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

科學傳播是從科學哲學和科學史領域之中新興的一個學術領域,它與傳統科普和傳播學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代中國的科學傳播有三個名稱:科普、科技傳播、科學傳播,分別代表科學傳播的三個群體和三種模式。由中國科協所主導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統,擁有國家主義、功利主義、科學主義三重特徵,近20年來有邊緣化趨勢。科技傳播的研究者主要是傳播學家,主要關注傳播手段和傳播效率,與科普理念沒有衝突。科學傳播的倡導者主要是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挑戰傳統科普的三大意識形態。以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為標誌,形成了中國科學傳播的批判學派。三種模式仍然處在劇烈的互動和融合過程之中。

含義理解

在《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08)》的首發式上,來自我國科學傳播界的學者以及科技決策部門領導,給出各自對目前“科學傳播”的理解。

1. 潘教峰 中國科學院規劃戰略局局長

科學傳播主要是以公眾理解科學的理念為核心,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傳播渠道和手段,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學知識水平、技術技能和科學素養,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2. 曾國屏 清華大學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中曾指出把知識的生產、傳播和利用看成是同等重要的。把傳播概念的理解大大擴大了,把它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出來。

3. 雷綺虹(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

從科技傳播的角度來講,科普或是科學傳播至少應該包括三方面。一是學術界的學術交流,實際上它也是一種科技傳播。二是國際上常說的公眾科技傳播的概念。三是產業技術轉移方面的科技轉播,這個作用也確實是非常大的。

4. 吳國盛 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主任)

科學傳播、科技傳播和科學普及3個詞沒有那么大的區別,是歷史原因帶來的不同的習慣叫法。以科技新聞為代表的團體,從“新聞”升級到“傳播”,所以出現了科技傳播;有人喜歡叫科普。還有一類是科學傳播交流,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存有微妙的差別。這三撥人,應該和而不同,加強合作,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研究路線,不同的風格,要相互協作。

學術機構

目前,我國主要的科學傳播學術機構有:

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成立於2001年,是北京大學的虛體研究機構,致力於科學傳播的一階和二階研究,密切聯繫科學共同體與公眾,推動中國的科學普及事業。中心主任:吳國盛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成立於2012年3月,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屬的二級單位,前身系成立於199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國內高校中第一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其目標是建立起國際知名的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研究機構,正在科學傳播與普及、科學文化等領域與政府、傳媒及出版社等部門密切合作,創建科學文化與科普人才培養基地。研究院院長:江曉原教授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是中科院的直屬研究中心,是為國家科學傳播巨觀管理部門提供相關決策諮詢,為國家和中科院科學傳播工作提供服務和套用示範,為推進科學傳播學的學科建設提供重要平台而成立的非法人研究單位。中心聚焦研究重點,積極接受中科院委託任務,並積極承擔國家與地方任務,致力於引領科學傳播的套用研究、套用示範和組織服務工作。中心主任:田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