青年教師在垂暮之年回憶恩師時的喃喃自語。在一例血液病的病例複查中,這位青年教師僅僅因為屍解時沒有取骨髓,便遭到了秦光煜的嚴厲批評。“血液病不取骨髓,缺乏科學根據,會影響診斷的準確性。以後不得出現類似情況!”秦教授言辭懇切,但絲毫不留情面。

與秦光煜有過交往的人都說,這位老教授是“出了名兒”的嚴格和細緻。在秦光煜看來,為青年教師複查病例這樣的事可大可小,所以他抱定一個態度——從不姑息。一般情況下,他會要求對方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包括詳細觀察標本、認真查閱文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初步的診斷意見。到複查時,他一邊仔細地看標本,一邊耐心地詢問,並一筆一畫做好筆記。然後,他還要聯繫臨床實際,分析診斷的根據,最後才字斟句酌地寫出診斷意見。對秦教授來說,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不可少。少了一步,便是對科學尊嚴的褻瀆和對下一輩的不負責任。

言傳身教

秦光煜著作 秦光煜著作

秦光煜教授治學嚴謹,培養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嚴格而又細緻。他給青年教師複查病例,要求事前有充分準備,詳細觀察標本,找好文獻,提出初步診斷意見。複查時,秦教授邊看標本,邊詢問,並作好筆記,聯繫臨床,提出診斷根據,最後才字斟句酌寫出診斷和總結,嚴格認真。一位教師請秦教授複查血液病的病例,因屍解時沒有取骨髓,複查時受到秦教授嚴厲批評:“血液病不取骨髓,缺乏科學根據,會影響診斷的準確性。以後不得再出現這類情況。”這位教師現在回憶說:“當時秦教授聲色俱厲,幾十年過去了,但記憶猶新。”一位青年教師上課時在黑板上寫了別字,把“蠟”樣變性,寫成“臘”樣變性。秦教授在教師會上很嚴肅地批評該教師,認為是由於備課不充分,作為教師絕對不容許出現這樣的錯誤。

秦教授指導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寫作論文時,也十分耐心細緻,對初次寫論文的教師,他親自複查標本,指導文獻檢索,確定論文重點。初稿完成後,他逐字逐句,包括標點符號,反覆修改多次,才最後定稿。秦教授就是這樣“身教、言教和筆傳”,為中國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病理師資和研究生。

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

秦光煜教授科研興趣廣泛,對腫瘤、內分泌、血液病、腦瘤、寄生蟲病和麻風病等病理研究均有較深造詣,著述甚多,發表了40多篇具有深遠影響的學術論文。秦光煜教授在學術上最主要的成就在於對麻風病進行開拓性的研究。

服從安排

麻風病長期以來流行於中國沿海各省。極少有人願意從事這一醫療職業,對麻風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50年代前後,麻風病肆虐廣東,一些流行地區甚至發生活埋麻風病人的悲劇。為了儘早消滅麻風病,1955年廣東省委成立了麻風病防治領導小組,秦教授是領導小組成員之一。秦光煜教授的科研興趣是從事腫瘤研究,不過他也常說:“科研工作要結合實際,才能出成果。”因此,當學院領導把麻風病基礎研究的任務交給他時,他愉快地接受了,並坦誠地向學院領導表示:“雖然我個人的興趣是研究腫瘤,但政府要消滅麻風病,我義無反顧地接受此任務,為儘早消滅麻風病作出微薄的貢獻。”

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秦光煜 秦光煜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對麻風病的基礎研究沒有很好開展,麻風病的病理診斷標準、分類、臨床與病理關係、病人出入院標準、病變組織發生等方面認識不一致。秦光煜教授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廣泛收集麻風病人的皮膚病變組織。為了全面觀察麻風病人全身各器官的病理變化,他首先提出開展麻風病人的屍體解剖。屍體解剖本來就是很艱苦的工作,麻風病人的屍體解剖就更是困難。對麻風病人的屍體進行解剖,要克服很大的心理壓力,沒有對科學獻身的精神是很難辦到的。秦光煜教授及其助手,在荒郊茅屋內將屍體墊上木板,解剖者蹲在地上進行操作,真是盛夏一身汗,嚴冬打哆嗦。他們就是這樣不怕艱苦,克服困難進行研究工作。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收集到100例麻風病人屍解材料。他從大量的活檢和屍檢材料研究中,結合臨床資料,對麻風病的病變發生、發展、各類型及其亞型的病理組織學改變,提出了獨到見解,被國際麻風學界譽為“創造性工作”。

主要榮譽

秦光煜理學家。江蘇無錫人。1930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0年赴美國,先後入哈佛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醫學院學習。1941年回國。曾任協和醫學院副教授,北平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教授。建國後,歷任華南醫學院、中山醫學院教授、病理教研室主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對病理形態學造詣較深。1941年提出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在視網膜顆粒層發生的理論,至今被國內外學者所引用。1949年提出華支睪吸蟲寄生是膽管癌發生的基礎。摸清了麻風病病變發生、發展的規律與臨床症狀的關係。合編有《病理學》。

1941年提出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在視網膜顆粒層發生的理論,至今被國內外學者所引用;1949年提出華支睪吸蟲寄生是膽管癌發生的基礎。學術上最主要的成就在於對麻風病進行開拓性的研究,對麻風病的病變發生、發展的規律與臨床症狀的關係、各類型及其亞型的病理組織學改變提出了獨到見解,被國際麻風學界譽為“創造性工作”,為在中國消滅麻風病的事業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主要著作

1 Hu CH, Ch'in KY. Development of lymphocytes and plasma cells in rat's experimental infection with trypanosomiasis. Proc Soc Exp Biol & Med, 1933, 30 : 435.

2 Hu CH, Ch'in KY.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ells in blood and lymphoid organs of normal rats. Proc Soc Exp Biol & Med,1933, 30 : 433.

3 Ch'in KY. Calcified epithelioma of the skin. Am J Path, 1933, 9 (4) :497.

4 Chung HL, Ch'in KY. The histopathology of kala-azar in squirrels. Chin Med J, 1933, 47:1142.

5 秦光煜,雷愛德,王德延.與分支睪吸蟲傳染並見的肝原發性粘液性癌.中華病理學雜誌,1955,1(1):30.

6 秦光煜,劉子君.瘤型及結核型皮膚麻風各臨床肉眼亞型與顯微鏡下組織改變的對照研究.中華皮膚科雜誌,1963,9:211

平反昭雪

他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常委、全國病理學會理事,並任《中華醫學雜誌》(外文版)和《中華病理學雜誌》編輯等。雖社會活動多,但他從不脫離業務。其著作甚豐。早年發表的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組織發生學和出血性胰腺炎病的研究成果,一直被國內外學者所引用;50年代初與胡正詳、劉永教授合著的全國高校教材《病理學》,是用國內資料寫成的一部病理學專著,其中他撰寫的《網織細胞增生症病理研究》一文在醫學界影響深遠。此外,先後發表40多篇論文,對腫瘤、內分泌腺、血液瘤、腦瘤和麻風等病理研究有較深造詣。晚年在中山醫學院工作期間,對麻風病的病理診斷、分類、組織發生等作了深入研究,通過對大量資料的分析,從病變發生、發展與臨床表現對照,提出不少獨特的見解,對廣東省及全國麻風病的防治作出了積極貢獻。秦光煜十分重視教學工作,以治學嚴謹著稱,強調學習病理必須通過實際材料,以屍體解剖、活體組織檢查為基礎。在教學中每講解一種病變,都用大量的具體標本或圖片說明。他指導年輕教師進行病理教學,言傳身教,一絲不苟,為中國培養了一批病理學後

起之秀。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1969年4月被迫害致死,終年67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平反昭雪。

相關評價

秦光煜教授是中國著名的老一輩的病理學家。他治學嚴謹,勤於學習,誨人不倦,培養了大批病理學人才。他科研興趣廣泛,對麻風病理學進行了開拓性研究,成績卓著,為中國病理學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秦光煜教授治學嚴謹,培養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嚴格而又細緻。他給青年教師複查病例,要求事前有充分準備,詳細觀察標本,找好文獻,提出初步診斷意見。複查時,秦教授邊看標本,邊詢問,並作好筆記,聯繫臨床,提出診斷根據,最後才字斟句酌寫出診斷和總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