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5月8日),清廷鑲紅旗協領明玉會同稅務司前往三都澳開關,三都澳港正式對外開放。次年5月設立福海關(當時閩東稱福寧府),是繼閩海關、廈海關之後設立的福建省第三個海關。福海關,它與當時的廈海關不通,廈海關完全獨立於閩海關,而福海關則受閩海關稅務司和總稅務司的雙重領導。三都澳港開放初期,商貿不多,稅務較簡,由當時的東衝口委員就近兼管,後又由中國當局和閩海關稅務司共同組成一個委員會,負責管理。
三都澳自開闢為通商口岸後,關稅主權就始終操在外國人手中。設在三都澳的「福海關」,內設有稅務司一員,長期由英國人擔任。這座福海關從成立到撤銷有50多年的歷史,儘管經營者在它的籌建和發展上傾以心血,按照洋關建制,內外班、工役、海務,樣樣俱全,但真正旺盛的時期卻十分短暫。福海關作為福建海關史上特殊產物至1949年終於正式關閉。
福海關稅務司,為晚清西洋風格建築,磚木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600平方米,進深30米,面闊20米,高15米,雙層正方脊頂,拱形門窗。抗戰期間,遭日軍多次轟炸,並兩次登陸燒殺搶掠,舊埠建築破壞嚴重,現僅存三都鎮西部山崗上的部分建築,有福海關和由西洋人留下的教堂、修道院、聚教樓等。
當時,三都島上分外街、中街和內街。外街為大機關、大洋行所占據,有海關、海關俱樂部、海關代報處,各國的洋行代理處,包括美商「美孚」、「德士古」以及英商「亞細亞」煤油、肥料、航運、茶葉、水產等20多家洋行,同時還有國內富紳辦的公私銀行(中央銀行、農民銀行等)、錢莊、保險公司以及經營百貨、京果的大商行等眾多國內企業落戶三都島;此外,當地還開設了一家「新民」大旅社,樓上設有「清唱堂」與鴉片館。中街則是三都澳日常生活買賣中心,大多當地人的人開的日用品小商店,每逢茶季還開幾家茶棧。內街為居民區,期間也偶有夾雜著幾間小店,遠不如外街、中街熱鬧。
相關詞條
-
海關
依據本國(或地區)的法律、行政法規行使進出口監督管理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英語Customs一詞,最早是指商人販運商品途中繳納的一種地方稅捐,帶有“買路錢...
職能 權力 總署 公務員招錄 歷史發展 -
高福源[南寧海關黨組成員、副關長]
高福源,男,1958年8月出生,漢族,河北新城人,中共黨員,大專畢業,現任南寧海關黨組成員、副關長,二級關務監督。1976年參加工作,歷任憑祥海關關長、...
-
福星號海關小艇母艦
)由正側的角度看「福星」號上巨大的小艇吊車裝置。 )由較正側的角度看「福星」號上巨大的小艇吊車裝置。 Forman
海關小艇母艦福星號 -
南寧海關
南寧海關是直屬於海關總署的進出關境監督管理機關,建於1951年10月9日,為海關總署直屬正廳級海關,負責管理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範圍內海關業務的海關。 總...
海關綜述 派駐單位 現任領導 -
《中國舊海關與近代社會圖史》
《中國舊海關與近代社會圖史》一書收錄了清末至民國各個歷史時期有關舊中國海關成立、發展經過及其與中國社會歷史事件相關的歷史照片和檔案原件5000餘幀(件)...
詳細內容 總目錄 相關內容 參考連結 -
海關道
①官名。簡稱“關道”。鹹豐八年(1858),清代海關被迫建立由外國人管理的稅務司制度,清廷遂命一些道員監督海關,並辦理所在地方對外交涉事務,遂稱此類道台...
設定背景 機構分布 具體職責 -
丹東海關
丹東海關是國家設在丹東口岸對進出境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的機關,負責辦理丹東地區(除東港市)和本溪地區的海關業務,隸屬於大連海關。
歷史 機構概況 內設機構 -
上海海關大樓
上海海關大樓位於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3號,由英公和洋行設計。1864年清政府於現址設江海北關,關署是一座中國衙門式的木構房屋。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被毀,...
簡介 歷史沿革 建築特色 海關大樓大鐘 周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