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依海肉燕

福州依海肉燕不僅是福州的名產佳肴,還是福州特色小吃的著名品牌。


簡介
福州依海肉燕不僅是福州的名產佳肴,還是福州特色小吃的著名品牌。它以豬後腿精肉為原料與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包以肉糜,形是飛燕而著稱。據傳,肉燕從清同治年相傳至今,由於其鮮美爽口、柔而脆嫩、淳香沁人、營養豐富,後來就成了福州人無論是婚喪喜慶,還是逢年過節不可缺的一道菜,代表福州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依海肉燕系列產品有:鮮、乾燕皮、特製燕丸、精製肉燕,以及依海肉燕傳人陳彪發明的“快熟龍鬚燕絲”(獲國家專利產品),此新產品又是福州小吃首項專利產品。
福州依海肉燕老鋪,源自清代同治年間(1869年),由福州人王世統在台江區海防前延平路(今白馬南路大廟新村)開設的“聚記清水肉燕店”。王世統(乳名金聚)創製的肉燕,放入鍋中久煮,湯水不糊,其店名因此而得。
溯源與發展
王世統的獨生女兒王妹出嫁後,承繼父業,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台江區海防前延平路48號即聚記肉燕店對面又開了一家“聚利肉燕店”,生意同樣興隆。後來她又將王家制肉燕絕技傳給兒子陳依海。民國18年(1929年),陳依海獨自掌管“聚利肉燕店”,雇員若干,前店後坊,精工細作,選用豬後腿精肉,配以正宗羅源地瓜粉,製成鮮、乾燕皮,質量上乘,與眾不同,不僅暢銷福州城,而且深得旅外僑胞歡迎,暢銷東南亞各國。
1956年,公私合營後的聚利肉燕店併入福州市食品公司肉製品加工廠下杭街燕社。陳依海、高依妹夫婦倆都在燕社做工。1963年,陳依海覺得做多做少、技術好壞,工資都一樣,發的工資不夠家庭開支,就辭職回家單幹,帶幾個徒弟到福州鄰縣鄉村供銷社加工或自己加工成乾燕皮,運回福州賣,以維持生計。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榕城,陳依海是福州市第一個恢復肉燕加工銷售的個體戶。他帶著子女在台江區復池路10號自己家裡掛起“陳依海名牌肉燕加工”的招牌,靠祖傳的精湛技術,靠上乘的肉燕質量,恢復了以自己名字為品牌的肉燕,產品供不應求。
1989年,陳依海將這家老鋪交給兒子陳彪經營。陳彪將店名註冊為“福州依海肉燕老鋪”。陳彪還制定出福州市第一項肉燕生產製作技術質量行業標準,經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定為福建省肉燕生產質量技術行業標準。
福州依海肉燕老鋪曾被全國名牌聯創組委會授予“中華百年老鋪”榮譽稱號。其產品於2001年被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評為高標準、高質量產品。福州知名美食家、民俗故事家林祥彩,欣然為其題詞:“依海肉燕,料真味美,譽滿榕城,香飄千里”;“依海燕丸,丸中之丸,質優味美,四海名揚。”
製作工序
生產福州依海肉燕皮,原料易取,設備簡單,加工工序有二道:第一,捶肉。取剛屠宰的豬後腿精瘦肉,趁熱除去肥膘和肉筋,放在木墩上用木槌捶打,並相繼加入肉塊、鹼液、鹽液和糯米糊,邊打邊翻轉,約經30分鐘,便成粉紅,透明的肉泥。第二,制坯。將肉泥放在撒有地瓜粉的案板上,一邊用手輕拍壓扁,一邊撒上碾細的地瓜粉,用圓木棍碾軋,經一個多小時的操作,最後碾壓成薄如紙狀的燕坯,切片稱為“燕皮”,切條稱為“燕絲”。濕燕皮、燕絲不易保藏,可晾乾成乾燕皮貯存。食用時,將紗布在濕水中浸後擰乾覆蓋在其上,讓其潤濕,即可使用。
利用燕皮、燕絲可製成多種名菜。如精製肉燕:包成扁肉形,尾巴分歧,形似飛燕,它既是福州人婚喪喜慶、家人團聚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餚。特製燕丸:把鮮燕皮切成細絲,以肉糜和剁碎的蝦仁、香菇、鮮荸薺、食鹽、味素、薑汁攪勻為餡,裹於細燕絲之中搜緊,蒸熟後煮湯食用,美味爽口,醇香沁人。五香燕卷:把鮮燕皮切成方片,包以剁碎魚、肉糜,並加鮮荸薺、鮮嫩冬筍、蝦仁、干貝和適量調料,包成條狀放入油鍋炸熟即可食用,口感香脆。即食龍鬚燕絲:把鮮燕皮切成條狀細絲,經微波燒烤熟化而成,用開水一衝即可食用,營養豐富,美味可口。
發展規劃
隨著我國加入“WTO”世貿組織激烈的市場競爭,福州依海肉燕將發揮老字號的優勢,以人為本、與時俱進、永葆百年品牌,立足於創新和發展,讓老字號企業走向世界,再創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