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美國
出品:2003年
片長:120Min
導演:麥可·摩爾
導演介紹: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又譯麥可·穆爾。美國著名激進作家,製片人和選舉人,同時也一直是美國頗具爭議的電影人,以政治觀點偏激,反抗主流,犀利幽默和特立獨行而聞名。一個偶然的機會麥可·摩爾接觸了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他立刻意識到如果用了紀錄片的形式來反映自己一直關心的政治問題將更加有震撼力。隨後他開始四處舉債拍攝自己創作的紀錄片。
1989年他拍攝的第一部以反映美國大型公司職工下崗問題的紀錄片《羅傑和我》(《Roger & Me》)一片雖曾一度惹起頗大爭議,受到奧斯卡排擠,但卻大獲成功,為穆爾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2002年,國際紀錄片協會進行了史上最佳紀錄片的評選,已經參加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評選的《科倫拜恩的保齡》(Bowling for Columbine)被評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紀錄片,影片全景式地展現了美國人的“槍文化”,探討了在這個國度暴力泛濫的根源,它能夠占據首位恐怕和其應景性不無關係。《羅傑和我》(Roger & Me)位居第三。
其新作《華氏9/11》,榮獲第5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和一般紀錄片製作人不一樣的是,摩爾即使在面對最嚴重的問題時,也不會放棄一種頑皮的態度,或許有些放肆,他的作品總有嬉戲耍鬧的感覺,雖然到最後他不會讓觀眾覺得可以一笑了之,但他的紀錄片確實富有相當的娛樂性。
影片介紹:《哥倫拜恩的保齡球》(Bowling for Columbine)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摩爾稱他的作品是“對從科倫拜恩高中案到後911時代的美國文化中潛生的恐懼一次詼諧審視”,並保證影片在電影節上的放映將是“一個非常刺激的時刻”。
通過把對俄克拉荷馬爆炸案和科倫拜恩高中屠殺案中涉及的有關人員的採訪片段與新聞報導,演講,以及一個16歲男孩買走一家商店中所有彈藥的等等種種和流血暴力事件有關的片段交織剪輯在一起,摩爾顯示了恐懼已經深深地紮根於美國人的精神中,美國社會比其他任何社會,更極端地在它的文化中孕育著一種強烈的妄想症。而主流媒體,尤其是實行煽情主義策略的電視新聞報導是罪魁禍首,它們使恐懼和暴力之間構成了無法打破的循環。
這部紀錄片帶來的深深的困擾感,並不是對於槍枝控制不力的簡單指責,通過嚴肅而風趣的提問以及對素材精心的利用,他站在文化的高度對這一問題做出了反思。實際上在影片中,沒有簡單的答案可尋,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答案,只有一系列令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