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第一中學

廈門第一中學

廈門第一中學 即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簡稱廈門一中,創辦於1906年,系福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暨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是福建省省級文明單位。1906年稱廈門中學堂。廈門中學堂前身是玉屏書院,建於1751年,是廈門最早的中學。1912年改名思明中學。1917年春收歸省立,稱省立十三中。1929年改稱省立廈門中學(簡稱省中)。1937年秋停辦,1946年9月復辦,廈門市立中學(簡稱市中),創立於1946年3月。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這兩所學校。1951年2月省中和市中合併,稱廈門第一中學。1953年定為省重點中學。並選定廈門市區東部白鶴嶺南坡建築新校舍。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11 11
廈門一中創辦於1906年,系福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暨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是福建省省級文明單位。現址為廈門市文園路93號和75號。校區占地約12萬平方米。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備先進,是目前廈門市唯一一所新老校區均在城市中心區且連成一體的重點中學。
學校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走素質教育之路,謹記“勤、毅、誠、敏”的校訓,以“強素質、求質量、樹形象”為工作指導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始終站在教育教學改革前沿,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著力打造“人文創新型”的全新校園。

辦學理念 

1 1
《大學》記載“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足見人文教育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人文教育、創新教育乃立國之本。它催人奮進,升華精神境界;它活躍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它斯事體大,表現為一個人的整體氣質。因此,我校堅持“人文·創新”,“為發展而教育”的辦學思想,以“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全部成才”為辦學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著力培養綜合型一流人才、創新型一流人才和特長型一流人才。廈門一中培養的是大寫的人。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落後的教育理念只重視學生的智育,而對德育置若惘然,即便學生進入大學,終將因不會做人、不善合作,不能勝任工作而被社會淘汰。在“人文”理念的指引下,培養 “懂藝術、會運動,象英挺紳士,似窈窕淑女”的社會精英,始終是廈門一中的不懈追求。為此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加強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養成教育、禮貌教育為重點的人文教育。廈門一中培養的是健康高雅的人。只有學習的中學時光是黯淡無光的,一中人不僅在學校學到了知識,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更使一中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往更全面的方向發展。“人人學會游泳,人人都有一項藝術特長”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能運動、會游泳、體能好、形體美”是校本體育課程的顯著特色,全校100%的學生參與文體活動, 80%以上的學生掌握一項文體專長。廈門一中培養的是有理想、有潛力的人。落後的中學教育將學生送進大學即萬事大吉,僅將目光停留在大學門口。
2 2
一中人秉承“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緊跟時代步伐,以“廈門一中沒有穩定的高升學率、學科競賽成績是不行的,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為追求,用發展的眼光關注學生的終身成長,提出“你有多大的本領,學校就為你搭建多大的舞台”的理念,為學生創設成長平台。學校既考慮今天讓你進入什麼樣的大學,更考慮明天你考入大學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廈門一中培養的是善學創新的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磨礪是成才的必經之路,必要的學習負擔必不可少,但不是以“地毯式”“題海式”的轟炸為方法,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換取所謂的“捷報頻傳”。學校將“有效”作為一中的取勝法寶,強調學校有效管理,教師有效教學,學生有效學習,以提高效率來獲得教學成功。“一流名校造就一流名師,一流名師發展一流名校”,在教學實踐中,一中名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並且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知識、有所創新,積極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引發學生創新動力,培養創新意識,著重培養學生受益一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會做人、知感恩、懂禮貌、求真知、善學習、強體能、愛藝術”的符合時代需求的一中學子,懷著 “一中人站著是‘1’,躺下也是‘一’,永遠第一”的獨有氣魄,把“有效”作為成功法寶,憑藉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朝著遠大的理想目標,以穩健的步伐從一中邁向成功!

校容校貌  

學校占地12.7萬平方米。作為省紅旗綠化單位、廈門市綠色學校的廈門一中,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布局合理、規劃科學。掩映於綠樹叢中的教學樓、辦公樓、化學樓、物理樓、綜合樓、圖書館、體育館、藝術樓等現代建築錯落有致,塑膠跑道和培植草皮的運動場氣勢恢弘而典雅,成為莘莘學子求學成才和令人嚮往、羨慕的理想校園。新校區總建築面積94700平方米,按60個教學班的規模建設,總投資3億元,共分成教學區、實驗區、信息中心區、行政辦公及學術教研區、文體區、藝術區和奧賽中心區等七大功能區。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穩居省市前茅。現有特級教師9名(其中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市拔尖人才3人,奧賽國家級金牌教練12人,省市學科帶頭人13人,省市優秀青年教師40人,碩士研究生68人,市級以上骨幹教師50餘名。學校現有高、國中共83個教學班(國中42個、高中63個),在校學生5500多人。

辦學特色 

科技、創新教育特色 

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著力培養綜合型一流人才、創新型一流人才和特長型一流人才。創新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積極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引發學生創新動力,培養創新意識,科技成果層出不窮。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機器人工作室、生物基地和科技發明基地是學校創新工作的四大亮點。1997年以來,學校在各類科技競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牌的學生高達177人次。近兩年來我校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直以絕對優勢穩居全省、市之首。特別是2007年的福建賽區比賽中,我校獨得了高中組廈門全市13名省一等獎中的9名。電腦機器人工作室是福建省公認的機器人活動開展得最好的學校之一和領頭羊,年年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機器人競賽並取得優異成績。其中,在2005年第2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的“神槍手機器人”項目以其高難的技術設計、富有創意的構思和精美的製作贏得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讚譽,獲得優秀項目金獎、新苗獎和萬戶創新獎。
生物與環境科學活動基地設施齊全,成績斐然,已取得省級以上獎勵300多項,國家級獎勵32項(其中全國一等獎12項),兩獲國際大賽集體獎、一獲傑出教師獎第一名;國內外權威媒體稱其為“國際金牌的搖籃”,已成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重點示範點”和“廈門市環境教育基地”。
科技發明基地被列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宋慶齡少年兒童科技發明示範基地”。獲得5枚國際發明展獎牌、35枚國家級獎牌。2005年羅牧晴同學設計的“周年晨昏儀”,榮獲由國家科技部等大為主辦的第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並獲得“華漢青少年發明專項獎”,轟動一時。此外, 2007年,在第22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推薦送全國參賽的項目20個,我校占3個。

文體教育特色 

學校保持傳統項目優勢的同時,不斷開闢新的教育領域。藝術教育碩果纍纍。近三年來我校學生體育運動一直領先八閩,充分領會素質教育精神實質,率先開設選修課,“能運動、會游泳、體能好、形體美”是校本體育課程的顯著特色。在2005年因省運會未進行體育競賽總錦標排名的情況下,2006、2007年廈門市學校體育競賽總錦標冠軍。2005年獲市中學體育先鋒校團體冠軍,同年獲省體育傳統校比賽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學校是體育傳統校,是北京2008 奧林匹克模範教育先進校。一直到今年,學校連續多年穩獲廈門市中國小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冠軍。榮獲2004年和2006年廈門市中國小體育運動總錦標冠軍。
在廈門市的各類文藝會演及競賽中,我校的節目不但是最吸引人的,而且獲獎率也是最高的。課餘時間,校內各種文藝活動,全省第一家中學生電視台在這裡開播,書法、美術展覽等異彩紛呈,學生高雅的藝術殿堂中,不斷提高藝術素養……組織參加廈門市中國小生合唱比賽和廈門市萬人獻愛心合唱比賽,均取得廈門市一等獎非專業組第一名和優秀組織獎。承辦市第三屆民眾藝術節,市直屬中學舞蹈、曲藝、小品比賽,我校參賽的小品、舞蹈、戲劇等作品分獲高國中組一等獎的好成績;軟陶、雕塑美術作品等美術作品屢屢獲獎。2007年校合唱隊獲省合唱比賽一等獎第一名。2006年校舞蹈隊《十七歲》獲市中學生舞蹈比賽一等獎。2007年,組織我校合唱隊60名學生參加廈門慶祝教師節文藝會演,獲高度評價。2007暑假年接待澳門濠江中學生舞蹈交流團並舉行文藝聯歡;近兩年均舉辦迎新生聯歡會。全校100%的學生參與文藝活動, 學校80%以上的學生基本掌握一項專長, 如音樂識譜、視唱、使用器樂、美術繪畫、文藝表演等。

歷任校長 

呂仲駒
任期(1946.3-1949.1)
蘇克惠
任期(1947.8-1949.8)
許曼
任期(1950.2-1951.2)
蘇節
任期(1950.9-1951.2)
傅秋元
任期(1951.2-1952.11)
周喬林
任期(1953.1-1956.12)
王毅林
任期(1957.7-1968.10)
崔勝先
任期(1972.5-1973.8)
張克萊
任期(1973.6-1975.4)
李永裕
任期(1975.4-1979.3)
任 勇
任期(2002.9-2006.8)
周君力(現任校長)

歷屆英才 

廈門一中建校已逾百年。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園丁在這裡辛勤耕耘,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在這裡汲取知識的營養,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從這裡源源不斷地輸出。優秀校友遍布海內外,可謂英才輩出,湧現了一批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體育名星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長方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盧嘉錫,國務委員、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前世界桌球冠軍郭躍華、等就是優秀校友中的傑出代表。

辦學成績 

學校歷年高中考成績優異,多項指標達到全省前茅、全市最高。2007年聯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應涵同學理科總分695分,名列全市第一;投檔分715分,名列全省第一。范予澤、吳詩卉作文獲得滿分;黃若飛、繆慧凌兩位同學數學雙獲文理科滿分。2007年中考再獲大豐收,穩居全市前三名,再次以優異成績獲得“廈門市國中教學質量優秀獎”。

所獲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巾幗示範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教育科研實驗校”、“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集體”、“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優秀實驗學校”、“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優秀實驗學校第一名”、“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國家安全教育基地”、“省五一獎狀”、“省文明學校”、“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學校”、“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省普通中學教學常規管理先進集體”、“省創安活動先進集體”、“省校園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創優評優’先進單位”、“省先進‘教工之家’”、“省綠化先進單位”、“省模範‘職工之家’”、“省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團體心理輔導實驗學校”、第四屆“世紀之星”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藝術教育成果集體組織獎等一大批省級以上表彰。

發展前景  

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學校將更加注重加強師德師能建設,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學校科學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不斷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改變觀念、改革創新,抓實幹、重實效,提高辦學質量,使學校成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的教育品牌,真正實現 “人文·創新”的辦學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