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背景
新區位於福州市濱海地區,初期規劃範圍包括馬尾區、倉山區、長樂市、福清市部分區域,規劃面積800 平方公里,2014 年常住人口約155.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041.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1.3億元。
(一)區位條件優越
福州作為福建省省會城市,地處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具有與長三角、珠三角開展廣泛合作,與東南沿海區域聯動發展的地理優勢,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福州也是我國首批14 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與台灣地區隔海相望,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源遠流長,在深化兩岸交流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新區位於福州市沿海,隨著向莆鐵路開通運營、合福鐵路建成通車,新區腹地範圍進一步拓展,與中部地區開展經濟合作的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二)港口設施完善
福州港是全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對台直航試點口岸之一,擁有閩江口內、江陰、松下和羅源灣等港區,港口設施完善,2014 年貨物吞吐量1.19 億噸、貨櫃222 萬標箱。新區發展臨港經濟、深化對外經貿合作具有比較良好的條件。
(三)產業基礎堅實
新區工業較為發達,基本形成了以機械裝備、冶金、食品、紡織、塑膠、醫藥、石化等為主體的產業體系,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福州市的1/3以上。新區擁有保稅物流園區、臨空經濟區、閩台(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等多個特色園區。目前,新區內各主要園區均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開發建設,將為新區未來發展提供較強的動力。
(四)文化底蘊深厚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經過2200 多年的歷史積澱,孕育出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壽山石文化等城市文化品牌,形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形成了“平靜有序、和諧相安”的社會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有利於新區人脈聚集和要素匯聚,是新區寶貴的無形資產。
(五)生態環境良好
新區位於東海之濱,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新區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優越,山水格局獨特,森林覆蓋率高,有著廣闊的水體、肥沃的土壤以及豐富的濕地資源,海域遼闊,海岸線綿長,擁有福清灣、興化灣等深水良港以及廣闊的潮間灘涂,為新區打造富有特色和個性的生態文明城市提供了難得的自然優勢。
加快新區建設,有利於在更高起點、更廣範圍、更寬領域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更好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服務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利於福建積極參與、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發展活力;有利於培育形成新的經濟成長極,為全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有利於促進東南沿海區域聯動發展,進一步提升沿海地區對內陸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利於強化對平潭的腹地支撐作用,促進與平潭一體化發展;有利於深入推進福建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發揮新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示範引領作用。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科學開發,以深化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為主線,以開放合作、改革創新為動力,率先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全面帶動福建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促進福建省積極參與並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作出更大貢獻。
(二)戰略定位
1.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區。發揮福州獨特的優勢,構建兩岸對接的前沿平台,積極開展先行先試,推進對台合作政策機制創新,強化對平潭發展的腹地支撐作用,承接、放大平潭綜合實驗區功能,加強與台灣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深度對接,促進榕台交流合作向縱深拓展。
2.擴大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積極參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打造我國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中心城市。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探索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新模式。依託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平台,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積極推動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儘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3.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培育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壯大臨港產業,實現新區建設與產業升級“雙輪驅動”、協同推進,打造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
4.改革創新示範區。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國家關於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部署,加快制定新區創新發展頂層設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探索落實創新驅動各項改革舉措,在創新型人才吸引、科技成果轉化、利益分配激勵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發揮新區示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模式,為全國城鄉管理體制改革提供經驗和示範。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打造更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公平、統一、高效的營商環境。
5.生態文明先行區。強化生態文明理念,按照綠色循環低碳模式指導新區開發建設。全面最佳化新區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大力推動城鎮化綠色發展。加快推進新區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循環化布局,對現有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重點推進生產與生活系統的循環連結,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提升生態文明建設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新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生態補償制度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進新區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 2020 年,新區城市框架、高端產業、基礎設施及生態體系初步形成,馬尾新城區基本建成,重點產業園區、重要城市組團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與平潭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確立,形成海峽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區。
到 2030 年,新區開發開放實現重大跨越,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基本建成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生態優美的現代化新區,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實現“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功能分區
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貫徹宜居新區、宜業新區、生態新區的理念,構建分工明晰、聯繫緊密、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空間結構,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片區。初期規劃建設範圍主要包括中部、南部片區及北部片區部分區域。
——中部片區。該片區為新區核心區,與福州主城區構成市域雙核,重點發展現代商貿、金融、科技研發、總部經濟等高端服務業。三江口(城門片)不斷完善行政辦公、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職能和商務辦公、總部基地、商貿會展等生產服務業功能,建設形成馬尾新城區中央服務區(CSD);福州保稅區重點發展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城市物流配送、冷鏈物流、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和總部經濟,促進區域資源盤整和產業升級發展;福州臨空經濟區重點發展製造業、總部經濟、保稅物流、創意產業和航空配套服務業,適度發展商務會展、休閒旅遊、酒店購物等產業,形成符合產業規劃、布局合理、航空產業集聚突出的綜合產業園區;濱海工業集中區形成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以輕紡、化纖、高端信息技術為主體的千億產業集群基地;長樂瀛洲炎山片建成三江口南岸具有濱江濱海特色,以商務旅遊居住為主要功能的福州開埠區、長樂門戶區。
按程式申請設立福州空港綜合保稅區,推動形成集口岸通關、出口加工、保稅物流、文化創意、綜合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海峽西岸國際空港物流核心樞紐。
——南部片區。按照港城模式組織內部空間布局,發揮港口優勢,通過基礎設施和疏港幹線建設,整合港口和岸線資源,依託江陰、松下港區建設,重點發展臨港重化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新能源、航運物流產業。閩台(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推動海洋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形成以海洋文化創意、海洋信息服務、海洋科技服務為主導的現代海洋服務業發展體系,建成重要的現代海洋服務業集聚區;江陰工業集中區依託規模化的貨櫃、散貨深水港區,建成港口、產業、城市互動發展的現代港口城市;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以開發區光電科技園為基礎,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依託,加快完善和延伸電子信息上下游產業鏈,構建產業循環式組合,壯大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福州市元洪投資區依託糧油食品、紡織化纖、輕工機械、能源精細化工等優勢產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打造以高新技術產業、科技研發、港口物流為主的產業基地和集產業、港口、生活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濱海新城區;福州保稅港區重點以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為依託,積極打造汽車進出口貿易、汽車物流、整車改裝、汽車配件以及相關金融、保險服務等汽車產業鏈,以福州外貿貨櫃航線下移江陰為契機,充分發揮區港聯動和港鐵聯運優勢,實現港口、航運、物流和加工貿易聯動發展。
——北部片區。圍繞交通樞紐布局,重點發展濱海休閒度假、航運物流、特色都市農業等產業。琅岐島依託旅遊、生態產業開發建設,建成以旅遊休閒度假、生態設施農業、濱海生態產業小鎮為主體的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生態旅遊島。
重點任務
(一)構建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區
強化兩岸文化紐帶和感情基礎,深化民間交流,提升科教文化交流水平,積極培育具有持久影響力、廣泛參與度、各方認同感的兩岸交流品牌。以榕台青年交流為主題,精心組織舉辦青年交流活動,進一步做強船政文化等文化交流品牌,發揮新區作為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對台經貿政策先行先試的重要視窗作用。
充分利用福州與台灣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的優勢,通過建設對台航運中心、對台航空聯繫樞紐、對台信息交流中心,努力將新區建設成為兩岸交流往來、直接“三通”的便捷高效的綜合樞紐。
拓展產業合作平台,把握台灣地區最新產業發展動向,推進與台灣產業深度對接、融合發展,推動榕台商業、金融、物流、通信、環境、旅遊、文化等行業擴大市場開放、加強交流合作。
推進與平潭一體化發展。探索建立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合作共建發展模式,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對接,推動生態環境共建共護、公共服務合作共享,聯手打造生活工作便利、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二)建設擴大對外開放重要門戶
服務福建省打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戰略目標,在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重點推進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強與東協國家的合作聯動,探索建設經貿合作示範園區,推進友好城市建設。整合資源、最佳化分工,充分發揮新區港口優勢,加快港口及集疏運體系建設,提升港口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較為完善的國際航運物流網路,充分發揮港口對城市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搭建國際交流平台,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以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經濟體為目標,深化涉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構建高效營商服務體系,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
(三)打造東南沿海重要現代產業基地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總部經濟、金融業、服務外包、高端商貿、電子商務、專業會展、特色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建設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發展高端電子信息製造、新能源裝備、新材料、汽車及配套產業、精細化工、紡織服裝等產業。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端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食品、海洋工程材料等產業。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動漫遊戲、信息服務、數字出版、文化娛樂等產業。
(四)探索全面創新改革路徑
推進對台合作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式設立營商服務專職機構,創建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金融、航運、商貿、通信、文化等服務業擴大對台開放,支持台灣公益機構在新區設立服務平台。完善自主創新體系,構建區域創新聯盟,打造創新平台,探索創新發展政策機制。推進城鄉管理體制改革,最佳化城鄉一體化管理格局,按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要求盤活存量閒置建設用地,率先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強鎮擴權改革。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提升福州中心城市服務功能,發揮新區科技、人才、金融、資本等方面的聚集效應和資源整合優勢,提升公共設施服務能力及現代化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增強在全省的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為閩中、閩東北乃至全省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推動羅源、連江等區域開發建設,促進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實現新老城區協調發展、整體提升,推動新區與西部山區開展山海協作,打造福州大都市區,進一步增強省會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和龍頭引領作用。
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一步深化區域協作,推進新區與內地城市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對接,支持新區與內地城市開展跨區域口岸合作,搭建內地城市與台灣投資機構的合作平台,探索“產業飛地”新模式,鼓勵和支持新區與中西部地區共建進口資源加工基地和出口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帶動內陸省份開放發展。深化與珠三角、長三角合作,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產業合作發展為平台,以統一大市場建設為重點,構建東南沿海聯動發展格局。
(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科學組織城鎮空間布局,統籌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商業區等功能區規劃建設,推進功能混合和產城融合。優先發展綠色社區,合理規劃建設社區立體綠化網路,倡導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模式,建立完善的社區環境管理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高水平推進小城鎮發展,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引導有條件的城關鎮加快建設,形成支撐新區發展的次中心城市。
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服務城市、繁榮鄉村、美化城鄉、富裕農民為導向,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揮都市農業生態功能,建設新區綠色生態屏障。強化節約集約用地,高標準建設城鎮環保、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高效城市交通網路,完善城市防災減災體系。
(七)建設綠色新區
編制實施新區環境總體規劃,明確新區基本生態控制線,確保基本生態控制線控制範圍面積不低於新區面積50%,森林濕地面積得到擴大。科學規劃新區生態功能結構,形成“生態屏障—生態綠核—生態廊道—生態節點—城市綠地”的生態安全和景觀格局。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堅持開發服從保護的用地原則,合理安排新區建設用地規模,科學引導各類用地結構和布局。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保護濱海濕地、灘涂、河口、海灣,禁止在重要的濱海濕地、福清灣等重要海灣開展可能危及生態系統功能和安全的開發建設活動。劃定河道管理範圍,加強對新區河湖水域的保護、治理和恢復,防止侵占河湖水域、灘地等行為。合理利用河湖水域和海洋岸線資源,確保完成海洋功能區劃確定的自然岸線保有率,科學設計岸線功能整合和開發利用方案,確保自然岸線比例不低於59%。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按照臨海工業和港口倉儲業的總體布局,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下,適度開展圍填海。堅持民生優先,保有不低於7%的農漁業岸線,加強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優先保護環境,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節能減排強制約束機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確保新區工業達到清潔生產先進標準。加強新區噪聲污染控制,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和隔離帶建設,預防和減少噪聲污染。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福建省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新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出台加快新區發展的實施意見,在有關政策、資金、重大項目安排上重點向新區傾斜。要明確新區管理機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強化管理協調能力,可根據需要賦予市級和部分省級管理許可權,探索建立與新區建設發展相適應的機構精簡、職能綜合、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積極開展新區“多規合一”試點工作,增強新區發展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約束力,實現新區發展建設“一張圖”;要抓緊組織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制定規劃實施方案和工作推進計畫,確保本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地。要認真抓好乾部培訓和輿論宣傳工作,積極動員各方面力量,形成全社會支持新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對新區建設發展的支持和指導,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布局、體制創新、對外開放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並加強對本方案落實的督促檢查,為新區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加大政策支持
1.土地政策。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前提下,對新區建設用地、占用徵收林地計畫指標實行省級單列和差別化管理。嚴控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實行耕地數量質量全面管護,將優質耕地劃定為基本農田。在確保福州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基礎上,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修改,合理調整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和布局,抓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引入市場機制,鼓勵民間投資參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補充耕地數量,按照福建省有關規定有償轉讓補充耕地指標,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積極探索土地集約利用和生態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支持新區開展土地管理綜合改革試點。
2.用海政策。搭建海域使用權儲備交易平台,完善海域使用權招拍掛制度,探索建立二級市場。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圍填海年度計畫指標,加強對濱海濕地和灘涂的保護,優先保障項目建設用海。對列入國家相關規劃和省級重點項目的建設項目,依法依規提高用海審批效率,開設用海審批綠色通道,簡化用海審批程式。強化陸海統籌,適時啟動海岸帶綜合利用總體規劃研究編制工作。
3.金融政策。實行更加開放的金融政策,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信貸產品創新,研究放寬境內外金融機構經營準入。允許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內企業、銀行從境外借入本外幣資金支持新區開發建設。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新區開展商業保理業務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保險機構在新區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在新區設立合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
4.貿易合作和開放政策。積極探索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支持與台灣自由貿易港區之間先行開展兩岸區域合作試點,實施兩岸貨物監管查驗結果參考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