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項目
建院以來完成的工業與民用建築設計有冷庫、電力、水泥廠等工業項目,有住宅、醫院、寫字樓等民用建築。該院1984年設計的江濱大廈是福州市首座高層建築,1992年設計的新世紀大廈高156米,地下室有6層為國內少見。迄1994年該院設計4327個項目,建築面積522萬平方米,其中獲省設計優秀獎9項,市優秀設計獎的21項。
1994年該院下設4個綜合設計所和預算所,電算所、勘察室、諮詢部等,全院職工205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62人(高級工程師23人)占職工總人數79.02%。院址在津門路。
發展歷程
福州市建築設計院前身是成立於1960年的“福州市建工局設計室”,1975年在文革後期“整頓國民經濟”的大背景下正式命名為“福州市建築設計院”。1987年與福建省其他八家設計院同時獲得建設部首批認定的甲級設計院證書。
設計院成立之初僅有三十多人,現已有200多名在職員工,其中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近150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8人,各類註冊執業人員100多人;經營業務:現擁有建築設計、工程勘察、諮詢、監理及施工圖審查等多項資質證書;經濟效益:我院年收入從1988年不足150萬元增長到2008年7000餘萬元。
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此時我院承接了福州市大量工廠及部分風景區的設計任務。當年是靠算盤與計算尺設計計算,靠圖板與丁字尺繪圖,連電風扇都很稀罕。經營不收取設計費,靠行政撥款支付工資與開支,設計人員就憑著對建設事業的忠誠,繪製出一張張設計藍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建築業蓬勃發展,我院有幸承接當時福州市第一幢高度超過50m的高層建築—江濱大廈,據省建委統計確認該項目為省內首座高層建築。此後,又承接了其它高層建築。通過設計實踐鍛鍊了隊伍,提高了設計人員的業務知識水平。
由於住宅建設的發展,我院承接了洋下新村,西鳳小區、王莊居住區(第一期工程108幢住宅)的規劃與設計任務,受當時的經濟條件制約,住宅多不打樁,這促進了我院對軟土地基處理的研究與套用。工程專業人員依靠科技進步解決了一些技術難題,推廣掌握了土工織布、振沖碎石樁等多項技術。為保護農田及減輕牆體重量,在福州市建委組織下,我院參與粘土空心磚的套用研究,並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八十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設計任務有所減少,適逢省建委推廣全面質量管理並開展達標驗收。我院藉此東風進行了全院的質量管理教育,大大提高了全院技術人員的質量意識,使科學管理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了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2002年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並不斷持續改進。同時,加強了業務建設,主編或參編木門窗圖集、樁基承台,框架節點等省標準圖。
九十年代隨著鄧小平南巡帶來新一輪經濟建設高潮,又一次發展機遇到來了。我院承接了“新世紀大廈”(6層地下室,上部46層)設計任務,地下室逆作法施工技術難度特別大,雖然該工程50m深的地下連續牆施工後就停工了,但設計工作基本完成,表明我院已掌握了有關技術與套用,整體技術水平得到提高。此項技術還獲得專利。1995年承接中福湖濱花園(超長大盤地下室上三幢26-30層高層住宅)設計中對結構轉換大梁開洞進行研究。該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及《全國第三屆優秀建築結構三等獎》。
近十餘年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建築業迎來一片繁榮。我院先後承接了糧食大廈(22層辦公樓)、省滑冰館,福州海關等高層建築及三盛“果嶺生活”、三盛“巴厘島”,博美詩邦等住宅小區。雖然得到了機遇,但要發展還要練內功。院領導十分重視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多次請天行健等培訓諮詢機構名師來院授課,學習現代管理知識,在職工中樹立“追求顧客滿意,協助顧客實現願望”,“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員工自身價值”的經營觀念,倡導“精心設計,精心管理”的服務理念,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互動的工作模式為客戶提供卓有成效的綜合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豐富的專業經驗使我們的設計成果符合開發商的合理要求與運作方式,符合政府辦事程式和行業規範標準。通過服務,努力架設與建設單位信任、理解與溝通的橋樑。
在院內建立起符合市場規則的內部經營機制,為設計人員提供發揮潛能、運行高效,心情愉快的工作環境。
我院近年來設計出許多風格獨具特色的新建築,成功的勘察設計諮詢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社會與客戶的好評,先後有幾十項勘察設計成果獲得建設部、福建省優秀獎或科技進步獎。先後榮獲福建省、福州市精神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稱號,連續十數年被評為“重契約、守信用”單位。
回顧五十年歷程,一路風雨一路歌,深感我院是伴隨著共和國的繁榮昌盛而成長,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發展。展望前程,任重而道遠。海西騰飛拉開帷幕,我院將以“品質成就理想,服務提升價值”的企業精神,為海西建設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