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唐代劉禹錫賦作]

《秋聲賦》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篇賦。此賦首段寫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遷謫之後帶來的人生體驗;次段集中描寫秋天景色,展開聯想,擴大境界,結合歷史人物典故,使主題意義顯得更加深遠;末段顯示出作者不願屈服於邪惡黑暗力量的信念。全賦通過採取鋪墊烘托、正反對比的手法,以一組鮮明的對比形象生動地突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老當益壯的情懷。

作品原文

秋聲賦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潛命侶以啁啾。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韻,梧楸聖脫。驚綺疏之曉吹,墜碧砌之涼月。念塞外之徵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鳴兮機杼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杵續兮何冷冷,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合自然之宮徵,動終歲之別離。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則有安石風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感陰蟲之鳴軒,嘆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麼么。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於秋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相國中山公:即李德裕。

2.屬(zhǔ):請人唱和。天官:指吏部,主選授之事。太常伯:龍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書為太常伯,這裡指王起。

3.得時行道:逢時易達,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4.光陰之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嘆。

5.伊鬱:憤懣,憂煩。

6.斐(fěi)然:形容有文采。

7.窅(yǎo)窅:深遠的樣子。悠悠:渺遠無限。

8.辭林:凋落的樹葉。

9.潛:隱藏。命侶:招呼夥伴。啁啾(zhōu jiū):蟲鳴聲。

10.送將歸: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慷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11.吾土:故鄉。王粲《登樓賦》: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12.露蟬:露水中的蟬。蟬翼被露水打濕,飛行困難。

13.夕草起:一作“夕蔓趣”。寒螿(jiāng):指蟋蟀。

14.含韻:秋寒中仍然保持風韻。

15.梧楸:梧桐和楸樹,都是早落葉的樹木。

16.綺(qǐ)疏:雕鏤華麗的窗戶。疏,窗戶。

17.征行:指遠行征戍的丈夫。

18.碧砌:青綠色的玉石台階。

19.騷屑:風聲,這裡喻嘆息聲。

20.蛩(qiū):蟋蟀。機杼(zhù):織布機和梭子。

21.音書:音訊書信。

22.遠杵(chǔ):遠處傳來的搗衣聲。杵,搗衣的棒槌,唐代婦女每於秋季搗衣。泠(líng)泠:泉水滴瀝的淒清聲。

23.虛窗:虛掩的窗戶。切切:悲傷的樣子。

24.竹:笙笛一類管樂。絲:琴瑟一類弦樂。

25.宮徵(zhǐ):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兩個。宮聲低沉,徵聲清幽。這裡代指音律,指大自然中的聲響。

26.動:觸發。終歲:終年到頭。

27.露滋:被露水滋潤。

28.蒼蒼:蒼茂繁密。寂寂:安靜的樣子。

29.槭(sè)械:風吹葉動聲。咿咿:蟲嗚聲。

30.安石:指謝安,其字安石。《晉書·謝安傳》:謝安少有重名,累辟官,皆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四十餘歲有仕進志,能知從。官至大都督。

31.巨源:指山濤,其字巨源。《晉書·山濤傳》:“羊祜執政……出為冀州刺史。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族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後人為吏部尚書,前後選舉,周遍內外,而並得其才。”多可:多許可,多寬容。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32.六符:即泰階六星之符驗,也即天象對世事作出的反應。《漢書·東方朔傳》:“願陳《泰階六符》,以觀天變,不可不省。”顏師古引應劭註:“《黃帝泰階六符經》一: ‘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祗成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為太平。三階不平……百姓不寧,故治道傾。’”

33.施:施行。九流: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九家。

34.陰蟲:秋蟲。鳴軒:在窗前鳴叫。軒,窗。

35.初墮(duò):開始凋落。

36.宋玉:指宋玉《九辯》。

37.潘郎:即潘岳,其字安仁。麼么(yāo mǒ):渺小,這裡指潘岳《秋興賦》。

38.驥:千里馬。櫪(lì):馬槽。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9.鞲(gōu):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鷹。

40.眄(miǎn):看。天籟(lài):自然界的音響。

41.痑(tān):馬病,這裡指衰老。受紲(xiè):捆縛。紲,捆綁。

42.奮迅:奮發迅疾。奮,賓士。

白話譯文

宰相中山公寫了篇《秋聲賦》,用來應和吏部尚書的賦作,一唱一和都很絕妙。雖然都表現了遇到良時、理想得以施行的未盡興致,卻仍有時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嘆,何況像我這樣抑鬱苦悶、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誦之後,援筆成章,以寄託我心中的孤臣之憤。

藍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樣遙遠深幽;百蟲迎來了歲暮啊,萬葉也在吟唱寒秋。樹林中將要飄下的枯葉,在西風中瑟瑟作響;潛藏的昆蟲呼喚著同伴,聲音淒涼而又悲憂。送那將歸之人啊,來到水邊;遠離了故土啊,為望鄉登上高樓。晚秋的樹枝上蟬鳴陣陣,牽惹旅人的鄉愁;黃昏的蔓草中寒蟬哀吟,引起人幾多離愁?

還有那蒼松翠竹在風中搖曳,梧桐楸樹早已枝凋葉脫。感受著曉風破窗而入的淒寒,凝視著灑滿碧階的清涼月色,不由得想起征人遠在塞外的艱辛,少婦獨處空閨的寂寞。夜間蟋蟀鳴叫啊,織布機聲聲急促;長空北雁叫啊,書信早已斷絕。遠方那斷續的搗衣聲啊,清冷激越;虛掩的窗戶真寂靜啊,盼不來親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長嘯,不是笛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觸動人終年的別緒。廢井邊,青苔已經布滿;荒園中,到處是寒涼的露滴。此時此刻,即使有謝安那樣的瀟灑風度,像山濤那樣的寬容隨和,即使為平天下輔佐君主,將各學派的發展親自掌握,也會有感於秋蟲在窗前的鳴叫,慨嘆涼葉在初秋時的凋落。只是這感慨不同於宋玉由秋引起的悲傷,也迥異於潘岳悲秋的微小瑣屑。

啊!千里馬雖雄心不已,卻已經衰老,蒼鷹雖未騰空,卻充滿搏擊之情。我一聽到秋風的呼嘯,便怦然心動,一看到蒼茫的秋色,精神也為之驚醒。力量雖已將盡了啊,腳還受到束縛,可我還是要奮進向前,只因了那凜冽的秋聲!

創作背景

由賦序可知,此賦是作者為“寄孤憤”而創作的。至於創作時間,卞孝萱《劉禹錫年譜》任務是會昌元年(841年)秋,作者七十歲,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時作;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以為太常伯指令狐楚,“大和七年(833年)春,德裕入相,其夏(令狐)楚除吏部尚書,《秋聲》之賦,蓋即在是年之秋。”“至於禹錫,此時方六十二三歲,在蘇州刺史任,故有‘伊鬱老病’之語。”根據作者、李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當為王起,即此賦當創作於會昌元年(841年)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的賦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創作此賦的緣由和目的,正文分兩層。

前兩段為第一層,這一層鋪寫了一系列淒涼的秋聲:百蟲哀鳴,落葉秋風,蟬聲,螿聲,蛩聲,雁聲,匯合成一首暮秋交響曲。而寫各種秋聲時,又多把秋聲人格化:百蟲聲則為“迎暮”,落葉聲則稱“吟秋”,秋蟬聲則曰“思”,寒螿聲則謂“愁”,中間又穿插各種淒涼秋景的描寫和遊子、思婦對秋聲的淒涼感受,把秋聲烘托得很淒涼,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寫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遷謫之後帶來的人生體驗;後段集中描寫秋天景色,展開聯想,擴大境界,結合歷史人物典故,使主題意義顯得更加深遠。

第三段為第二層,這一層是作者直寫自己對秋聲的感受,以抒其“憤”,表明了作者的心態,顯示作者不願屈服於邪惡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對比手法,先寫前人:以謝安之“風流”,山濤之“多可”,猶為秋聲而感嘆,而自己一生坎坷,無謝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無山濤之權變,身處逆境,老去年華,聞秋聲而不禁有所動。這裡,作者寫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現實中的“孤憤”之情已溢於言表。不過,作者的所感所動,既不同於宋玉因感於秋風葉落而悲嘆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對蕭索秋景而企想隱居,而是驚秋發憤。作者化用曹操《觀滄海》中“老驥伏瀝,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意直抒自己不畏壓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懷,又借雄鷹在鞲猶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棄理想的雄心。作者驚於秋聲,不甘時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賦的最後以被系絆的老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風之中,呼嘯前進,以一種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青雲之志給人以激人奮進的鼓舞力量。

全賦在藝術上主要採取了鋪墊烘托,正反對比的手法,作者為了突出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情懷,先用清新自然的語言從蕭瑟淒涼的秋色,哀怨淒切的思婦、征夫的悲秋之情,憂鬱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個方面進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雄鷹在鞲,企望高飛的滿懷豪情形成鮮明對比,形象生動地突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老當益壯的情懷。

名家點評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楊曉靄:感時賦秋。前有作者,宋玉《九辯》、漢武《秋風辭》、潘岳《秋興賦》,總不離悲嘆主題,乃至身處盛唐的“謫仙人”李白也要悲清秋。此賦卻能從悲涼中振起,慷慨壯秋,境界超出前賢,亦高於歐陽修的同題名篇。(《歷代賦評註》)

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劉德煊:不愧是一篇立意甚高、格調超邁的佳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