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白粉病

秋海棠白粉病

秋海棠白粉病為世界性病害,該病嚴重影響植株生長,降低其觀賞價值。該病主要侵染植株的葉片、莖、葉柄及花,常見發病的秋海棠品種有竹節秋海棠、四季秋海棠、球根秋海棠等。感病部位形成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病斑上布滿白色粉狀霉層。病害發生嚴重時,感病組織逐漸壞死。

分布及危害

雲南等地比較普遍,秋海棠常見病害。寄主除球根海棠Begonia tuberhybrida Voss外,還有秋海棠、中華秋海棠、變色秋海棠等。

症狀

葉兩面生白色斑片,邊緣無定形,以後互相癒合無明顯病斑。嚴重時葉哭死,植株早衰,球莖變小,影響次年生產。

病原

秋海棠白粉菌 Erysiphe begoniae Zheng ﹠ Chen,無性型Oidium erysiphoides Fr.。菌絲體在葉兩面生,花及葉柄生。分生孢子梗從菌絲長出,直立分隔,35~76(55)微米×5.4~8.7(8.1)微米。分生孢子近柱形、圓筒形、短串生,25~50(37.2)微米×14~16.2(14.8)微米。子囊果扁球形,黑褐色,直徑80~119微米,附屬絲3~35根,褐色至深褐色,40~438微米×3.5~10.2微米。子囊1~5個,近卵形、廣卵形、近球形,具短柄,大子囊50.8~63.5微米×33.0~45.7微米,小子囊33.0~40.6微米×25.4~33.0微米。子囊孢子近卵形、矩卵圓形、帶黃色,在大子囊內3~5個,18.8~22.9微米×11.4~13.9微米,在小子囊內2~4個,12.7~15.2微米×8.9~11.3微米。

發病規律

以菌絲體和子囊果在病殘體上越冬,次年氣流傳播,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萌發後,芽管直接侵入,又多次再侵染。

防治措施

引進新植株材料、種苗時,嚴格檢查,儘量杜絕病株引入。

及時清除病殘體和病株,燒毀或深埋,減少侵擾源。

棚內通風,遇連陰雨,多開門窗。適當增施有機肥、複合肥、鉀肥等,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發病初期噴藥,50%硫磺懸浮劑300~500倍液,60%防霉寶2號1000倍液,75%百菌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50%多菌靈900~1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4000~6000倍液。

開花前、花後15天用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6000~8000倍液。大棚溫室可用5%百菌粉劑,每667平方米1千克噴粉,早晨露水未乾時用。7~10天1次,共2~3次,交替用藥。對幼葉、嫩芽、和花部不宜施藥過多,防止燒傷植株和幼嫩器官,這一點,也是所有花卉在施藥時要注意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