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專題研究

1985年所著《秦都鹹陽》(15萬字),是研究秦都鹹陽從“興”到“廢”的第一部學術專著。 1994年出版《秦始皇陵研究》(30萬字)一書,是研究秦始皇陵園、陵墓及其附屬設施的歷史、規模和解密的第一部學術專著。 ation

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專門研究秦俑的專題性論著,作者從兵馬俑的坑道、兵馬俑及兵馬俑的著裝等各個方面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介紹

王學理:男,1934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1960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系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任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主任,併兼秦始皇陵兵馬俑、漢鼎湖宮、漢陽陵等考古隊隊長、省文物局高級職稱評審會委員、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現擔當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顧問、中國秦文化研究會顧問、陝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大唐西市博物館顧問。
參加並主持過的大型考古工程有:秦的首都鹹陽、秦始皇陵園與兵馬俑坑、漢鼎湖宮、漢景帝陽陵陵園等遺址的調查與發掘。被譽為創建秦俑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的功臣與奠基人。
出版的學術專著14部、歷史考古讀物3部、大型考古畫冊1部、《陝西考古學文獻目錄》2部,發表學術論文百篇以上。其論著字數,累計約450萬字。
1985年所著《秦都鹹陽》(15萬字),是研究秦都鹹陽從“興”到“廢”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其首先提出秦鹹陽的範圍應包括渭河南北的廣闊地域,是個“有宮城而無廓城”、呈“有中心而無對稱軸線關係的散點布局”的都城。其觀點在1997年出版《鹹陽帝都記》(68萬字)中,又以新的考古資料作了廣博和深入的展開。1994年出版《秦始皇陵研究》(30萬字)一書,是研究秦始皇陵園、陵墓及其附屬設施的歷史、規模和解密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對修陵時間、“驪山徒”的身份、陵園布局與陵墓結構等問題,從科學技術上研究,構築了以後對秦始皇陵園探索的框架;《秦俑專題研究》(72萬字),通過“軍事”、“兵器”、“藝術”和“科技”四個部分計29篇論文,全面研究了秦兵馬俑的構成及其歷史價值。肯定俑坑的屬性是秦始皇陵墓的從葬坑而非“東門禁衛軍”,四個坑取“陳兵”的形式,是由“陣”、“營”、“戰”、“幕”組成以反映軍事生活的主要內容。從此基本上終止了多年來對俑坑屬性的學術爭論。他首先把“秦俑藝術”作歷史的和國內外的比較,真正地找到了它的歷史地位。此書於1998年獲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被評為“是解讀秦俑的佳作”。另外,其《秦陵彩繪銅車馬》(8萬字)和《輕車銳騎帶甲兵》(29.4萬字)兩書,可說是對始皇陵園考古的補充研究與知識的普及化;《漢景帝與陽陵》(15萬字)、《秦都與秦陵》(12萬字)《苦尋秦帝國都城的壯美》(12萬字)和《鹹陽原上的漢帝王陵園》,都是些專題性的綜合或歷史知識性讀物;08年新出版《王學理秦漢考古文選》(約45多萬字),涉及秦漢史、都城、陵墓及社會風俗等問題與評論等。合著有《秦俑一號坑考古發掘報告》(上下冊)、《秦文化》、《秦物質文化史》(53萬字,1995年獲得“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著作鼓勵獎)、《陝西歷史地理沿革? 歷史地理述略》(8萬字)、《陝西古代簡史》(35萬字)、《陝西風物誌》(26萬字)等;寫的歷史考古讀物有《秦陵兵馬俑》、《秦始皇陵與兵馬俑》、《走進世界八大奇蹟》等;編撰的大型文圖畫冊有《中國漢陽陵彩俑》、編導的錄相資料片是《神韻卓然見漢風》。
曾先後到瑞典、挪威、奧地利、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士、美國等國參觀訪問,並作學術交流。
其顯著的工作業績、豐碩的研究成果和艱苦卓絕的精神,已被《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辭典》、《中國當代歷史學者辭典》、《中國專家學者辭典》、《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志》、《陝西文化人》(4)、《蒲城縣誌》、《中國人物誌》、《世界名人錄》、《世界科技名人錄》、《世界華人傑出專家名典》(第一卷)、《中外名師錄》、英國劍橋《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23)等多種辭書和志書收載,入《全球華人專家名人遠程交流協作網》、國際網際網路——“東方名人網”、“世界華人專家網”。在中央電視台(CCTV-10)“百家講壇”作秦始皇陵節目、在“大家”欄目講述秦都鹹陽、漢陽陵與秦兵馬俑的“考古奇緣”。
還作為210集電視系列片《中國皇帝》的文史總監,至1997年底已製作完成秦漢三國計32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