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立(Gtzlaff,Karl Friedrich August)(1803~1851),為德國波美拉尼亞省(Pommern)人,1821年入柏林耶尼克傳道學院,1823年畢業後,入荷蘭魯特丹傳道學院肆業。1827年被派遣爪哇傳道,由於郭氏嚮往中國工作,與荷蘭傳道會原旨違背,於是在1828年脫離荷蘭傳道會。即作個人自由傳道工作。1831年至1833年間,郭氏三次遊歷中國沿海各省,1833年夏天,郭士立於澳門居住,學習粵語及客語,1843年8月,郭士立始定居於香港。於是建議德國瑞士等國教會,大力推薦廣東客家地區,可為發展福音禾場。深為瑞士巴色城德瑞二國教友所立差會所讚許。
郭氏到達香港後,日間處理公務,晚間則招收學徒,傳授基督教道理。初學不足十人,後來日益增多,郭氏在港組織“福漢會”(Chinese Union),藉以訓練華人深入內地廣傳福音。福漢會的意思就是“漢人信道而得福”。該會成立日期為1844年2月24日,因為那時才有固定的會所。
郭士立在1844年創立“福漢會”,從1844年至1849年由其負責,1849郭氏回歐洲一次,1850年,由韓山明牧師兼管福漢會工作,1851年郭氏從歐洲返回香港後繼續由他負責,至1854年接收而停頓,前後不夠十年,但影響很大。
由於郭士立多次向德國瑞士教會建議派人來華傳道,得到巴色差會贊同,1846年冬,巴色會遣韓山明、黎力基二位牧師前往中國傳道,於1847年抵達香港,跟從郭士立牧師學習漢語,不久韓山明牧師至寶安、東莞等地,用客語傳道,並在香港掘斷龍設立巴色會教堂,1851年,再往寶安、布吉、李朗等地,設立教堂及學校。
相關詞條
-
福會寺
福會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大廟村,是清代內蒙古地區的一座典型藏傳佛教寺廟。平面呈長方形,占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63平方米。該寺始建於清初,...
簡介 景觀 建築風格 -
漢畫像石墓
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於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墓葬南北長14.3米,東西寬7.91米,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均用預製石板、石條建成。據考證,該墓應...
簡介 分布區域 區域類型特點 題材類型 主要內容 -
愛新覺羅·福臨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滿族,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時(晚七點至九點)...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歷史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
姚福漢
姚福漢 男,1935年11月出生,上海市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
人物履歷 主要業績 -
阮福映
阮福映(越南語:Nguyễn Phúc Ánh,又作阮福暎 ,1762-1820),原名阮福暖(Nguyễn Phúc Noãn),又名阮福種(Nguy...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人物評價 家族成員 -
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第三位君主]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歷史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
廣東省漢達康福協會
5、推動康復者之間的互助及康復村和諧社區建設; 1、為有能力的康復者提供啟動資金和發展機會; 2、關注康復者的身體健康,推動社會資源的參與;
簡介 發展歷程 宗旨/使命 願景 主要服務內容 -
漢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
名稱 歷史 人口 政治 經濟 -
漢街
楚河漢街是武漢中央文化區一期項目重要內容。項目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340萬平方米,是萬達集團投資500億元人民幣,傾力打造的以文化為核心,...
基本概況 完美畫卷 中國之最 文化項目 交通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