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或存在流經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現象。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碳酸鹽類岩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於水中。經過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了以地表岩層千溝萬壑為標誌的地表特徵。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相關詞條
喀斯特作用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喀斯特作用
英文名稱:
karstprocess
其他名稱:岩溶作用
定義: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硫酸鹽岩、石膏、鹵素
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
岩等)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以流水沖蝕、潛蝕和機械崩塌作用為次的地質過程。
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地學(二級學科)
簡介編輯
喀斯特作用(Kasitezuoyong)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區,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
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
學過程(溶解與沉澱)和物理過程(流水的侵蝕和沉積、重力崩塌和堆積)的共同作用下,對可溶性岩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稱為喀斯特作用(在中國又稱岩溶作用)。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解作用是化學過程的主要方面,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鹽、石膏和岩鹽,但是分布面積最廣的是碳酸鹽,只有在碳酸鹽地層中才能發育宏偉壯觀的喀斯特地貌。純水對碳酸鹽的溶解作用是很微弱的,只有當水中含有CO2時,碳酸鹽的溶解度才能增大。其化學過程是:雨水中的CO2或土壤中的CO2與水作用形成碳酸,即
中。總的化學反應式如下:上式隨CO2含量變化而發生正、逆反應,CO2增多CaCO3溶解增強,CO2減少到一定量,水對CaCO3溶解停止,CO2再減少,則水中溶解的CaCO3再重新沉澱。石灰岩被含有CO2的水溶蝕並帶走,這就造成了石灰岩分布區地上地下的侵蝕和破壞作用。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又可能因水中CO2含量減少,而使水中的CaCO3發生沉積,這就是喀斯特作用的本質。
影響因素
1、岩性
(1)岩石的可溶性是岩溶地貌發育的一個必要條件。在自然界,可溶性岩石有三大類:碳酸鹽岩(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等)、硫酸鹽岩(石膏、芒硝等)及鹵鹽岩(石岩、鉀鹽等)。
(2)岩石的結構影響其孔隙度以及礦化顆粒與水的接觸表面積。碳酸鹽岩礦物顆粒越小,其與碳酸水流接觸面積越大,岩石的相對溶解速度越快,有利於岩溶作用的進行。灰岩的孔隙度對岩溶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是孔隙度越大,越有利岩溶的發育。
(3)岩石的透水性強弱影響到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在岩石中的含水性及流動情況。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不僅使岩石含地下水豐富,而且地下水也易於流動和交換,使其與岩石發生充分的化學作用,不斷地溶蝕岩石,從而促進岩溶作用的進行。
2、地下水性質
(1)水的溶蝕性主要取決於地下水的溫度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地下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就能產生更多的重碳酸根,它與岩石中的鈣離子結合成溶解度較大的碳酸氫鈣,水溶性越高,越能促進岩溶的發育。但是,溫度越高,二氧化碳的逸出量增多,則不利於岩溶作用的進行。
(2)水的流動性影響地下水的更新過程和水中溶解碳酸鈣的飽和度,從而影響到地下水的溶蝕能力。
3、構造
岩溶作用與地質構造關係密切,很多典型的岩溶區均受構造的控制,這是因為構造的發育不僅使岩石破碎,增加了岩石與地下水接觸的表面積,而且構造帶常是地下水良好的滲透帶。因此沿構造帶岩溶常比較發育。影響岩溶發育的構造因素有斷裂和褶皺。、4、氣候
我國南部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為流水的下滲作用提供持續的時問補給,並且隨著大氣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使岩溶作用長期的持續下去。
現代喀斯特是在燕山運動以後發展起來的。在古新世時,華南地區潮濕多雨,峰林開始發育;華北則為亞熱帶氣候,則以緩丘一窪地地貌為主。但當時長江南北卻為荒漠地帶,是喀斯特發育很弱的地區。漸新世時,中國季風氣候形成,奠定了現今喀斯特地帶性的基礎,華南保持了濕熱氣候,華中變得濕潤,喀斯特發育轉向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隨之迅速發育,類型複雜多樣。
現今可見峰林的北界小是在現代氣候條件卜形成的。中國東部氣溫和雨量雖是向北漸變,但喀斯特地帶性的差異卻非常明顯。這是因為受冰期與問冰期氣候的影響,問冰期時中國的氣溫和雨量都較高,有利於喀斯特發育。而冰期時寒冷少雨,強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發育,但越往熱帶其影響越小。在熱帶峰林區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斷續發育的條件,而從華中向東北則影響越來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強度向北迅速降低,使類型發生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