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立儲制度

秘密立儲制度

在反映清王朝歷史的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皇帝駕崩後,眾大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先皇所書遺旨:“皇×子著立為皇太子。”於是新的皇帝誕生。這便是秘密立儲制度。清朝皇帝的傳位制度與歷代不同,既不一定傳位給長子,也不預立太子,而是實行一種秘密的立儲制度。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在清朝,秘密立儲制只不過是皇位傳位制度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全部,清朝十二個皇帝中,採用秘密立儲方法選定的皇帝只有四位: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其餘八個皇帝是通過其他繼承方法登上皇位的。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將清朝某個時期實行的傳位制度視為整個清王朝的傳位制度。

古代立儲制度

從周朝開始,中國的皇位(王位)繼承,乃至民間的代際繼承,都是嫡長子繼承制。根據《春秋公羊傳》的表述,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所謂“嫡子”,就是正妻(皇后、王后)所生之子,而庶子就是正妻之外的妾(妃嬪、侍婢)所生之子。繼承的順序,先看嫡庶,再看長幼,嫡子中年齡最長者為第一繼承人;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輪到庶子們,庶子的繼承順序根據其生母的地位高低排列。這種順序,實際上是“子以母貴”,兒子的繼承順序依賴於母親的地位,而兄弟之間的長幼只在同一母親或同一等級的不同母親下才起作用。

嫡長子皇位繼承,有兩個原則,一是嫡長子優先,二是公開立儲。這個制度,將皇子之外的人排除在了繼承範圍之內,基本杜絕了來自其他血緣關係的競爭。但是,皇子之間的競爭烈度並未能消減。雖然很少有人挑戰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但是,“嫡長子”畢竟仍然是相對的,通過改動排隊人的數量,完全可以造成“後來居上”,而“插隊加塞”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將排在前面的候選人從政治上打倒,甚至從肉體上予以消滅。

面對最高權力的巨大誘惑,朝堂之上的大臣朋黨,後宮之中的妃嬪宦官外戚等,各有山頭,各有所擁戴的皇子,各種利益集團自然便展開了博弈甚至廝殺,步步驚心。縱觀二十四史,圍繞接班人而展開的爭鬥,幾乎是所有宮廷悲劇及大多數朝堂悲劇的源頭,歷代政權都因此而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圍繞“國本”的爭鬥恰恰成為“國本”被放血的巨大傷口。

而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也因為權力的分享,而變得詭異起來。

三皇五帝和夏商的立儲制度。自從周公制禮之後,就確定了立儲的基本原則:嫡長子繼承制。天子的嫡長子,就是王后或者皇后生的兒子中最年長的那個。如果王后或者皇后沒有生兒子,那就選擇庶長子,也就是其他妃嬪乃至宮女們生的兒子中最大的那個。叫“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個辦法的好處就是操作簡單,免得大家爭來爭去搞得兄弟們不和諧。但是也有壞處,就是不辨賢愚長幼。明明嫡長子還是個小孩子,沒有辦法治理天下,而其他兒子已經很大了,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也要選小孩子,這就容易造成大臣擅權或者外戚專政,比如東漢。明明嫡長子是個白痴,而其他兒子有賢明的,也要選白痴,也容易造成政局動盪。

比如晉武帝司馬炎的嫡長子司馬衷是個白痴,另一個兒子齊王司馬攸精明強幹,晉武帝也對司馬衷不太滿意,比較傾向於司馬攸,但是礙於制度,最後還是選了司馬衷當太子,就是後來的晉惠帝。白痴當皇帝,沒辦法治國,權柄自然旁落。所以,前有外戚楊駿專權,後有皇后賈南風奪權,雙方鬥來鬥去,引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晉惠帝也被毒死。司馬王朝的宗室內耗,極大削弱了國力,導致少數民族紛紛反叛,最後西晉也被滅掉。可謂教訓深刻。

但是制度是由人來執行的,制度雖好,但是人嘛,總想自己當皇帝。所以這個制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對皇位的爭奪,皇帝的兄弟子侄為了這個而手足相殘的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有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明成祖靖難之役。

這個制度跌跌撞撞地實行了兩千多年,到了清朝。本來清朝前期,由於受滿洲舊俗影響,所謂“嫡庶”觀念還沒有形成。因此,清朝(包括後金)前三代皇帝生前均未明確指定太子,比如清太宗皇太極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庶長子,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清聖祖康熙帝玄燁都不是因為嫡長子身份而當的皇帝。

雍正創立

清朝建立以來,在皇位傳承上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前朝的經驗固然可以借鑑,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嫡長制雖可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太子制則容易引起皇室內部傾軋,骨肉相殘。因此,怎樣立儲、怎樣傳位,也是皇帝深感傷腦筋的一件事情。清初是其建立政權、平定叛亂、恢復經濟、鞏固統治的關鍵時期,但皇權鬥爭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即使像康熙這樣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弄得心力交瘁。於是,雍正帝即位後,吸取了歷代圍繞預立太子發生的皇子、后妃之間為爭儲位明爭暗鬥、傾軋不休、骨肉相殘、造成混亂的教訓,以及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從此,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儲,直到自己駕崩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體方法是: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布由誰繼位。雍正就是用這種新的制度選立了乾隆皇帝。

終結

乾隆也曾兩次用秘密立儲的方法立儲。一次是他剛繼位不久,選立皇次子永璉為儲君,沒想到永璉三歲就死了;第二次是1773年,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嘉慶繼位後因君主名諱改名為顒琰)。以後的嘉慶、道光也均以此法立儲。到了鹹豐時,一方面因國事紛擾,另一方面鹹豐僅有一子,所以無須秘密立儲。同治、光緒均無子嗣,不需要立儲,秘密立儲制度遂告終結。

儀式

無論是通過秘密立儲還是通過其他方法繼承皇位,都有一個“金鳳頒詔”的儀式。即先由禮部鴻臚寺官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詔書(聖旨),蓋上御寶,把詔書敬放在雲盤內,捧出太和門,出午門,置於黃輿內,然後鼓樂高奏,禮儀隆重,由禮部官員送上天安門。天安門的城樓大殿前正中設立宣詔台,由宣詔官宣讀詔書,文武百官按等級依次排列於金水橋南,面北而跪恭聽。宣詔畢,遂將皇帝詔書放在一隻木雕金鳳的嘴裡,再用黃絨繩從上徐徐降下,城樓下的禮部官員跪接詔書,再用黃紙謄寫,分送各地,宣示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