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練聲》簡介
《科學練聲》一書,作者:甄立夫 200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05年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第二版(修訂版),第三版(珍藏版)即將面世。
本書系作者在北京大學的演講稿。其內容系統、完整,由淺入深,通俗而深刻,凝聚了作者在發聲學領域的全部研究成果。作者把發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包括歌唱、朗誦、播音、節目主持、演講、配音、解說及日常口語等人類嗓音表達的內在科學機制、表現力與感染力的由來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同時,從發聲學的角度,闡述了系統的藝術原理和美學原理,揭示了藝術的本質及其人類審美的根源。尤其是作者以“表達”為宗旨,以練聲方法的“可操作性”為基點,對傳統沿襲的發聲學理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很多實質性的問題。整理成書時,作者十分強調內容展開的邏輯性及其整體上的系統性。由此,作者建議讀者:閱讀此書時一定要耐住性子,從頭至尾循序漸進地進行,以求得一個發聲學知識上的完整性,從而經歷一次完整系統的發聲學訓練。
作者簡介
甄立夫 中國演講與口才協會理事,男高音、朗誦藝術家、演講家、發聲學專家。
1964年出生於黑龍江省雞西市,祖籍山東濟南。1984年畢業於濟南鐵道學院,曾任哈爾濱鐵路局技術員、工程師,1986年至199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和歷史系,1991-1992年間從事過短暫的印刷、出國人員培訓和廣告業務,1992年10月受聘於中科院,任百靈音像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1993年入中國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和鋼琴,1995年底辭去音像公司的職務,將“說”與“唱”統一起來,開始專門從事發聲學的理論研究和教學至今。
《科學練聲》目錄
導引
序言
第一講 一點必要的聲學常識
一 聲音
二 聲音的高低與強弱
三 人的聽覺域限
四 聲音的構成
第二講 人的嗓音
一 人體的發聲器官
二 共鳴腔的開發和利用
三 人體共鳴腔的特點
第三講 嗓音的分類
一 言語聲
二 歌唱聲
三 自然聲
第四講 人生來就會發聲
第五講 表達
第六講 科學練聲概述
一 練聲的科學依據
二 嗓音的審美功能
三 嗓音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第七講 發聲心理學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心靈的定位
三 感受力與感受
四 感受力的開發與培養
五 心靈定位的意義
六 心靈的深度感受與廣度感受
七 心靈的時間感受與空間感受
八 心靈的運動感受
九 心靈的色彩感受
十 心靈的通感
十一 心靈的嗅覺與味覺感受
十二 心靈的空間
十三 心扉的狀態
十四 正確的呼吸狀態
十五 內聽覺與外聽覺
十六 多維記憶系統
十七 心靈生活
十八 心靈的審美職能
十九 心靈與腦的關係
第八講 嗓音的審美
一 真實 自然 生動
二 舒展
三 藝術之為藝術的信息
四 響亮 飽滿 圓潤
五 秩序 平衡 協調
六 完美
七 風格
八 三大審美邏輯
九 感覺的審美
第九講 基礎練聲
一 正確的呼吸方法
二 傳統的呼吸方法
三 正確的發聲狀態
四 音域的開發
五 氣息支點
六 共鳴腔的運用
七 哼鼻音的方法
八 吊嗓子
九 口齒磨鍊
第十講 不同層次內涵的表達
一 聲母的表達
二 韻母的表達
三 聲調的表達
四 標準字音的表達
五 字義詞義的表達
六 語意的表達
七 藝術表達
第十一講 朗誦
一 朗讀與朗誦
二 朗誦的形式分類
⑴ 自語式朗誦
⑵ 歌詠式朗誦
⑶ 表演式朗誦
⑷ 播音式朗誦
三 朗誦與語意表達
四 自我表達的兩種真實性
第十二講 歌唱
一 說是唱的基礎
二 打哈欠的方法
三 真聲與假聲
四 用內聽覺歌唱
五歌唱的專業練聲
六三種歌唱方法的用聲特點
七 獨唱與合唱的用聲特點
結束語——關於嗓音的保護
第二版序
從影視表演到現實生活,從高雅的藝術形式到日常口語、教師授課、領導講話、律師辯護及至政治談判、商業行銷,無一能離得開嗓音的表達。隨著人們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嗓音表達的魅力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毋庸置疑,諸如歌唱、朗誦、播音、主持、演講、解說、配音等嗓音表現藝術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備受人們推崇青睞的熱門職業和素質技能。
雖然人人都能夠發聲,但是如何能夠使自己的嗓音表達賦有魅力,如何在現有的狀態下進一步提高自身嗓音表達的表現力、感染力,卻一直是頗具神秘色彩的話題。
人們密切關注的嗓音表達,從總體上來說可以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說”;一類是“唱”。“說”、“唱”同源,用的是同一個“嗓子”,而將“說”與“唱”綜合起來加以研究的理論著述卻幾乎沒有。人們每天都在“說”、“唱”,雖然賦有魅力的說、唱人才不乏其人,然而時至今日人類對於自身嗓音表達的內在機制的科學認識,不能不說仍舊是一個空白。傳統認為“科學的”發聲學理論不過是機械地借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企圖從人體解剖學的角度以生理學為基礎建立發聲學的理論根基。這種理論雖貌似“科學”,但其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沒有“可操作性”,對於人們的嗓音表達實踐沒有什麼切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人類無法理性地直接支配自己的生理機制——僅就這一點來說,就存在著一個如何給“行為理論的科學性”定位的問題(這其中蘊涵著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本質差異)。
《科學練聲》一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作者以發聲方法的“可操作性”為研究的出發點,不但將“說”和“唱”高度融合統一起來、系統闡明了人類嗓音表達的內在科學機制,而且從發聲學的角度概括出系統的藝術原理和美學原理、揭示出藝術的本質及其人類審美的根源,從而使發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更加完善。尤其是作者對於嗓音的表現力與感染力的探討,更把嗓音表達的訓練提升到一個全面完善自我、修養自我的高度。現代社會提倡素質教育,然而究竟什麼是素質?一個人的素質除了文化程度外還包括那些要素?為什麼藝術訓練能夠提高人們的素質?對於這些傳統理論說不清的問題,作者在探討嗓音表達機制的同時都給予了系統的解答。
《科學練聲》一書,雖然語言通俗易懂,但其中所蘊涵的思想的豐富性、深刻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不但提出了一個頗有意義的“狀態”理論,聲言“一個人的嗓音永遠是其發聲時刻的實際生命狀態的反映”,而且為了解決發聲學的根本問題,史無前例地給人類的“心靈”定了位,僅這一項研究成果,就將波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自以為《科學練聲》一書不但是一本高度專業的發聲學理論書,而且還是自己的一個思想綱要,將這些思想抽繹出來加以展開,就是作者的第二部學術專著——《心靈學的原理》。
《科學練聲》一書第一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3年10月正式出版發行,由於出版方造成了大量編輯刪改錯誤,一年後作者與其終止了出版契約。本書是《科學練聲》的第二版,作者將第一版造成的錯誤刪改全部進行了恢復,通篇內容作了進一步補充,語言也作了進一步潤色,並在每講的後面添加了起著重點提示作用的複習題。為了便於讀者事先了解和深入理解此書,特添加了本篇自序和開篇導引。
本版的順利問世,應特別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原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影視部編輯杜立華老師的大力支持和全體編審人員的辛勤工作。
《科學練聲》一書自1996年動筆一直是在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首任院長、博士生導師張頌教授的鼓勵和支持下完成的,期間也曾多次打擾了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著名民族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作者藉此再版之機向二位發聲學前輩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藉此也向我的幾位音樂入門導師:中國音樂學院的周強老師(聲樂)、榮世傑老師(聲樂)、胡建華老師(聲樂)、薛瑾老師(作曲)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作者的能力所限,不到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
——2005年3月作者於北京大學承澤園寓所
科學練聲涉及的三個方面
從嗓音的審美功能上來說,科學練聲基本上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⑴嗓音的品質訓練
我們的嗓音,畢竟是聲音的一種存在形式。然而,無論什麼聲音——是敲木頭聲、敲石頭聲,還是敲擊鍋碗瓢盆的聲音,只要人們將其作為審美的對象來欣賞,則對其聲音的品質就要有一定的審美要求,並不是什麼樣的聲音都喜歡聽。對人的嗓音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審美上的要求,人們怎樣發聲都一樣,只要別人聽得懂就行。一旦有了審美要求,情況就不同了,人們不但要求聽得懂,而且還要求聲音悅耳動聽,有磁性魅力。
人們對於聲音品質上的審美要求,主要是:響亮、飽滿、圓潤。人們不喜歡聽相反效果的聲音。為滿足人們對聲音品質上的審美要求而進行的練聲過程,稱為基礎練聲。基礎練聲,沒有具體的表達內容,其開發的是一個人的嗓音品質的生理潛力。無論是金嗓子、銅嗓子,還是鐵嗓子、木頭嗓子,每個人的嗓音都有自己的品質特色,基礎練聲的宗旨就是要把自身嗓音潛力上的最佳品質開發出來。這也正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所謂“練嗓子”所指的內容。
當然,其中必然要涉及到諸如:音域的開發、共鳴腔的運用、氣息的開發、正確的呼吸方法和發聲狀態等訓練內容。我們把它們也一同歸為基礎練聲範疇,因為它們更是基礎中的基礎。
⑵語音的品質訓練
人的嗓音表達,無論說,還是唱,都離不開語音符號語言的運用。
不同的語種有不同的語音系統,只有嚴格掌握了相同語音系統的人們之間才能進行有效的言語交流。因此,對於語音符號語言的運用,首先要求發音要準確。除此之外,還要有口齒清晰、伶俐的審美要求。口齒清晰,是指連續發音時,音節完整,互不粘連;伶俐,是指拗口的音節連續進行時,口齒反應敏捷,不結巴。為滿足人們對語音品質上的審美要求而進行的練聲過程,稱為口齒磨鍊。口齒磨鍊,其中包括:唇、齒、舌的力度和靈活性訓練;聲母、韻母、聲調、拼音的訓練;拗口和繞口訓練等。如果一個人因為自己國語說得不好而練聲,指的就是這部分內容。
⑶感受的表達訓練
心靈感受是聲音的魂靈。一個人的嗓音之所以有魅力,並不在於其聲音的高低大小強弱等外在形式,而是因為它能給人以感受。這個感受信息是不用翻譯的,任何人都能夠從表達者的嗓音中直接獲取它。
一個人要想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自己首先就要有什麼感受。
有了感受,怎樣把這個自我的感受信息原本準確地外化出來傳遞給別人呢?需要的就是我們上一講所探討的“表達”的能力。
這個渴望交流的內在感受信息,就是表達的一個具體內涵。我們只有通過準確的吸氣過程才能把它完整地外化出來傳與客群。
因為有了感受,人們才渴望交流。因此說,感受是表達的動因和前提。在感受的交流上,人們追求真實、自然、生動的審美效果。為了滿足人們對於感受交流上的審美要求而進行的練聲過程,就是嗓音表達能力的訓練。嗓音表達能力的培養過程,實則就是嗓音自然語言能力這一生理本能有效開發運用的過程,同時也是表現力感染力的源泉。
人的嗓音,總括起來就具有這三個方面的審美功能。從這三個方面出發,檢查自己在各個方面的現實狀況,所處的程度。在採用具體的練聲手段進行訓練時,一定要清楚自己所練的是這三個方面的哪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練聲過程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地進行。三個方面都到位了,就達到了科學練聲的理想境界。
然而,這裡仍需強調指出的是:第三個方面的訓練才是科學練聲的核心。前兩個方面的訓練,必須圍繞著第三個方面來進行——即必須通過表達的心理情節,只有同時滿足於真實、自然、生動的審美要求時才是科學正確的。
只著眼於第一方面的訓練,練出來的是毫無意義的“腔調”;只著眼於第二方面的訓練,只是在學習標準國語語音,這方面機器人會比人的發音更標準。
由此可見,前兩項訓練所開發的只是表達的工具,而第三項所培養的是表達者的語言藝術修養和表達的素質。一個人所積累的生活感受的豐富性,可堪稱為修養;其善於表達的能力,則堪稱為表達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