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三師介紹
禮三師是科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三師即度師、籍師和經師,有天上和人間二 種。“天上三師者,太上老君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 老師的借鑑作用,而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大的迷誤。早期道教的《太平經》將師 長與父母、君王同稱為“道德之門戶”和“性命之門戶”,認為“古者聖賢皆事明師, 以解憂患”,如果“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罪名不可除也”④。葛洪 《抱朴子內篇·勤求》也稱:
“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稟氣血於父母,然不得明師,告之以度世之道,則無 由免死,鑿石有餘焰,年命已凋頹矣。由此論之,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 多矣。”⑤南北朝時期成書的《無上秘要》卷四十二,其《事師品》,引《洞玄隱注經》 稱“經不師受,則神不行”,強調道士受經必須通過師尊,不然經就不靈驗;引《洞玄 法輪經》稱:“師者寶也。
為學無師,道則不成,非師不度,非師不仙,故師我父也。” 指出學道升仙都要依靠師尊,不然不能成道,不能登仙,又引《升玄經》,指出擇 師應不分貴賤高下,年歲長幼,待師要謙下,即“求法事師,莫擇貴賤,勿言長幼”。 不然就是“懷死生俗閒之態,不解至真平等之要”。因為“人無貴賤,有道則尊,所謂 長老不必耆年,要當多識多見”。一個道士可能有不止一個師長。《升玄經》要求道士 對“先師後師,並皆有敬。
所以爾者,本師者,學之根也。譬如為山,由於一匱之土,漸漸得其高大,本師者 亦復如是,乃為發蒙之基。後師者,備成也。喻如嚴裝服飾,眾事已辦,唯未加冠,不 可以行。人事後師,亦復如是”。⑥三師之說,大約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無上秘要》 卷三十四,引用的《洞玄金籙簡文經》有三師的說法,稱“奉師威儀,經師則經之始, 故宜設禮,三曾之宗;籍師則師之師,故宜設禮,生死錄籍所由;度師則受經之師,度 我五道之難,故應設禮。為學不尊三師,則三寶不降,三界不敬,鬼魔害身。”⑦至唐 代,三師之說已廣泛流行。唐代成書的《洞玄靈寶三師記》稱“受道尊奉其為度師”, “度師之師曰籍篩,籍者嗣也,嗣籍真乘,離凡契道。籍師之師曰經師,經者由也,由 師開悟,舍凡登仙。三師之重,媲於祖宗”。⑧同時,將三師確定為“經師南嶽上清大 洞田君諱虛應”,“籍師天台山桐柏觀上清大洞三征君馮君諱惟良”,“度師天台山道 元院上清大洞道元先生賜紫應君諱夷節”。但是唐代道士張萬福的《洞玄靈寶三師名諱 形狀居觀方所文》中另有“正一師諱”、“五千文師諱”、“神祝師諱”、“洞神師諱”、 “升玄師諱”、“洞玄師諱”、“上清師諱”等名目,要求存念三師名諱、形狀、住觀 和方所,並不確定三師的名號,因此,將三師確定為田虛應等,可能是江浙一帶靈寶和 上清派道士的做法。
在道教儀式中,安排禮三師的內容,是在南北朝至唐代時期出現並形成規制的。據 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各種黃籙儀式均在上香後有“禮師存念如法”的 內容。
相關記載
杜光庭自注曰:“法師臨目存見,太上三尊乘空下降,左右龍虎,千乘萬騎,三界 尊靈,群真侍衛,羅列在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