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跡
相傳炎帝生於瓦峪,生後其母姜氏抱至九龍泉沐浴,並在此長大成人。寶雞市南五公里渭河南岸的峪泉村即炎帝沐浴處,後人為紀念先祖,在此建有神農祠。《帝王世紀》說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後漢書·荀爽傳》雲“在地為火,在天為日”。民間把炎帝神化為“火神”和“太陽神”,自然順理成章。關於炎帝和太陽的關係,當地流傳有兩則故事。其一說:太陽躲在湯谷一顆扶桑樹上睡大覺,懶得出工,鬧得天下一片黑暗,五穀不生,野獸橫行。炎帝為民請命,從西王母處得到伸縮木仗,撥開雲霧,趕出太陽,百姓得救。其二說:神農炎帝把丹雀鳥賜給的五穀種子分給先民,但下 種後不開花結果,顆粒不收。炎帝用八封占卜演算,找出“陰陽有差”,即五穀得到的陽光不足。在天神的幫助下,炎帝騎著五色鳥飛往東海蓬萊島,抱著太陽趕回,把太陽掛在姜氏 城頭,從此五穀豐登,萬民安樂。
藝術形象
炎帝“以火德王”,姜炎氏族養成崇火的習俗。在寶雞的古代氏族遺址中,發現不少生火和保火種的灶坑和陶罐。寶雞轄區至今尚存大量火神廟和太陽神廟,每年都有廟會和祭祀活動,藉以祈年,祈福,祈壽。正月十一神農祠盛會前後,西府社火中有不少節目和炎帝有關,如“神農擒野苗”、“牛虎鬥”(炎帝的形象是人身牛首)、“火神”。當地還以木質勺繪社火臉譜,臉譜中的火焰表現人物性格的忠正和剛強。五月十五夜有盛大的火龍會、花燈會、焰火會。午夜時分,村社民眾在門外堆放鬆柏枝,點燃篝火,全家大小圍火歡呼雀躍,並 木棒擊打火灰,濺起的火星愈多,愈象徵五穀豐登。當地的姑娘出嫁時,陪嫁品中少不了“燈火罐”,這是內部用布做硬殼,外部敷以細布或綢緞,上面繡有吉祥圖案的工藝品。女兒出嫁時,“燈火罐”里裝有火石、火鐮、火草、燈起。顯然這是早期保留火種的遺俗,只是裝飾性更強了。平時小兒啼哭不止時,家長便在屋內點一堆火,撒些鹽,以畢剝的響聲驅邪求安。成人生病,家人則用麥秸紮成草人燒掉,希望減輕病痛和早日痊癒。小孩夭折,成人去世,在送葬的路上,也要點一堆火,祈求死者安息,家人平安。傳說中的炎帝不僅教人稼稷,而且被其後代尊為驅邪禳災的保護神。