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背景
《科學針灸治療學》原為曾氏在香港主辦科學針灸醫學院時的講義。
流傳版本
《科學針灸治療學》初版1940年於香港出版。香港淪陷後曾氏避戰火於重慶,將其增訂再版,是為重慶版,出版於1944年。1986年台灣據重慶版影印出版了此書。
作者簡介
曾天治(1902~1948),廣東五華人,民國時期嶺南針灸醫家。少時畢業於教會主辦的樂育中學,後入讀李明朗神道學校肄業。後任外國人教師、國小教員、日報編輯、教會幹事,主編教會月報周刊長達六七年,繼而任教於佛山華英女子中學。期間長子、次子、母親先後染病不治去世,自己多年痔患不愈。困厄如此,曾天治自謂:“感疾病重重壓迫……又以現代醫藥如此低能,治療如此緩慢,常欲研究超常的療法,快捷的醫術,以拯救眾生,挽救垂危”。適逢友人介紹針灸療法,聞江陰名醫承淡安先生舉辦中國針灸學研究社,遂辭去教員一職,遠赴江浙,受業於著名針灸大家承淡安、張俊義、繆召予等,並於1933年加入無錫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同年年底曾氏學成歸穗,開始自己針灸治病之路,屢起沉疴,聲聞粵港。當時嶺南針灸人才稀缺,針灸一科未受重視,師資尤其缺乏。曾天治原是教師出身,對教學駕輕就熟,先後被聘為廣東光漢中醫學校、漢興國醫學校針灸科教員,光漢中醫院針灸科醫生。曾氏先是在廣州萬福路開設法天針灸治療所,其後又在康泰路設立科學針灸治療講習所教授針灸醫術。民國時期雖醫刊林立,但一般報刊對針灸的報導較少。1934年起,曾氏為國內中醫雜誌撰寫文章,分別發表於《針灸雜誌》、《復興中醫》、《醫藥評論》、《明日醫藥》、《光華醫藥》、《國醫公報》、《診療醫報》、《廣東醫藥旬刊》、《北平醫刊》等雜誌,由於從事過編輯工作,文筆流暢,故其文章頗受矚目。
1938年廣州淪陷,曾氏遂移居香港,在香港大道中開診,創辦科學針灸醫學院授徒,為香港培養了大批學員。居港期間,曾氏與同是承門弟子的盧覺愚多有交流,集資創辦基督教日報《大光日報》,並在副刊上每月撰文兩期“針灸醫刊”,宣揚針灸醫術。1941年香港淪陷後,曾氏由龍川老隆輾轉桂林、貴陽、昆明,而轉入重慶。在重慶一邊行醫濟世,一邊授徒傳道。
抗戰勝利後,曾氏移居上海,1947年再遷往蘇州。是年夏季曾舉辦針灸暑期講習班,以《科學針灸治療學》為教材,聞風前來聽課者濟濟有眾。其時楊醫亞、馬繼興等人在北平設辦中國針灸研究所,出版《中國針灸學》季刊,聘曾氏為編輯委員。1948年春天,曾氏突患肺炎兼有積水,在蘇州寓所不治去世,享年46歲。
曾氏在其針灸生涯中,精勤不輟,臨證濟世活人,設帳授徒,弘揚針術。在粵港兩地行醫教學,屢起沉疴,門生弟子眾多;著書立說,倡科學針灸,十年間,計編著有《針灸治療實驗錄》、《曾天治針灸治驗百零八種》、《實用針灸醫學》、《針灸學》、《針灸醫學大綱》和《科學針灸治療學》等書。尤其《科學針灸治療學》一書,成書於曾氏學術思想成熟時期,“以科學為經,以經驗為緯”,參西說而取中用,臨證重辨病,選穴分主次,簡化紛繁複雜手法,務求治必有驗,既宜於教學,又貼近臨床,故是書在民國時期眾多針灸書籍中,得諸學員及中西醫學者稱讚;1949年後,仍為不少習針灸者所喜愛。曾天治是澄江針灸學派在嶺南地區的主要傳播者,其又以師出承門為榮。
內容簡介
《科學針灸治療學》既是曾氏教學時的教材,也是其10年間長期臨床的經驗總結。對針灸理、法、方、穴、術的認識和思考,均建立在自己的臨床基礎上,對針灸施行每個步驟細節考慮得極其細緻,用必效驗。主要學術觀點包括:
一、針灸成功須三明
明辨病。曾氏認為欲先治病,辨病為先。學醫者須研究解剖,明其病灶,熟習生理病理,學會診斷疾病和鑑別診斷,臨證方可準確辨病識症,不致誤人性命。並認為舊式針灸書,多隻列出症候一二,寫出套用經穴而已,對於此基礎學問,多忽略之,使得後學無所適從。曾氏系統研究西醫書籍後認為,西醫分科分系,條分縷析,說理明了,醫者容易明白,對患者的解釋亦可取得病家信任,以堅持治療。
明經穴。經穴者,針灸之處所也,猶如中藥之於方脈。取穴正確,選穴得當,是針灸治療疾病取效的基礎。曾氏認為,經穴位置正確與否,標準有四:一是經穴多在骨之上下旁側,或兩骨相接之關節部,凹陷中,甚少在骨之上,脈管之中,全無在大筋之上;二是大部分經穴以押手試之,病者必覺酸麻;三是在針入經穴正確,必覺酸麻如觸電般,通上達下;四是取穴正確,其效立見,或慢慢見,倘針後全無感應者,則所取之經穴或有誤也。明此者,學者遵循可以收治效也。
明針術。清·李守先言:“針灸之難,不在穴耳,在手法耳”。曾氏重視針刺手法研究,認為針術能收效,全在醫者之針,針對患者經穴內之神經,其刺擊力又恰到好處,無太過與不及,能使患者之神經起反應,達到興奮、制止、誘導等作用,則能收全效。
二、編纂經穴,去蕪存菁
曾氏在長期臨床中發現,經穴雖有三百多,實際常用者並不多,故對臨床常用穴位加以整理,僅一百餘個。為免一隅之說,又與時人治驗常用穴相參,發現相差不大,於是在編纂經穴學時,乃去蕪存菁,取經穴162個,奇穴18個,存其所用。
常用經穴,按位置、解剖、主治、療法共4項編寫。由於曾氏尤重解剖,故穴位解剖一項,甚為詳細。如合谷解剖位置“在第一掌骨第二掌骨之間中央部,長伸拇指筋與總指伸筋之腱膜間,循橈骨動脈,分布橈神經”,使習醫者,解剖明則經穴明。據筆者對比,曾氏書中穴位“解剖”內容基本錄自《高等針灸學講義》經穴解剖內容。主治一項,以中西病名並用。曾氏在每穴下不厭其詳地指出各穴最佳取穴體位,施術後各穴應具有的反應,或局部酸麻,或傳導至某病灶,使初學者取穴,有案可參。
三、精簡手法,注重實用
曾氏認為傳統補瀉手法,玄妙不可領會,加之以往學習針灸,多於師徒間私相授受,外人難窺一見。曾氏把針刺效果,歸納為興奮、制止、誘導3種作用。對針刺手法,注重其實用性和可行性,參《高等針灸學講義》,結合自己臨證經驗,取單刺、旋捻、雀啄、皮針、置針、細振和亂刺7種,認為上述7種技術,足以發揮針之刺擊力,達到興奮、制止、誘導3種目的。強調刺針入穴,必得酸麻感為度。
曾氏結合自己經驗,一方面將初學者常遇問題一一加以詳述,如針之大小、針之選擇、針之保存、針之長短等;另一方面,又著眼臨床實際,對押手使用、運針不痛法、針在穴內之久暫、針刺之深淺、刺激力之強弱等給予指導性解答,或取他人之說,或述己之驗,以助研習者按照施行,即可取效。
四、重視灸法,針灸並施
受承淡安倡導灸法影響,曾氏在臨證中亦重視灸法運用。在總論中單設一章“灸治總講”論述灸法和自己體會。曾氏認為艾絨質量優劣,對治效影響甚大,以端午前採集,聞之芳香,白淨無莖者為上。對灸法套用,則以隔姜灸和直接灸最為常用,普通病症,以箸頭大艾灶隔姜灸則可獲效;救急重症,則以米粒大艾炷直接灸功力最宏。艾炷大小、壯數少等,須根據患者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等決定,不可同一。
對臨床一些疾病,曾氏很多時候針灸並施,常獲良效。如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先針合谷、風池,其後隔姜灸通天、上星兩穴,如患者不感疲倦,再刺迎香穴;次日依法施治,若疾患頑固者則風池風門亦灸治。又如治療胃下垂,以雀啄術針內關、足三里,繼針中脘、建里、天樞,針後上三穴加灸,務使灸感強烈,血行旺盛而收縮腹肌。曾氏針灸並用,施術有序,故常能起沉疴,除痼疾。
影響評價
《科學針灸治療學》出版後廣為流傳,備受學者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