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亭遺址

禹王亭遺址

禹王亭遺址,古稱具丘山 ,位於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禹城市十里望鄉十里望村東南,既是大禹治水遺留古蹟,又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 ,占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 。 禹王亭遺址南北長45米,東西寬50米,文化層厚度為3.6米,出土有龍山文化的石斧、石鏟、石鐮及薄黑陶片,有商代的卜甲、骨鑿等。禹王亭遺址對於傳播和弘揚大禹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 1977年2月23日,禹王亭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

龍山文化時期,大禹疏九河,率民眾在禹城境內築具丘山(禹王亭遺址)察水情,定九河流向 。

唐以前,當地百姓為紀念大禹,幾經向具丘山填土,載樹種草,並在丘上扎草亭,供奉大禹 。

唐天寶元年(742年),當地建縣邑,為念大禹,定名禹城縣(沿用至1993年,撤縣設市,更名為禹城市),縣令尊民意,在城西街建禹王廟,在具丘山上修築磚木結構禹跡亭,台、亭所在的鄉、村均名十里望,取十里築台望水之意。

自唐至元,曾因戰亂災荒,禹跡亭幾次被毀重建 。

明天啟四年(1624年),十里望吳性鄉紳,倡鄉民在禹跡亭舊址建禹王閣 。

康熙五十年(1711年),廣東人曾九皋任禹城縣令,募捐善款重建禹王亭,親題匾額“神功千古”親撰碑文《禹亭記》(展於禹王亭內),後曾離任,百姓感其在禹業績,亦捐款刻“去思碑”立於禹王亭內(原碑尚存) 。

雍正二年(1724年),禹王亭再次整修擴建。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林則徐離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並將其觀感記入日記 。

日寇侵華,禹王亭東西配殿被炸毀,主殿前廈被毀拆除。

1966年“文革”初期,在“破四舊”中,禹王亭徹底拆除,僅存雜草叢生荒涼具丘 。

1974年,禹王亭遺址被發現。

1977年2月,經考古人員考證,禹王亭遺址為龍山文化遺址 。

1996年,重修禹王亭。

禹王亭遺址全景圖 禹王亭遺址全景圖

2002年,修建禹王殿、鐘樓、鼓樓等 。

遺址特點

禹王亭遺址全景圖 禹王亭遺址全景圖

禹王亭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禹城縣十里望鄉十里望村,為一南北長45米,東西寬50米,高8米的土台 ,土台頂部為黃土層,依次向下為灰黃土、灰土、深灰土,文化層厚度為3.6米。

主要建築

綜述

禹王亭遺址全景圖 禹王亭遺址全景圖

在禹王亭遺址上修建的禹王亭博物館,是一座古文化公園,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修建的,南鄰徒駭河,是大禹文化水利風景區的重要景觀之一,分布有“禹王亭題記”碑、“功德”碑、“禹亭記”石刻、“去思碑”碑等碑廊,主要景點有合門、鐘樓、鼓樓、享殿、禹王殿、東配殿、西配殿、具丘山、禹王亭、禹王湖等 。

合門

合門 合門

合門,位於禹王亭遺址南端,為禹王亭博物館正門,3個拱形門,中間門為遊客通道,頂部覆蓋黃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斗拱,外檐均有彩繪,門上方為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 。

鐘樓、鼓樓

鐘樓、鼓樓 鐘樓、鼓樓

鐘樓、鼓樓,位於禹王亭遺址南端東西兩側,東側是“禹王世紀鐘”鐘樓,所懸鐵鐘有2000餘斤;西側為“鼓樓”,取“晨鐘暮鼓”之意。鼓樓上放置的鼓,直徑1.5米 。

享殿

享殿 享殿

享殿,位於禹王亭遺址中軸線南部,合門與禹王殿之間,為仿明清建築,塑有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傳禹在此定九州鑄九鼎) 。

禹王殿

禹王殿 禹王殿

禹王殿,位於禹王亭遺址中部,仿清康熙年間建築樣式修建,長28.6米,寬18.45米,殿基高2.2米,九脊重檐,頂部覆蓋黃色琉璃瓦,大殿上方懸掛著清曾九皋縣令親書的“神功千古”匾額,門兩邊是取自大禹陵清乾隆皇帝撰的楹聯。進大殿,正中是禹王塑像,左右兩邊是曾協助大禹治水的4位功臣:皋陶、伯益、后稷、啟的塑像;大殿牆上配有大禹治水的木刻壁畫 。

東配殿、西配殿

東配殿、西配殿 東配殿、西配殿

東配殿、西配殿,位於禹王亭遺址東西兩側,仿明清建築,東西配殿各11間,東配殿是禹城出土的文物殿室,西配殿為禹城回顧展覽 。

具丘山

具丘山 具丘山

具丘山,位於禹王亭遺址北端,是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址,相傳為大禹疏九河時為觀水勢、督疏導所築,禹王亭原址建在具丘山上 。

禹王亭

禹王亭 禹王亭

禹王亭,位於禹王亭遺址北端,在原址(原址在具丘山上)東北側修復所建,外觀為菱形,築於高台之上,有台階64節,是紀念大禹享年64歲;高台頂端台階13節,是紀念大禹治水13年之意。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1974年,在禹王亭遺址發現灰土層,地皮堆積大量陶片,後又陸續撿到蛋殼陶5片、單孔石鏟1件、陶彈丸2粒、陶紡輪大小2件,還有幾塊卜甲。禹王亭遺址的最上層夾有大量漢代磚瓦殘片,並有建築裝飾件發現,採集到的遺物中,有龍山文化的石斧、石鏟、石鐮及薄黑陶片,有商代的卜甲、骨鑿等 。

研究價值

禹王亭遺址,既是大禹治水遺留古蹟,又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同時也是一個寶貴的文化財富,對於挖掘和傳承大禹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

保護措施

1977年2月23日,禹王亭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2014年,德州市文物保護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工作原則,主要採取日常巡視和設立文物保護員的方式對禹王亭遺址等現有文物點進行保護 。

所獲榮譽

2006年,禹王亭博物館(禹王亭遺址)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

2012年,禹王亭博物館(禹王亭遺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歷史文化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密(高)。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主。是黃帝玄孫,顓頊之孫(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6世孫)。相傳因治理黃河有功,受舜帝禪讓而繼承帝位。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之會”,“鑄造九鼎”等軼事典故,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 。

舊志載:“禹邑城西有台,名曰具丘,相傳禹疏九河常駐足焉。”大禹率眾治水,為觀察水勢,率眾聚土而成一座“高十仞,廣倍之”的巨丘,後人稱之為“具丘山”。為感念大禹治水之功德,後人在具丘山上修廟建亭。具丘山始見於舊志記載:“ ‘禹跡亭記’ 一文中有:見耕夫牧侵掘處,大類王侯墓冢。”明代已有人發現此處為古蹟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禹王亭遺址位於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禹城市十里望鄉十里望村東南 。

開放時間

禹王亭遺址開放時間:8:30-17:30(夏季);8:30-17:00(冬季);星期一全天閉館。

門票

禹王亭遺址門票免費,憑身份證登記即可入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